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比如说源城造船厂、冶炼厂这两样就无法迁移到中京来,木匠坊、造纸坊、染布坊之类的可以迁移到中京来。
源城目前设计规模仅仅能够容纳一万左右的人口,平时居住人口在七千左右,而中京城设计规模能够容纳两万人口,平时居住人口要达到一万五千左右,人口既是潜力,再加上中京城是未来国家的中心,各种重要的事物都要放到中京城来。
实际上在设计中京城时,苏焱还考虑到未来中京城扩建的事情,随着龙部落人口不断增多,作为国家的中心,中京城的人口也会不断增多,未来势必中京城会进行扩建,到时候以现在的中京城作为内城,直接在内城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更大规模的外城,使得扩建后的中京城能够容纳五万乃至十万人居住。
三辆马车行驶在用小石子铺垫的平整道路上,很快进入到中京城,马车四周没有多少遮挡,周围的族人能够清楚的看到王坐在马车中,凡是注意见到这一幕的族人纷纷停下脚步,朝着马车方向一边行礼一边狂热的高呼“王”,直到马车远去,族人们才离开这里继续自己的事情。
马车没有直接前往王宫,而是顺着道路在中京城里转悠一圈,不时的,苏焱还会让车夫停车,慰问旁边的族人,特别是到了居民区,苏焱带着众人挨家挨户串门,慰问这些搬进中京城的族人。
王本是高不可攀的,原本王就让族人们敬畏,但是苏焱没有想要自己远离族人,经常的串门看望族人,可以消减族人们对王“高不可攀”的印象。
直到这一趟行程结束,马车驶向王宫,中途苏焱将蛇坚“赶下车”,让他去处理自己的事物。
进入王宫,王宫占地足有九亩,虽然和历史上那些占地几百亩甚至数千亩的王宫、皇宫没得比,但是对于龙部落来说,占地九亩的王宫已经足够大了,房屋数十间,花园、水池、演武场都占据一些地方。
一些数百人的小部落的居住地大概也就王宫这么大小吧。
苏焱一家的物品在众人游逛中京城的时候早已经送进王宫中,王宫中依旧没有仆人,苏焱一家人一起忙碌起来,将各种物品送到各处。
当然,仅仅是搬过来的这些物品无法装置整个王宫,可以说王宫中超过五分之四的东西都是新的,新桌子、新椅子、新柜子、新装饰陶器、新装饰铜器等等,特别是在召开朝会的大殿中,还放置一张大地图,上面详细绘画龙部落所接触到区域。
以龙部落的人口,仆人这种职业短期内是不可能出现的,即便搬进到王宫中,苏焱一家的大部分事物都要自己来做,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反正众人都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没有仆人无所谓,有仆人反而会感觉到一些别扭。
恐怕众人心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家更大了,来回走路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好在整个中京城都没有多大,从南走到北,或者从东走到西也仅仅三百三十三丈的距离。
第459章 夏与蝉2/2
即将成立的国家的国号已经被苏焱定下,夏,即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苏焱为夏王。
“夏”实际上来源于一种昆虫——蝉。
蝉在夏天是最常见一种昆虫,作为夏天的特征之一,确实可以用蝉来表示夏天。
甲骨文的“春”字表示草出生的样子,“秋”是庄家成熟的样子,“冬”是枝果折落的样子,“夏”是蝉的意思。
表示四季的,都是用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来表达的,具体到夏,就是在夏天里叫着的知了,这也符合我们所说的蝉鸣夏的意思。
蝉是昆虫,却能蜕变、转生,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神秘现象,无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在早于夏朝的一些考古遗址中就发现了很多玉蝉或蝉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蝉象征着高洁,餐风饮露、居高鸣远,不会被世间的污浊和尔虞我诈所侵染。
古代文人墨客对蝉的评价很高,曹植写《蝉赋》对蝉进行了高度赞扬,唐朝大书法家虞世南,也有首诗《蝉》表现蝉的高风亮节,“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诗别载》“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启以蝉形的夏字作为国号,大概正是看中蝉代表这些神秘而美好的意义,哪个君王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延绵不绝、世代永存、居高鸣远呢?
当然,这些都是推断,反正苏焱是想着自己建立的夏国能够延绵不绝、世代永存、居高鸣远。
距离建国时间还有一个半月,即秋季第一天,整个龙部落都在为此而忙碌,实际上也没有多少需要忙碌的地方,从龙部落转变成夏国,大概只是称呼上的转变,真正需要变化的地方并不多。
龙部落说是部落,其实和其他部落有很大不同之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龙部落是由多个氏族组成的,这些氏族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个小一些的部落,大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更大的部落,也可以将这个称呼换成联盟或者国家,只不过国家的意义要比部落和联盟更突出一些。
部落实际上就是一个以血脉为纽带的大家庭,大家一起吃饭一起狩猎,大部分事情都放在一起,整个部落施行的是公有制,族人几乎没有什么私人物品,所有收获要归公,然后再按照功劳或者地位发放。
源城目前设计规模仅仅能够容纳一万左右的人口,平时居住人口在七千左右,而中京城设计规模能够容纳两万人口,平时居住人口要达到一万五千左右,人口既是潜力,再加上中京城是未来国家的中心,各种重要的事物都要放到中京城来。
实际上在设计中京城时,苏焱还考虑到未来中京城扩建的事情,随着龙部落人口不断增多,作为国家的中心,中京城的人口也会不断增多,未来势必中京城会进行扩建,到时候以现在的中京城作为内城,直接在内城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更大规模的外城,使得扩建后的中京城能够容纳五万乃至十万人居住。
三辆马车行驶在用小石子铺垫的平整道路上,很快进入到中京城,马车四周没有多少遮挡,周围的族人能够清楚的看到王坐在马车中,凡是注意见到这一幕的族人纷纷停下脚步,朝着马车方向一边行礼一边狂热的高呼“王”,直到马车远去,族人们才离开这里继续自己的事情。
马车没有直接前往王宫,而是顺着道路在中京城里转悠一圈,不时的,苏焱还会让车夫停车,慰问旁边的族人,特别是到了居民区,苏焱带着众人挨家挨户串门,慰问这些搬进中京城的族人。
王本是高不可攀的,原本王就让族人们敬畏,但是苏焱没有想要自己远离族人,经常的串门看望族人,可以消减族人们对王“高不可攀”的印象。
直到这一趟行程结束,马车驶向王宫,中途苏焱将蛇坚“赶下车”,让他去处理自己的事物。
进入王宫,王宫占地足有九亩,虽然和历史上那些占地几百亩甚至数千亩的王宫、皇宫没得比,但是对于龙部落来说,占地九亩的王宫已经足够大了,房屋数十间,花园、水池、演武场都占据一些地方。
一些数百人的小部落的居住地大概也就王宫这么大小吧。
苏焱一家的物品在众人游逛中京城的时候早已经送进王宫中,王宫中依旧没有仆人,苏焱一家人一起忙碌起来,将各种物品送到各处。
当然,仅仅是搬过来的这些物品无法装置整个王宫,可以说王宫中超过五分之四的东西都是新的,新桌子、新椅子、新柜子、新装饰陶器、新装饰铜器等等,特别是在召开朝会的大殿中,还放置一张大地图,上面详细绘画龙部落所接触到区域。
以龙部落的人口,仆人这种职业短期内是不可能出现的,即便搬进到王宫中,苏焱一家的大部分事物都要自己来做,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反正众人都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没有仆人无所谓,有仆人反而会感觉到一些别扭。
恐怕众人心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家更大了,来回走路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好在整个中京城都没有多大,从南走到北,或者从东走到西也仅仅三百三十三丈的距离。
第459章 夏与蝉2/2
即将成立的国家的国号已经被苏焱定下,夏,即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苏焱为夏王。
“夏”实际上来源于一种昆虫——蝉。
蝉在夏天是最常见一种昆虫,作为夏天的特征之一,确实可以用蝉来表示夏天。
甲骨文的“春”字表示草出生的样子,“秋”是庄家成熟的样子,“冬”是枝果折落的样子,“夏”是蝉的意思。
表示四季的,都是用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来表达的,具体到夏,就是在夏天里叫着的知了,这也符合我们所说的蝉鸣夏的意思。
蝉是昆虫,却能蜕变、转生,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神秘现象,无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在早于夏朝的一些考古遗址中就发现了很多玉蝉或蝉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蝉象征着高洁,餐风饮露、居高鸣远,不会被世间的污浊和尔虞我诈所侵染。
古代文人墨客对蝉的评价很高,曹植写《蝉赋》对蝉进行了高度赞扬,唐朝大书法家虞世南,也有首诗《蝉》表现蝉的高风亮节,“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诗别载》“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启以蝉形的夏字作为国号,大概正是看中蝉代表这些神秘而美好的意义,哪个君王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延绵不绝、世代永存、居高鸣远呢?
当然,这些都是推断,反正苏焱是想着自己建立的夏国能够延绵不绝、世代永存、居高鸣远。
距离建国时间还有一个半月,即秋季第一天,整个龙部落都在为此而忙碌,实际上也没有多少需要忙碌的地方,从龙部落转变成夏国,大概只是称呼上的转变,真正需要变化的地方并不多。
龙部落说是部落,其实和其他部落有很大不同之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龙部落是由多个氏族组成的,这些氏族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个小一些的部落,大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更大的部落,也可以将这个称呼换成联盟或者国家,只不过国家的意义要比部落和联盟更突出一些。
部落实际上就是一个以血脉为纽带的大家庭,大家一起吃饭一起狩猎,大部分事情都放在一起,整个部落施行的是公有制,族人几乎没有什么私人物品,所有收获要归公,然后再按照功劳或者地位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