第248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块三”。

  “哎哟,这么贵啊”。

  “咱们两个人呢,不贵”。

  “这饭盒是谁的?人家不会找来吧”?

  “没事儿,都放假回家了。咱们吃完饭,刷干净了,再给送回去。剩下的饭票,放在饭盒里面,就算是借他们饭盒的钱啦”。

  “啊,这样咱们就不欠他们什么,我就放心吃啦”。

  小傻瓜,不欠是不欠。剩下三块七,足够买两个新饭盒,咱们亏大了。

  林驹看着显得空旷的食堂,不禁想起当年这里开饭的时候,熙熙攘攘的情景。

  一帮年轻的男男女女,下课后小跑着往这里赶,都想尽量排在前面的位置。

  跑到这里的时候,其实还没到开饭点儿,不少人敲着饭盒,叮叮当当的。

  一个人坐到桌子对面,二十四五岁的样子,黝黑的面孔,似乎有些沧桑感。

  两个馒头,一个辣豆腐。

  林驹记得这个人,他叫马明,是工商管理系的学生会主席。当年在学院里也算是个名人。

  马明之所以有名,一是年纪比较大,二十四岁的时候,才考上大学。

  不过,象他这样年纪比较大的学生,当时在学校里也不少。

  二是马明大学念了四年,中间寒暑假一次也没回过家。

  不是他不想回家,而是他的家里比较穷,距离又太远,交通极为不便。

  马明的家,在大凉山深处。据他自己讲,从京城回家,他要先到西川省会,然后再乘长途汽车到州首府。从州首府再到他们的县城。

  从县城开始,就没有汽车,只能靠步行。在这段路上,要步行九天,才能到家。

  路上也没有什么旅店,晚上就在途中的人家借宿。好在那里民风淳朴,又有接纳路人的传统,安全上倒也不用担心。

  从京城到家一个单程,要走十六天,回来再走十六天,一个假期的大部分时间,就都消耗在路上了。

  经济条件,也是一个硬性约束。

  学校的最高助学金,是26元。马明每月留下16元,供自己吃饭、穿衣等花销。

  剩下十元,要寄回家里,贴补家用。

  如果他要回家,一个来回的路费,就要够他家里好几个月的费用。

  这种情况,并不是马明一个人。当年在林驹的班里面,就有好几个这样的同学。

  这个马明,后来当了官儿,据说是个大厂的厂长。因为贪污受贿,在被调查之前,跳楼自杀。

  看看眼前的马明,想想他后来悲剧式的结局,林驹不胜唏嘘。

  跟马明相比,我幸运多了。

  第187章 有来偷艺的

  林驹跟罗雅吃过饭,就直接回到了和平宾馆。

  罗浩和老五、老六、老七也是刚吃过饭,几个人买了一大堆东西。

  下午的时候就去天坛,走马观花一阵之后,又去了玉渊潭。第二天去颐和园,第三天去香山。

  此后就是那一趟,这一趟的,直到玩儿得筋疲力尽,才大包小包地扛着拎着回家。

  这一趟,来回一共用了10天。

  火车到了三道河,林驹兄妹四人下车,罗浩和罗雅兄妹俩继续乘车回绿江。

  十天时间,一共照了十二个胶卷,林驹拿了钱,连同胶卷一起交给罗浩,叫他拿到绿江的照相馆去洗出来。等到三道河上学的时候,再一起带回来。

  回到家里之后,在京城的见闻,自有老五、老六、老七跟家里人宣讲炫耀,林驹则到了西大甸子,查看花窖和大棚的情况。

  黄天大和林嘉胜正在这里忙活着。

  花窖已经建成,大棚的后墙和左右堵墙也已经堆砌完毕,是用土夯成的。支架已经搭上,里面的火墙也已经砌成。

  火墙是用于冬天取暖,给大棚加温的。

  黄天大和林嘉胜领着林驹,到处指指点点着。

  “草帘子都编上了,里面的角瓜,黄瓜架棍也都准备好了,塑料布也买回来,就等天冷的时候盖上。冬天取暖的木头,已经看好了三家,到时候他们给送来”。

  黄天大一一列举,如数家珍。

  “这三间房子,就差里面打炕了。打完炕就能住人”。

  “把锅碗瓢盆什么的,都提前准备好,到时候就在这里做饭吃。等到花窖和大棚里面开种,这里就不能离人。对了,这回我去京城,买了温度计和湿度计,还有几本关于蔬菜和花卉种植的书,都在家里,到时候天大去拿来。你和三哥没事儿的时候都看看,不懂技术也不行”。

  “行,我们知道了。房子、花窖、大棚,都是我爸来给测向立向,风水上保证没什么问题”。

  风水上没问题固然不错,但光有风水也不行,事在人为,不努力做事,再好的风水也没用。

  花窖和大棚的骨架,是用角铁和钢筋做的。

  这些材料还不好买,私人买多了还不卖。

  是黄天大拿着三道河中学的介绍信,以给学校买的名义买回来的。不过价格倒是比较便宜。

  焊接上也是个问题,最后是林驰去找了大姐夫卢鹏,卢鹏找了铜羊铁矿的工友们,带着电焊机来。林家供吃供喝供烟抽,黄天大又给了每人一笔辛苦钱,才把框架搭成。

  林驹查看了一下,活儿倒是干的不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