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唐霜介绍《龙蛇演义》给他,魏大群兴致寥寥地听了几句,不予置评。
他看过一些《龙蛇演义》的内容,觉得除了在传统武术方面别具一格外,其他都难以入他法眼。
在他心里,《龙蛇演义》的文学价值远远低于《英雄》。
这也是他告诫唐霜不要骄傲自满的原因,话不是无缘无故说的,都是别有深意。
之前说过,魏大群在思想上很潮流,从不倚老卖老,很能和年轻人聊起来。
这次和唐霜也是不知不觉聊了一上午,随着深入聊天,不禁对唐霜有了更多了解和期望。
从谈吐上能看出,眼前这个年轻人的确不俗,有才华的人更能受到青睐。
这无形中拉近了两人的关系,到后面,魏大群直接称呼唐霜为小霜。
魏大群想到唐霜写的《英雄》,又想到《龙蛇演义》,他见过很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但同样很多最后遗憾地一闪而过,如流星坠落。
能说他们没有才华吗?当然不能!但为什么都没有兑现本有的潜力?
魏大群认为,那是因为他们都难以坚守写作的初心,在他们前期的作品中,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更多,瑕不掩瑜。
而到了后期,虽然在写作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作品已经沦为平庸,他们的笔不再锐利,而变得世俗。
说到底,他们最早是为梦想写书,而后来则被各种名利包围,写的书急功近利。
一个不能固执己见,而是想方设法迎合市场口味的作者,最终只会越写越差。
眼前的唐霜,在魏大群眼里,正是这样一位年轻人。
《英雄》令人拍案,风骨凛然,但现在写的这本《龙蛇演义》,流于形式和热血,可能更受人喜欢,但缺乏内涵,不行就是不行。
魏大群问道:“你在同济大学马上大四了,有做将来的打算吗?”
唐霜想了想,还真没有系统的计划,说道:“特别具体的没有,毕业后应该会继续写书,希望拿出更多的好作品。”
魏大群点点头,看不出表情,两人身前的桌子上,一壶茶咕噜噜地烧开了,他端起茶壶,给唐霜斟了一杯,再给自己斟满。
唐霜连忙双手接过,轻轻抿了一口,看着魏大群缓缓靠在沙发上。
魏大群似乎颇有感慨地说道:“我虽然没见过你父亲,但看得出来,他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现在能看进古籍的人不多了,哪怕是大学里的教授。”
唐霜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谈到三剑兄,说道:“我爸确实嗜书如命,他书房里的书不下上千本,记得小时候最怕的就是进书房。”
魏大群感兴趣地问:“哦?这是为什么?”
唐霜笑道:“因为他书房里的那些书,对小时候的我来说,就是天书,别说看懂,很多字都不认识,我爸又总是让我看,那是我小时候最痛苦的一件事。哪怕是现在,读起来也颇为费劲。”
魏大群呵呵笑道:“可以理解,我女儿和你一样。”
说着,魏大群起身,请唐霜到他书房坐坐。
唐霜受宠若惊,能够登堂入室,说明魏大群心里对他认可了。
这种认可,和进门之前的不同。
之前只是对他的《英雄》这本书认可,而现在,则是针对他这个人。
魏大群的书房很大,和三剑兄的有得一比,但是风格完全不同。
唐三剑的书房古意盎然,有魏晋之风;而魏大群的书房,虽然也摆了许多古籍,但是整体风格却充满了现代气息,一股现代简约之风迎面扑来。
这显示了两人不同的习性,唐三剑对传统文化痴迷,有古人之风,而魏大群则思想更加开放潮流,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魏大群颇有兴致地给唐霜介绍,哪本书是珍藏的孤本,哪本书很有特色,又或者哪一本书或者哪个作者,有哪些有趣的典故……他都不厌其烦地一一道来。
唐霜心想,下次真要介绍他和三剑兄认识,两人一定有很多共同语言。
魏大群把唐霜赠送的那本古籍,放到离书桌很近的一处书架上,又把《英雄》放到另外一边的书架上。
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这本古籍,打算有空翻阅,而《英雄》已经看过了,便搁远一点。
唐霜看到书架上摆了一张相框,里面的照片是黑白色的,两个人站在一起,背后是一片农舍,远远还能看到农田和耕牛。
照片中的两人,一人应该是魏大群,只不过是他少年时候,面貌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眉目之间依然清晰可见。
而另外一人是个中年人,穿着一身中山装,衣服虽然老旧,但是干净笔挺,此人瘦高,长脸,头发梳的整整齐齐。
魏大群随着唐霜的目光看去,拿下相框,抹了抹上面的灰尘,说道:“这是我14岁时的照片,旁边这位是我的启蒙老师。”
唐霜:“是乡村老师吗?”
魏大群却说:“不是乡村老师,他是知青,粤州人,那个年代下乡来的,后来就留了下来,再没有离开。在我小时候,他是我们那个村里唯一识字的人。”
“我们那里穷,深山沟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那时候又没电话,所以只能写信,但不认识字,所以经常请我这位老师帮忙,久而久之,他就负责起了村里所有的书信。”
他看过一些《龙蛇演义》的内容,觉得除了在传统武术方面别具一格外,其他都难以入他法眼。
在他心里,《龙蛇演义》的文学价值远远低于《英雄》。
这也是他告诫唐霜不要骄傲自满的原因,话不是无缘无故说的,都是别有深意。
之前说过,魏大群在思想上很潮流,从不倚老卖老,很能和年轻人聊起来。
这次和唐霜也是不知不觉聊了一上午,随着深入聊天,不禁对唐霜有了更多了解和期望。
从谈吐上能看出,眼前这个年轻人的确不俗,有才华的人更能受到青睐。
这无形中拉近了两人的关系,到后面,魏大群直接称呼唐霜为小霜。
魏大群想到唐霜写的《英雄》,又想到《龙蛇演义》,他见过很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但同样很多最后遗憾地一闪而过,如流星坠落。
能说他们没有才华吗?当然不能!但为什么都没有兑现本有的潜力?
魏大群认为,那是因为他们都难以坚守写作的初心,在他们前期的作品中,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更多,瑕不掩瑜。
而到了后期,虽然在写作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作品已经沦为平庸,他们的笔不再锐利,而变得世俗。
说到底,他们最早是为梦想写书,而后来则被各种名利包围,写的书急功近利。
一个不能固执己见,而是想方设法迎合市场口味的作者,最终只会越写越差。
眼前的唐霜,在魏大群眼里,正是这样一位年轻人。
《英雄》令人拍案,风骨凛然,但现在写的这本《龙蛇演义》,流于形式和热血,可能更受人喜欢,但缺乏内涵,不行就是不行。
魏大群问道:“你在同济大学马上大四了,有做将来的打算吗?”
唐霜想了想,还真没有系统的计划,说道:“特别具体的没有,毕业后应该会继续写书,希望拿出更多的好作品。”
魏大群点点头,看不出表情,两人身前的桌子上,一壶茶咕噜噜地烧开了,他端起茶壶,给唐霜斟了一杯,再给自己斟满。
唐霜连忙双手接过,轻轻抿了一口,看着魏大群缓缓靠在沙发上。
魏大群似乎颇有感慨地说道:“我虽然没见过你父亲,但看得出来,他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现在能看进古籍的人不多了,哪怕是大学里的教授。”
唐霜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谈到三剑兄,说道:“我爸确实嗜书如命,他书房里的书不下上千本,记得小时候最怕的就是进书房。”
魏大群感兴趣地问:“哦?这是为什么?”
唐霜笑道:“因为他书房里的那些书,对小时候的我来说,就是天书,别说看懂,很多字都不认识,我爸又总是让我看,那是我小时候最痛苦的一件事。哪怕是现在,读起来也颇为费劲。”
魏大群呵呵笑道:“可以理解,我女儿和你一样。”
说着,魏大群起身,请唐霜到他书房坐坐。
唐霜受宠若惊,能够登堂入室,说明魏大群心里对他认可了。
这种认可,和进门之前的不同。
之前只是对他的《英雄》这本书认可,而现在,则是针对他这个人。
魏大群的书房很大,和三剑兄的有得一比,但是风格完全不同。
唐三剑的书房古意盎然,有魏晋之风;而魏大群的书房,虽然也摆了许多古籍,但是整体风格却充满了现代气息,一股现代简约之风迎面扑来。
这显示了两人不同的习性,唐三剑对传统文化痴迷,有古人之风,而魏大群则思想更加开放潮流,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魏大群颇有兴致地给唐霜介绍,哪本书是珍藏的孤本,哪本书很有特色,又或者哪一本书或者哪个作者,有哪些有趣的典故……他都不厌其烦地一一道来。
唐霜心想,下次真要介绍他和三剑兄认识,两人一定有很多共同语言。
魏大群把唐霜赠送的那本古籍,放到离书桌很近的一处书架上,又把《英雄》放到另外一边的书架上。
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这本古籍,打算有空翻阅,而《英雄》已经看过了,便搁远一点。
唐霜看到书架上摆了一张相框,里面的照片是黑白色的,两个人站在一起,背后是一片农舍,远远还能看到农田和耕牛。
照片中的两人,一人应该是魏大群,只不过是他少年时候,面貌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眉目之间依然清晰可见。
而另外一人是个中年人,穿着一身中山装,衣服虽然老旧,但是干净笔挺,此人瘦高,长脸,头发梳的整整齐齐。
魏大群随着唐霜的目光看去,拿下相框,抹了抹上面的灰尘,说道:“这是我14岁时的照片,旁边这位是我的启蒙老师。”
唐霜:“是乡村老师吗?”
魏大群却说:“不是乡村老师,他是知青,粤州人,那个年代下乡来的,后来就留了下来,再没有离开。在我小时候,他是我们那个村里唯一识字的人。”
“我们那里穷,深山沟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那时候又没电话,所以只能写信,但不认识字,所以经常请我这位老师帮忙,久而久之,他就负责起了村里所有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