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虞文辉在成吉思汗的副本,虽然还有个击杀三大宗师之一的任务,但是他此时却觉得,这件任务先不着急,先把成吉思汗最后的三枚金印拿到手,才能后顾无忧。

  虞文辉再次以原体回归成吉思汗副本,身为宋金两国王,他立刻就召开了手下文臣武将,商议北伐之事。

  此时虞文辉派出的使臣已经归来,三家都拒绝了交出成吉思汗金印,成吉思汗的几个兄弟,倒是态度谦卑,言明族中的金印已经丢失。伊犁汗国直接拒绝了虞文辉所请,言辞颇为激烈,巴阿邻部最为酷烈,斩了虞文辉的使臣,送了人头回来。

  虞文辉得到这个结果,当然十分不满意,他还欠三枚金印,成吉思汗的老娘和兄弟手中有两枚,就算丢了一枚,也该还有一枚才对?难道还能都丢了?若是都丢了,回的国书中也不曾言明,其中颇多推脱,也不见得就说了实话。

  伊犁汗国和巴阿邻部拒不交出金印,也未尝就不是因为此物已经丢失,所以干脆就翻脸。

  所以虞文辉仍旧打算,远征三大部落,尽收其土。

  历史上,蒙古人所建立的帝国庞大无比,甚至已经不能算一个统一的国家,只是由无数尊奉黄金家族的汗国,构成的庞大联盟。

  如今虞文辉占有了两大汗国,宋金两国旧土,国力已经接近大元最为鼎盛时期,国土也有元朝疆域的三分之一,他若是此时出兵,灭掉伊犁汗国和巴阿邻部并不算太难,只是缺乏一个名义罢了。

  虞文辉的手下多为宋人,也有少部分投靠的金人,以及他当年的蒙人旧部,还有西域各国的才俊之士。

  汉人毕竟文采风流,故而朝廷的文臣九成都为汉人,他们对虞文辉欲大兴兵伐之事,拼命的劝阻,让虞文辉也颇为无可奈何。

  汉族的疆域,最广阔时也不及现在宋金两国加上两大汗国之地,比之大宋最巅峰时期,疆域更是扩增了数倍。

  汉人的大臣都认为,疆域已经如此辽阔,正该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何苦远征西域北疆,那等苦寒之地?

  就算征讨下来,又有何用?

  汉人也不牧牛放马,就算游牧之民,现在所拥的操场已经足够大了,每年都能提供无数牛羊,战马无数,就算再多的土地,也没有那么多人口,兵伐征讨得不偿失。

  就算蒙人和金人也有抵触之意,金人是因为朝廷上已经是宋人势大,蒙人乃是国主旧部,也颇得势,若是再有大战,不管是谁人领兵,都不会让金人领兵,战争一起,必然宋蒙两族再次坐大,金人的日子就要更加难过。

  蒙人虽然喜好纵马,但毕竟他们都出自成吉思汗的麾下,去攻打成吉思汗的儿子和兄弟,他们都并不十分情愿,倒是攻打巴阿邻部,获得了大多数蒙人官吏的赞同。

  便是汉人官吏,在朝堂上争吵一番之后,也做了退让,觉得可以讨伐巴阿邻部。

  虞文辉虽然不是一个好国王,但终究还懂得从善如流,顺水推舟从来众臣所请。接下来所有的朝臣都像是商量过一般,都请求虞文辉南面称尊,开立国祚,改元建朝。

  虞文辉稍稍扭捏,就一口答应了下来,把宋金两国和两大汗国合一,立了阿刺海别为皇后,从此改国号为“虞”,叫做虞朝!

  改建国号之后,虞文辉便废了文武之制,设立九品将门,以家族为根基,把原来的文臣武将尽数改为将门,差使世袭传承,由家主出任。但凡将门弟子,从十岁起就要送来京师,学习文韬武略,学业有成之辈,便可继承将门,学业荒废之辈,贬为庶民,送去边疆,或者偏远之地种田。

  授田和九品将门,就成了大虞朝的根本制度,从上而下,绝了普通人的上升之机,唯一的提升门庭的机会,就是带兵打仗,立下军功,得授将门出身。

  将门子弟,从小就要学习文武,若是不够优秀,便不允许回归家族,远远发配,不拘是种田还是从军,都几乎再无出头之日。纨绔子弟无法从家族借得任何势头,一旦被打落尘埃,比普通人还不如。

  这种制度,就等若赤条条的告诉所有人大虞朝要穷兵黩武,诸多朝臣本来应该极力反对,但是一想到成为了将门之后,家族便可永享富贵,一族之人都有了出身,反对之声变的十分微弱,如此大制被虞文辉从容推行。

  虞文辉分了九品将门,立刻就调派了七百户将门,分别镇守四方,并且允诺,哪一户将门打下的土地,就归其家族所有百年,按照百年田计算。西域土地不堪耕种,但却可以当作牧场亦是绝大财富。

  并且令二十四家上品将门,准备北征巴阿邻部。

  授田制到了年限,就要归于官府,由官府重新授出给农户,故而田价高低,不但要看肥沃贫瘠,亦要看授田的年限,有了年限田价只会与年俱减,囤积田地并无用处。

  虞文辉通过授田,把土地变作只重产出,本身却不是高价之物,毕竟官府到了年限就回收回,也无补偿,授田亦是免费,更允许随意交易,但凡种田之辈,都想要多种出些粮食。

  有了充足的粮草,有了充足的兵源,大虞朝会变成什么样子,简直可想而知。

  虞文辉整顿势力的时候,降神器也有了微妙变化,似乎跟这个世界有了某种奇妙的结合,生出了种种不可思议的联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