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过当明年征服这三个部落后,其他的原始人部落距离龙部落就有点远了,苏焱打算明年抽出时间打造木船,河对岸还有原始人部落等着龙部落去征服吞并。

  另外明年春季对外征战时苏焱自己不再亲自带队,这几年龙部落对外征战都是苏焱亲自带队,几位族长已经熟悉征伐队的战术和对目标部落的态度,不再需要苏焱亲自出场。

  略过对外征战这件事,接着是建造新的土高炉。

  已经投入使用的三座土高炉,每座土高炉每天只能炼出五斤铜,得益于水力风箱的出现,限制没有了,可以建造更高更大的土高炉,当然也不能一步就建造出无法太大的土高炉,那样会无法掌控,还得一步一步摸索着前行。

  旧的土高炉高两米底部直径一米,新的土高炉苏焱将其尺寸增加到高一丈底部直径半丈,等到新的土高炉建造完成,其炼铜能力将会达到旧土高炉的二倍到三倍,一座新的土高炉炼铜能力和三座旧的土高炉差不多,很快这旧的土高炉就会被淘汰掉。

  在设计出新土高炉的同时,苏焱还将配套的水力风箱修改一下,风箱的吹风量要跟得上土高炉容积的增加。

  在土高炉和水力风箱的图纸画完后,苏焱又将木船的图纸画了一下,木船的结构更加简单,不过木船要建造的大一点,起码能够容纳十个人坐在木船上,捕鱼队还可以利用木船到大河中央捕鱼。

  在设计木船结构的时候,苏焱又想到一个过河的好主意,这条河的河水并不是太湍急,可以搭建用木头搭建一座浮桥连接河两岸,从浮桥过河可比用木船来回往返简单多了。

  苏焱暂时放弃设计木船,转而设计浮桥。

  苏焱思考一番,觉得可以用多根木头捆扎成木排,将一个木排从河岸扔进河中,然后拿着木排顺着放到河中木排一路摆放过去,木排之间要用绳子捆扎固定好。

  最适合做木排的木材莫过于竹子,只是苏焱至今没有发现竹子的身影,退而求其次,只能选择那些普通的木头。

  最后浮桥的设计图完成,看着图纸上画的浮桥,苏焱觉得这浮桥比木船更加合适,不过木船也没有完全放弃掉,之后苏焱又花费一点时间将木船设计出来,这木船总有机会用到它的。

  图纸的事情结束。

  种植农作物和扩大驯养动物的规模依旧是每年中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之二,它们关系到龙部落未来的食物问题。

  明年春季种植农作物时会劳累许多,在种植农作物前苏焱会带着族人用镢头将土地开垦一遍,开垦过的土地对农作物更有益处,而且这几年一直种植农作物,土壤中的肥力不断下降,是时候考虑农家肥的事情,不能等到粮食明显减产的时候再使用农家肥。

  夏季时还会进行向外开荒扩大可种植土地面积,另外铜矿区到盐田那条未完全开辟出来的道路还需要继续开荒。

  至于扩大驯养动物的规模,这个照旧就好。

  第178章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1/3

  十八年初春,苏焱命令智、彪、慎三位族长带领两百族人依次对暂时被命名为(新)一号、二号、三号三个部落征战,这是龙部落多年对外征战中苏焱第一次未亲自带队也未加入到队伍中。

  苏焱是王,智、彪、缘、慎、松五位族长是苏焱的臣子或者将军,随着龙部落的人口增多,苏焱不可能事无巨细,更应该居中坐镇,将各种事情安排手下去做,若是每件事都亲自去处理,估计苏焱最终是累死的。

  像对外征战这种事情,苏焱已经带领各位族长进行过多次,即使苏焱不在,各位族长也能顺利完成任务,事实证明苏焱的结论是对的。

  春季第一个月第十天,智、彪、慎三位族长带队出征一号部落,三天后的傍晚顺利归来;第一个月的第十六天出征二号部落,四天后的上午顺利归来;第二十三天出征三号部落,又四天后的中午顺利归来。

  没有苏焱参与的三次征战,苏焱的臣子们亦是很好的完成征战任务。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在争斗着,而人类争斗的目标往往都是资源。

  粮食是资源,金钱是资源,水是资源,土地是资源,石油是资源,甚至女人或者人口也是资源。

  中国古代草原民族屡次向南入侵是为了资源,现代中也多次出现因为石油而发生的区域战争。

  龙部落对外征战的目的就是资源,更确切的说是为了人口为了劳动力。

  只有充足的劳动力才能做更多的事情,在龙部落中,捕鱼需要人,打猎需要人,驯养动物需要人,种地需要人,开采铜矿冶炼铜矿石也需要人,方方面面都需要人,人少了根本无法同时进行这些项目,延缓龙部落的发展速度。

  就好似善良属性的部落和凶恶属性的部落,善良的部落不会主动对其他部落发动战争,一切靠自身发展,虽然速度慢,但是胜在稳定。

  凶恶的部落依靠掠夺其他部落的人口和食物快速发展,虽然速度快,但是容易出现意外,使得部落实力大损。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还有一句是“有争斗的地方就会有死伤”。

  强大如龙部落在对外征战的时候都会出现人员死伤的情况,更不要说其他的原始人部落,曾经的那个以狼为图腾的食人部落,两次被蛇部落和虎部落击败,部落实力大损,可能狼部落还在苟延残喘,可能狼部落已经覆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