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1章
长孙无垢示意让人等,李世民一碗汤都没有喝完呢。
李世民却是知道,这些人前来必有重要的事情,三两口就把那碗海参汤喝下去,长孙无垢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命身边侍女收起碗跟自己一起离开。
重臣们在门外向长孙无垢施礼之后依次入内。
李世民的书房内已经有侍从摆上茶点,重臣们按各自的位置坐下,而后四位内书司的书记员也随之入内,两位负责记录谈话内容,两位负责端茶倒水、传递文件、朗读文件、临时计算某些数据等等。
李靖先一步汇报:“圣人,精选的一千扶桑兵、三千突厥精骑已经在三原军营受训。”
李世民微微点头,却并未开口。
崔君肃说道:“圣人,这是去年一年来自罗马航路开通之后,总舶司远洋船队的收益报告,以及总舶司各舶司、转运、补给港在罗马航路的收益报告。”
“念。”
崔君肃身为户部尚书,若放在几年前,这样的数据是需要他亲自来读的。
眼下规矩改了,崔君肃作为重臣每天工作繁重。这样没有技术含量,又并非需要特别保密的数据尽可能别让重臣们再辛苦。
两位书记员上前,一人负责捧着卷宗,一人背着手挺胸朗声念出其中的数据。
听到一半,李世民微微一抬手,两名书记员立即停止。
李世民说道:“去年的国库收入是五千六百多万贯。这仅罗马航路一项,就为大唐创造了二千万贯的收益,朕以为再征调五千精锐,镇守所有的要道关卡重要海岛、港口。着令工部,加大造船业发展。”
崔君肃一拱手:“圣人,这二千多万贯是指带给大唐的财富,收入国库远没有这么多,总量不会超过八百万贯。其中关税、海商经营税,上交约为三百七十万贯。舶司商队经营毛利润为六百万贯左右,这还需要再给各船、各军发赏。”
第921章 柳木来信
李世民听到崔君肃竟然说自己算错了,立即就说道:“卿这话不对,财富流入大唐,没有流进国库也流入了百姓的口袋里,这件事情是好事。”
“臣没说不是好事,只是在会计学中各种收支有着详细的分类,也更方便于统计,统计学更有助于了解国内各行业的情况,并且加以引导。”
崔君肃怼了李世民一句,李世民感觉自己争这些细节肯定争不过。
所以李世民立即换了话题:“朕提议,增加五千精锐,卿以为如何?”
“五千不够,至少一万。”房玄龄在旁提醒了一句。
崔君肃转身问李靖:“李尚书,上次议事之时提出要分批次往罗马送去士兵与军械,不知道眼下已经有多少已经出海?”
李靖说道:“第一批由燕王带队,是否到了罗马也不知道。第二批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离杭州,第三批算时间就算没有出发,也即将要出发。第四批还在准备之中,按计划再有十天时间就运往华亭。总数……”
李靖没说,而是从袖子中拿出一个纸条给所有人看了一眼之后放在李世民的案头。
李靖这么作或许是过于小心,谁能说小心是错,大唐的军用物资与兵力调配一直都是属于重要机密级的。
那怕是往外调人,也一样。
甚至于,各中级军官的名单都是属于保密内容。
李世民很满意这样的安排,对屋内的重臣们说道:“朕看过南洋海图,朕以为柳木的安排是得当的,淡马锡港对大唐极为重要,再结合婆罗州北部,千岛道,大琉球岛、小琉求、扶桑道,那么大唐的东海、南海安稳。”
“圣人英明。”
这个战术是兵部论证过的,将整个南海包在其中,那么这整个南海的所有资源大唐都可以安稳的采收。
虽然这个时代海洋的资源利用率极低,李世民却在为后世的子孙万代作准备。
李世民又说道:“眼下,中南半岛是朕内心所牵挂的。特别是西南的六诏,朕每每想起就心中极为不安。”
房玄龄站了起来:“圣人,慈溪县船坞有份给工部的正式公文上书。内容如下:”
柳木手下的鬼工级船匠提交了一份正式的报告,船只研究的鬼工们已经有些拿不定主意。眼下,慈溪船坞已经设计并且定型的两款船只。
一款长达约三十八丈,采用七桅十一主帆的设计,速度可以达到顺风时每个时辰七十五里,船只最大载重可以超过万石,从慈溪到千岛道重船的巡航时速只有十七里左右。
这条船所消耗的木料,差不多相当于在千岛道砍伐了四十亩的森林。
这条船已经是风帆式武装商船的极限。
未来无论在体积上,载重量,速度上有提升的空间没有多少了。
听完房玄龄的汇报,李世民还是很满意这个效果的。李世民很清楚船越大,在海上越是安全,但速度也会越慢。高度船都不会有太大的体积。
远在罗马的柳木内心也非常的清楚,大唐的造船能力已经到极限,除非有质的突破。
眼下这条船已经有后世风帆战舰的巅峰,海上君王号的七成体积,胜利号的一半,连人连补给再加上火炮,货物,这条船的实际载重量已经超过一千吨。
房玄龄又汇报了另一种船。
无帆,用的蒸汽机带动两侧的桨轮,载重量轻松的突破了那条风帆武装商船,速度更是可以达到每个时辰一百里,而且不考虑风向,重船也能达到六十里。
李世民却是知道,这些人前来必有重要的事情,三两口就把那碗海参汤喝下去,长孙无垢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命身边侍女收起碗跟自己一起离开。
重臣们在门外向长孙无垢施礼之后依次入内。
李世民的书房内已经有侍从摆上茶点,重臣们按各自的位置坐下,而后四位内书司的书记员也随之入内,两位负责记录谈话内容,两位负责端茶倒水、传递文件、朗读文件、临时计算某些数据等等。
李靖先一步汇报:“圣人,精选的一千扶桑兵、三千突厥精骑已经在三原军营受训。”
李世民微微点头,却并未开口。
崔君肃说道:“圣人,这是去年一年来自罗马航路开通之后,总舶司远洋船队的收益报告,以及总舶司各舶司、转运、补给港在罗马航路的收益报告。”
“念。”
崔君肃身为户部尚书,若放在几年前,这样的数据是需要他亲自来读的。
眼下规矩改了,崔君肃作为重臣每天工作繁重。这样没有技术含量,又并非需要特别保密的数据尽可能别让重臣们再辛苦。
两位书记员上前,一人负责捧着卷宗,一人背着手挺胸朗声念出其中的数据。
听到一半,李世民微微一抬手,两名书记员立即停止。
李世民说道:“去年的国库收入是五千六百多万贯。这仅罗马航路一项,就为大唐创造了二千万贯的收益,朕以为再征调五千精锐,镇守所有的要道关卡重要海岛、港口。着令工部,加大造船业发展。”
崔君肃一拱手:“圣人,这二千多万贯是指带给大唐的财富,收入国库远没有这么多,总量不会超过八百万贯。其中关税、海商经营税,上交约为三百七十万贯。舶司商队经营毛利润为六百万贯左右,这还需要再给各船、各军发赏。”
第921章 柳木来信
李世民听到崔君肃竟然说自己算错了,立即就说道:“卿这话不对,财富流入大唐,没有流进国库也流入了百姓的口袋里,这件事情是好事。”
“臣没说不是好事,只是在会计学中各种收支有着详细的分类,也更方便于统计,统计学更有助于了解国内各行业的情况,并且加以引导。”
崔君肃怼了李世民一句,李世民感觉自己争这些细节肯定争不过。
所以李世民立即换了话题:“朕提议,增加五千精锐,卿以为如何?”
“五千不够,至少一万。”房玄龄在旁提醒了一句。
崔君肃转身问李靖:“李尚书,上次议事之时提出要分批次往罗马送去士兵与军械,不知道眼下已经有多少已经出海?”
李靖说道:“第一批由燕王带队,是否到了罗马也不知道。第二批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离杭州,第三批算时间就算没有出发,也即将要出发。第四批还在准备之中,按计划再有十天时间就运往华亭。总数……”
李靖没说,而是从袖子中拿出一个纸条给所有人看了一眼之后放在李世民的案头。
李靖这么作或许是过于小心,谁能说小心是错,大唐的军用物资与兵力调配一直都是属于重要机密级的。
那怕是往外调人,也一样。
甚至于,各中级军官的名单都是属于保密内容。
李世民很满意这样的安排,对屋内的重臣们说道:“朕看过南洋海图,朕以为柳木的安排是得当的,淡马锡港对大唐极为重要,再结合婆罗州北部,千岛道,大琉球岛、小琉求、扶桑道,那么大唐的东海、南海安稳。”
“圣人英明。”
这个战术是兵部论证过的,将整个南海包在其中,那么这整个南海的所有资源大唐都可以安稳的采收。
虽然这个时代海洋的资源利用率极低,李世民却在为后世的子孙万代作准备。
李世民又说道:“眼下,中南半岛是朕内心所牵挂的。特别是西南的六诏,朕每每想起就心中极为不安。”
房玄龄站了起来:“圣人,慈溪县船坞有份给工部的正式公文上书。内容如下:”
柳木手下的鬼工级船匠提交了一份正式的报告,船只研究的鬼工们已经有些拿不定主意。眼下,慈溪船坞已经设计并且定型的两款船只。
一款长达约三十八丈,采用七桅十一主帆的设计,速度可以达到顺风时每个时辰七十五里,船只最大载重可以超过万石,从慈溪到千岛道重船的巡航时速只有十七里左右。
这条船所消耗的木料,差不多相当于在千岛道砍伐了四十亩的森林。
这条船已经是风帆式武装商船的极限。
未来无论在体积上,载重量,速度上有提升的空间没有多少了。
听完房玄龄的汇报,李世民还是很满意这个效果的。李世民很清楚船越大,在海上越是安全,但速度也会越慢。高度船都不会有太大的体积。
远在罗马的柳木内心也非常的清楚,大唐的造船能力已经到极限,除非有质的突破。
眼下这条船已经有后世风帆战舰的巅峰,海上君王号的七成体积,胜利号的一半,连人连补给再加上火炮,货物,这条船的实际载重量已经超过一千吨。
房玄龄又汇报了另一种船。
无帆,用的蒸汽机带动两侧的桨轮,载重量轻松的突破了那条风帆武装商船,速度更是可以达到每个时辰一百里,而且不考虑风向,重船也能达到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