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现在,经“兵分两路”的手段核实“范轻舟”和龙鹰的身份后,没有了这方面的顾虑,以台勒虚云的雄才伟略,怎肯让千载一时的机会,眼睁睁瞧着在指隙间沙粒似的漏掉?
武曌病危、李显集团与二张集团的争持,因“东宫惨案”演化至绝无转圜的余地,只能以一方彻底的败亡收场。
如果台勒虚云坐看形势如此发展下去,李显势成新的执政者,若动荡限在宫内,政局很快稳定下来,台勒虚云将错失机会,须待韦武集团与支持李显的朝臣和李显本人衍生新的矛盾,始有第二个机会。那可以是几年,也可以是十年。政局的变化,一天嫌多,何况这般长的时间。
龙鹰的迟迟未归,催化了台勒虚云一方的野心。明眼人都看到,二张所恃者,惟女帝的纵容和宠信,现今女帝“病危”,他们还有何凭倚?
不过胜败在加入大江联的因素后,绝非如表面般清楚分明。关键在武氏子弟的意向。
通过洞玄子,台勒虚云比龙鹰更明白武三思的野心。
武氏子弟,从武承嗣到武三思,一直视自己为大周朝的当然继承人,然因阻力太大,结果以李显回朝当太子,武承嗣含恨而殁暂告一段落。
然而武氏子弟并没因而全面败退,借着李武联姻,又得到新的活力。武三思与韦妃各取所需的勾结,不但令武三思如得水之鱼,还有台勒虚云在暗背里的策划下,在朝内朝外不住扩展势力,再加上掌握在武氏子弟手上的兵权,如倾力助二张夺李显之权,则鹿死谁手,谁敢断言?
去李显及其支持者后,武三思要从二张手上将皇权取回,易似反掌。
虽说“东宫惨案”牺牲的有武氏子弟在内,但对武三思如此自私自利的人,比起千秋大业,死的纵为自己的儿子恐怕仍不去计较。何况是死鬼武承嗣之子?
正常情况下,二张和武氏互相猜忌,很难谈得拢,但有台勒虚云在背后发功,则为另一回事。
在与二张斗争一事上,武氏子弟并非铁板一块,皆因晓得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集团,一直有趁机诛戮武氏子弟之心。
若视神都为战场,龙鹰的战争目标清楚分明,就是杀二张、诛诸武,尽量将纷乱局限在宫内。看似容易,可是因着李显夫妇和武三思的关系,变得非常困难。
不过,不论如何,没有了未来太子李重润,最好的结果仍没法开出灿烂的鲜花,由此可见台勒虚云的手段何等凌厉难挡。龙鹰实不愿再一次被他算倒。
龙鹰默默瞧着桓彦范,看得他颇不自在,才缓缓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如郡王、郡主和武延基被张氏兄弟害死,谁能在此事发生前预料?”
姚崇和桓彦范你眼望我眼,说不出话。
龙鹰道:“诿过二张,方便直接,切合大家的情绪。但是有想过吗?假设整件事确由二张及其谋臣一手策划,并清楚可达致如此后果,且有厉害后着,那二张明显非如我们想象般的不济事,起码在他的谋臣里,潜藏着高明之极的厉害人物。”
桓彦范道:“不论此人如何了得,任他千算万算,仍算不到圣上忽然病倒。”
言下之意,是二张两人狐假虎威,没有武曌的支持后,被打回原形,再不足惧。桓彦范亦漏了口风,等于指女帝也不足惧,既要诛二张,更要推翻女帝的治权。
以张柬之的精明和智计,肯定做好了部署,只要去除自己这个不明朗的因素后,立刻可付诸行动。
岳丈狄仁杰,是最得女帝信任的人物,称之为国老而不名,从来不怀疑他,甚至因他的反对,始终没以武承嗣替当时的太子李旦,策立为皇嗣。闻狄仁杰死讯,龙鹰最清楚女帝“朝堂空矣”的失落。
眼前的桓彦范,又或是张柬之,都是得狄仁杰向女帝推荐而得重用,张柬之更是最突出的例子,其中过程,龙鹰知之甚详。而正是由女帝最信任、对她忠心不改的狄仁杰推荐的人,成为今次颠覆大周皇朝的主事者和骨干,充满讽刺意味。
如胖公公所言,国老仍在,改朝换代可在和平下进行,无风无浪,换了是他龙鹰,纵然军功盖世,可是在政治地位上,与狄仁杰差远了,群臣是害怕他多过尊敬他。
从桓彦范的两句话,龙鹰窥见端倪。
沉声道:“敢问一句,如果当日在决定由我带兵征讨薛延陀马贼的会议上,坐在帝座者是现今的太子而非圣上,有可能成事吗?”
以本身为例,然而他的弦外之音,包括姚崇和桓彦范在其中,也包括在女帝执政时被委以重任的人才。
桓彦范并未听得入耳,如果说话的非是龙鹰,怕已反唇相讥,此刻惟有耐着性子道:“鹰爷心里有何想法,何不直接说出来?”
姚崇的反应并不一样,现出深思的神色,谨慎地道:“鹰爷说的乃不争之事实,隐含深意,也是老夫未曾想过的,请鹰爷进一步揭示。”
桓彦范的不耐烦,龙鹰是明白的,基于女帝特殊的出身,她用人惟才,提拔了很多人,但也引进了酷吏政治,更因宠纵武氏子弟和二张,令剩懂逢迎吹拍之辈,倾朝附之,模糊了女帝大胆起用良才的德政。
现在随来俊臣之死,酷吏政治彻底告终,可是直至病倒,对二张仍是一再包庇、容忍,令张柬之、桓彦范等一众朝臣,明白到不把武周政权彻底推翻,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二张专权的问题。
武曌病危、李显集团与二张集团的争持,因“东宫惨案”演化至绝无转圜的余地,只能以一方彻底的败亡收场。
如果台勒虚云坐看形势如此发展下去,李显势成新的执政者,若动荡限在宫内,政局很快稳定下来,台勒虚云将错失机会,须待韦武集团与支持李显的朝臣和李显本人衍生新的矛盾,始有第二个机会。那可以是几年,也可以是十年。政局的变化,一天嫌多,何况这般长的时间。
龙鹰的迟迟未归,催化了台勒虚云一方的野心。明眼人都看到,二张所恃者,惟女帝的纵容和宠信,现今女帝“病危”,他们还有何凭倚?
不过胜败在加入大江联的因素后,绝非如表面般清楚分明。关键在武氏子弟的意向。
通过洞玄子,台勒虚云比龙鹰更明白武三思的野心。
武氏子弟,从武承嗣到武三思,一直视自己为大周朝的当然继承人,然因阻力太大,结果以李显回朝当太子,武承嗣含恨而殁暂告一段落。
然而武氏子弟并没因而全面败退,借着李武联姻,又得到新的活力。武三思与韦妃各取所需的勾结,不但令武三思如得水之鱼,还有台勒虚云在暗背里的策划下,在朝内朝外不住扩展势力,再加上掌握在武氏子弟手上的兵权,如倾力助二张夺李显之权,则鹿死谁手,谁敢断言?
去李显及其支持者后,武三思要从二张手上将皇权取回,易似反掌。
虽说“东宫惨案”牺牲的有武氏子弟在内,但对武三思如此自私自利的人,比起千秋大业,死的纵为自己的儿子恐怕仍不去计较。何况是死鬼武承嗣之子?
正常情况下,二张和武氏互相猜忌,很难谈得拢,但有台勒虚云在背后发功,则为另一回事。
在与二张斗争一事上,武氏子弟并非铁板一块,皆因晓得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集团,一直有趁机诛戮武氏子弟之心。
若视神都为战场,龙鹰的战争目标清楚分明,就是杀二张、诛诸武,尽量将纷乱局限在宫内。看似容易,可是因着李显夫妇和武三思的关系,变得非常困难。
不过,不论如何,没有了未来太子李重润,最好的结果仍没法开出灿烂的鲜花,由此可见台勒虚云的手段何等凌厉难挡。龙鹰实不愿再一次被他算倒。
龙鹰默默瞧着桓彦范,看得他颇不自在,才缓缓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如郡王、郡主和武延基被张氏兄弟害死,谁能在此事发生前预料?”
姚崇和桓彦范你眼望我眼,说不出话。
龙鹰道:“诿过二张,方便直接,切合大家的情绪。但是有想过吗?假设整件事确由二张及其谋臣一手策划,并清楚可达致如此后果,且有厉害后着,那二张明显非如我们想象般的不济事,起码在他的谋臣里,潜藏着高明之极的厉害人物。”
桓彦范道:“不论此人如何了得,任他千算万算,仍算不到圣上忽然病倒。”
言下之意,是二张两人狐假虎威,没有武曌的支持后,被打回原形,再不足惧。桓彦范亦漏了口风,等于指女帝也不足惧,既要诛二张,更要推翻女帝的治权。
以张柬之的精明和智计,肯定做好了部署,只要去除自己这个不明朗的因素后,立刻可付诸行动。
岳丈狄仁杰,是最得女帝信任的人物,称之为国老而不名,从来不怀疑他,甚至因他的反对,始终没以武承嗣替当时的太子李旦,策立为皇嗣。闻狄仁杰死讯,龙鹰最清楚女帝“朝堂空矣”的失落。
眼前的桓彦范,又或是张柬之,都是得狄仁杰向女帝推荐而得重用,张柬之更是最突出的例子,其中过程,龙鹰知之甚详。而正是由女帝最信任、对她忠心不改的狄仁杰推荐的人,成为今次颠覆大周皇朝的主事者和骨干,充满讽刺意味。
如胖公公所言,国老仍在,改朝换代可在和平下进行,无风无浪,换了是他龙鹰,纵然军功盖世,可是在政治地位上,与狄仁杰差远了,群臣是害怕他多过尊敬他。
从桓彦范的两句话,龙鹰窥见端倪。
沉声道:“敢问一句,如果当日在决定由我带兵征讨薛延陀马贼的会议上,坐在帝座者是现今的太子而非圣上,有可能成事吗?”
以本身为例,然而他的弦外之音,包括姚崇和桓彦范在其中,也包括在女帝执政时被委以重任的人才。
桓彦范并未听得入耳,如果说话的非是龙鹰,怕已反唇相讥,此刻惟有耐着性子道:“鹰爷心里有何想法,何不直接说出来?”
姚崇的反应并不一样,现出深思的神色,谨慎地道:“鹰爷说的乃不争之事实,隐含深意,也是老夫未曾想过的,请鹰爷进一步揭示。”
桓彦范的不耐烦,龙鹰是明白的,基于女帝特殊的出身,她用人惟才,提拔了很多人,但也引进了酷吏政治,更因宠纵武氏子弟和二张,令剩懂逢迎吹拍之辈,倾朝附之,模糊了女帝大胆起用良才的德政。
现在随来俊臣之死,酷吏政治彻底告终,可是直至病倒,对二张仍是一再包庇、容忍,令张柬之、桓彦范等一众朝臣,明白到不把武周政权彻底推翻,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二张专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