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范家明显又缺乏偿还能力,要想还上借款,最后多半就要卖田。在儒林外史原著中,范进出场时五十四岁,家中如此落魄。多半就是因为屡试不第,不享受优免,是以从自耕农沦落为佃农,生计也就越来越差下去。

  不管怎么说,自己总归是个年轻男子,穿越后的两年,身体锻炼的也还不错,范进想着如果自己可以下田,或许可以在秋季多收获些粮食,这一关还有希望闯过去。

  母亲却不为所动,眼泪还是如约而至。“家中生计不需要你归哦问,我且问你,娘说的话你还都记得吧?”

  “儿须臾未敢忘怀。”

  “那好,世间百业何者为尊?”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娘要你从小学的是谁?”

  “前学伦迂冈,后效海笔架。”

  范母的眼泪,终于适时收兵,“既然记得这些,那还提什么下田干活的混账话,当年大头仔的家境还比不得咱们,就是靠着刻苦攻读,父子三人皆是进士及第,万岁爷爷御笔亲书:中原第一家,牌匾现在还立在黎涌村。你阿爹一世勤劳,起早贪黑,最后也不过落个累死的结局,可见种田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要想活出个人样来,便只有读书。你只要能为娘挣来诰命身份,挣来那金杯玉盏,娘就算苦死也心甘情愿。进仔,你要记得,你是咱们小范庄举村之力,供养的唯一一个读书人。大范庄一直就看你不顺眼,千方百计,想要你做不成功名。你如果敢去摸锄头,就是给了大范庄口实,到时候便休想再读书。你想帮娘,就好好读书,这一科只要你中了秀才,明年中了举人,咱们的家就会变好,再也不愁粮食,不愁债,也没人能夺走我们的地。你想帮娘,就好好去读书,不要管其他事!”

  PS:范进在儒林外史中的年龄是五十四,反推到年轻时,应是成化年间。但是儒林外史本为小说,是以鄙人亦未严格遵守其时间线,将故事挪到了万历二年,乃符合原著结尾,万历大封众人之举。一些原本书中与范进碰不上面的人,也会因此而产生交集,比如那个谁来着……看过儒林的朋友应该懂得。

  第二章 同居长干里

  面对母亲的眼泪,范进除了无奈地答应,想不出更好的选择。两年时间里,他不是没有试图说服母亲离开村庄,搬到广州城里住。相比起乡村,城市的机会更多舞台更大,自己更可能赚来银子。可是让一个本分的庄稼人放弃田地,这实在太过艰难,不管是故土难离的情怀,还是路引,都让范母对于进城充满抵触。

  两人交流的最终结果,就是范母退让到可以考虑进城居住,但前提是范进必须得中功名。有了秀才身份,路引就对他没用,如果有了举人功名,就算搬到京里范母也没关系。必须考中功名,必须读书,这是范母给儿子定下的人生之路,不容更易。

  弘治年间的状元伦文叙,以及在世宗朝抬棺谏君而名动天下的海笔架,都是范进的小同乡。身为南海人,范母将这两位小同乡作为模板来教导儿子也不是第一次。

  知识改变命运,在大明朝并不是一句空话。按明朝人自己的说法,贫士一登贤书,骤盈阡陌,家无担石者,入仕二三年即成巨富,一叨乡荐,便无穷举人;及登科甲,遂钟鸣鼎食,肥马轻裘,非数百万则数十万。再者考儒林外史原著中,范进五十四岁取得功名后的飞黄腾达,比起之前的潦倒,生活质量确实大有改善。母亲规划的路前途确实光明,但过程也足够曲折。

  一不是书香门第,二没有大笔家财,连读书都要靠全村之力供应,这样的情况想要中试,又哪有那么容易。

  范进自己也不想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但为人子者,眼看着母亲在田间劳作,而且眼看全家还要从自耕农沦落为佃农,心里怎么也是无法欢喜。俗话说穷文富武,实际上不拘文武,都是有钱人更容易出成绩。

  读书并不是一件省钱的事,不管是购买文具,还是买书,聘请塾师,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范进所在的小范庄,早在几年前,就在村子适龄男子中,做了一次筛选,范进侥幸中选,成为举村之力供养的读书人,否则的话,为了范进读书,家里恐怕早就要卖掉那本来就不多的田地。

  小范庄并不是富裕村子,之前赶海失败赔了大本钱,整个村庄实际也拿不出几个钱。集举村之力,也只能满足范进基本的学习需求,至于家里的生活开支,就要自己想办法。

  母亲的身体在变差,家里的经济环境也在逐渐变得糟糕,只有成为秀才、举人,乃至进士,只有考取功名搬到城市里,才能改变这一切。

  秀才可以享受优免,赋税的事就不用发愁,当了举人更是等于发达。看着眼前的母亲,范进郑重点头道:“娘,您放心,孩儿一定要考出个名堂,光宗耀祖,改换门庭!今年一定要中秀才,不让您再为了生计发愁。”

  “那就好,只要你肯用功,娘就算再苦一些也不怕。记住,中了秀才就可以免掉赋役,咱们家的日子就好过了。你如果真的为娘着想,就去好好读书,考试,中个功名回来。”

  就在这时,外面忽然传来一阵敲门声,范母问了声是谁,片刻之后,一个清脆的女声飘进房内。

  “范大婶,是我,上次范进哥哥要的那个什么……小录,我买到了,又带了挂大肠来,给您老人家煮了补身。”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