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告别蜻蜓》作者:直布罗陀航海家【完结+番外】
简介:若你没法为我安定
宁愿同渡流浪旅程
不怕面对这无常生命
--张国荣 《路过蜻蜓》
第1章 海棠依旧是,少年红
匆匆将饭桌上的残羹冷炙收拾干净,又给电饭煲设定好自动煮饭时间,陆宇宁才得空放了池冷水,把被辣子鸡烫得泛红的嘴唇降下温来。
母亲总是习惯将菜做得又辣又麻,来自川味人家的味蕾却并不适合尚未平稳度过长痘高危期的少年。
陆宇宁拥有和母亲程静一脉相承的白皙肌肤,并没有像同龄人那样被痘印困扰,但还是不习惯因为口腹之欲,而让一两颗小红点冒头,特别朝夕相处的同桌还是个对别人皮肤状况过度关切的痘痘肌男孩。
如今母子俩都是“事业”上升期,一个每天奔波在客户之间发展业务,一个刚刚进入了重点高中,接受半封闭式管理,两人碰面的时间基本只在夜晚十点以后。
所以母亲总是将一天的伙食在上午出门前准备好,晚上两人谁先回家都会心照不宣的给彼此做好米饭的保温,炒一炒小菜,就能应付一顿。
见电饭煲恒温的红灯亮起,陆宇宁在厚厚的羽绒服外面套上黑白色的冬季校服,只留了一盏客厅的小地灯给几小时后独自归家的母亲,就反锁了家门,从五楼狂奔而下,朝学校而去。
宽大的校服如同陆宇宁入读的高中一样,传统舒适却缺乏美感,随着他的奔跑猎猎作响。
暗淡的黑白色能将任何款式的衣服都融为一体,遮去青春的色彩,将几千个学生塑造成生产线上面目模糊的“合格”产品。
不准刘海过眉,不准染发,不准迟到,打着教育改革旗号空降的校领导制定了无数规章制度,所以陆宇宁下午的课后就要紧赶慢赶地回家吃饭,再一路小跑冲到学校,毕竟这短短一个小时的离校时间已经是特权了。
江城中学的教育理念崇尚半封闭式管理,即从早上七点半入校,直至晚上九点半晚自习结束,学生们都应该留在校内读书生活。
然而学校对面正好是一片鳞次栉比的居民区,五百米的直线距离比教学楼往返学生宿舍楼都近。
在家长们的抗议下,学校只好规定家在一公里内的学生可以回家享受午餐和晚餐,不过就餐时间规定为一小时。
估摸着时间尚早,还有十几分钟能耽搁。
陆宇宁拐了个弯打算从学校的西门进教学区,那边离高中部的教学楼要近很多,唯一的缺点是,靠着校门那一侧有不少小摊贩吆喝着贩卖吃食,招揽着没有晚自习而提早回家的初中部学生,嘈杂喧闹,又容易碰上些不学无术的混混。
他受人所托,代买一本杂志,报刊亭刚好开在西门的附近。
从狭窄的书报亭里走出来,陆宇宁深深地吸了口气,让冰冷的气体充满肺部,再缓缓地呼了出来,冬夜微弱的月光已经被路灯的昏黄替代,升腾的水汽肉眼可见凝成白雾。
夹杂着锅巴洋芋焦香的气味分子弥漫在小吃摊附近,从呼吸道传递到了他的神经,陆宇宁不由自主地转头朝身边的小摊上望去。
小吃摊是传统的简陋早餐推车。
两把折叠的木头简易小桌被张开放好,几个一脸青涩的初中小男孩挤得满满的,人到中年的摊主正忙碌地从油锅里捞起表皮半焦脆的土豆,面前一个高挑挺拔的身影挡住了照明用的昏黄灯泡,一身名牌的穿着和脱漆的小吃车显得格格不入。
那个人双手插着裤兜带着耳机面无表情地听着音乐,等着老板给他挑出几个炸得金黄的土豆。
鹤立鸡群的海拔比陆宇宁高了大半个头,看起来仍是青春年少高中生的样子,却并没有穿着江城中学的校服,反而只套了一件单薄的运动外套和高领毛衣,半长的黑发遮住他光洁的额头,眉眼在灯光的阴影中模糊而冷漠。
像是感应到陆宇宁的窥视,高个子转过头来,目光正好直直撞上了陆宇宁晦暗的眼神。
剑眉之下泛着光亮的琥珀色瞳孔绽出一丝惊喜,又有些犹疑。
然而没给这位外形优越的少年人仔细打量的机会,陆宇宁就低下头避开了他的审视,蹙着眉快步穿过他的身旁,毫不留恋地走进了江城中学的西校门。
江城中学是江城公认的最好的中学,早年校址本在老城中心的太子庙旁,和香火鼎盛的太子庙一同享受着江城人民的尊敬与供奉。
只因为这两年老城改造,历经八十年风雨的老校区终于因为地段的繁华被划归到新的商业开发计划中。
所以在政府的授意下,这所哺育了近代江城大半名人的学校搬迁到市郊的坪山脚下。
作为补偿,崭新的校舍和科学规划的园林景观拔地而起,花园学府的形象再次提升了江城中学在学子父母心中的分量,也导致了入学名额的激烈竞争。
原本即使陆宇宁的中考成绩优秀,也更可能升入和城区隔岸相望的江城三中读书,但因为搬迁的地点正好是陆宇宁的户籍地,所以靠着这个优势,他才顺利地进入了江城的第一高中。
毕竟江城中学早年有不成文的规定,非江城中学初中部升学或者江城中学学区内的学生想要入读,是要缴纳两万块的择校费的。
而陆宇宁家的财政状况,显然在当时是不可能支持他入读。
简介:若你没法为我安定
宁愿同渡流浪旅程
不怕面对这无常生命
--张国荣 《路过蜻蜓》
第1章 海棠依旧是,少年红
匆匆将饭桌上的残羹冷炙收拾干净,又给电饭煲设定好自动煮饭时间,陆宇宁才得空放了池冷水,把被辣子鸡烫得泛红的嘴唇降下温来。
母亲总是习惯将菜做得又辣又麻,来自川味人家的味蕾却并不适合尚未平稳度过长痘高危期的少年。
陆宇宁拥有和母亲程静一脉相承的白皙肌肤,并没有像同龄人那样被痘印困扰,但还是不习惯因为口腹之欲,而让一两颗小红点冒头,特别朝夕相处的同桌还是个对别人皮肤状况过度关切的痘痘肌男孩。
如今母子俩都是“事业”上升期,一个每天奔波在客户之间发展业务,一个刚刚进入了重点高中,接受半封闭式管理,两人碰面的时间基本只在夜晚十点以后。
所以母亲总是将一天的伙食在上午出门前准备好,晚上两人谁先回家都会心照不宣的给彼此做好米饭的保温,炒一炒小菜,就能应付一顿。
见电饭煲恒温的红灯亮起,陆宇宁在厚厚的羽绒服外面套上黑白色的冬季校服,只留了一盏客厅的小地灯给几小时后独自归家的母亲,就反锁了家门,从五楼狂奔而下,朝学校而去。
宽大的校服如同陆宇宁入读的高中一样,传统舒适却缺乏美感,随着他的奔跑猎猎作响。
暗淡的黑白色能将任何款式的衣服都融为一体,遮去青春的色彩,将几千个学生塑造成生产线上面目模糊的“合格”产品。
不准刘海过眉,不准染发,不准迟到,打着教育改革旗号空降的校领导制定了无数规章制度,所以陆宇宁下午的课后就要紧赶慢赶地回家吃饭,再一路小跑冲到学校,毕竟这短短一个小时的离校时间已经是特权了。
江城中学的教育理念崇尚半封闭式管理,即从早上七点半入校,直至晚上九点半晚自习结束,学生们都应该留在校内读书生活。
然而学校对面正好是一片鳞次栉比的居民区,五百米的直线距离比教学楼往返学生宿舍楼都近。
在家长们的抗议下,学校只好规定家在一公里内的学生可以回家享受午餐和晚餐,不过就餐时间规定为一小时。
估摸着时间尚早,还有十几分钟能耽搁。
陆宇宁拐了个弯打算从学校的西门进教学区,那边离高中部的教学楼要近很多,唯一的缺点是,靠着校门那一侧有不少小摊贩吆喝着贩卖吃食,招揽着没有晚自习而提早回家的初中部学生,嘈杂喧闹,又容易碰上些不学无术的混混。
他受人所托,代买一本杂志,报刊亭刚好开在西门的附近。
从狭窄的书报亭里走出来,陆宇宁深深地吸了口气,让冰冷的气体充满肺部,再缓缓地呼了出来,冬夜微弱的月光已经被路灯的昏黄替代,升腾的水汽肉眼可见凝成白雾。
夹杂着锅巴洋芋焦香的气味分子弥漫在小吃摊附近,从呼吸道传递到了他的神经,陆宇宁不由自主地转头朝身边的小摊上望去。
小吃摊是传统的简陋早餐推车。
两把折叠的木头简易小桌被张开放好,几个一脸青涩的初中小男孩挤得满满的,人到中年的摊主正忙碌地从油锅里捞起表皮半焦脆的土豆,面前一个高挑挺拔的身影挡住了照明用的昏黄灯泡,一身名牌的穿着和脱漆的小吃车显得格格不入。
那个人双手插着裤兜带着耳机面无表情地听着音乐,等着老板给他挑出几个炸得金黄的土豆。
鹤立鸡群的海拔比陆宇宁高了大半个头,看起来仍是青春年少高中生的样子,却并没有穿着江城中学的校服,反而只套了一件单薄的运动外套和高领毛衣,半长的黑发遮住他光洁的额头,眉眼在灯光的阴影中模糊而冷漠。
像是感应到陆宇宁的窥视,高个子转过头来,目光正好直直撞上了陆宇宁晦暗的眼神。
剑眉之下泛着光亮的琥珀色瞳孔绽出一丝惊喜,又有些犹疑。
然而没给这位外形优越的少年人仔细打量的机会,陆宇宁就低下头避开了他的审视,蹙着眉快步穿过他的身旁,毫不留恋地走进了江城中学的西校门。
江城中学是江城公认的最好的中学,早年校址本在老城中心的太子庙旁,和香火鼎盛的太子庙一同享受着江城人民的尊敬与供奉。
只因为这两年老城改造,历经八十年风雨的老校区终于因为地段的繁华被划归到新的商业开发计划中。
所以在政府的授意下,这所哺育了近代江城大半名人的学校搬迁到市郊的坪山脚下。
作为补偿,崭新的校舍和科学规划的园林景观拔地而起,花园学府的形象再次提升了江城中学在学子父母心中的分量,也导致了入学名额的激烈竞争。
原本即使陆宇宁的中考成绩优秀,也更可能升入和城区隔岸相望的江城三中读书,但因为搬迁的地点正好是陆宇宁的户籍地,所以靠着这个优势,他才顺利地进入了江城的第一高中。
毕竟江城中学早年有不成文的规定,非江城中学初中部升学或者江城中学学区内的学生想要入读,是要缴纳两万块的择校费的。
而陆宇宁家的财政状况,显然在当时是不可能支持他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