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章
李世大笑。
房玄龄在旁说道:“怕是帝王蟹这种名字也只有柳驸马敢用。”
“朕就是此发笑,若礼部以为不合适责令其改名就是了。尝尝。”
酒过三巡,李世民放下了筷子:“朕这个弟弟,这次把自己难住了,也把朕难住了。”
“难道高句丽那边有反复?”杜如晦首先想到的就是高句丽破坏了契约,柳木又准备和高句丽开打。
李世民摇了摇头:“闻月阁已经有情报,兵部也有备案。六诏不怎么安份,兵部那边已经准备调荆襄之兵南下协助岭南御敌,调长安守军五万入蜀防止六诏北上。柳木却打算派十万扶桑兵去岭南,来信征求朕的意见。”
所有人都把筷子放下了。
这事确实如柳木曾经考虑的那样,说大顶破天,说小根本就不是一个事。
关键在于朝堂上所有人怎么看待扶桑道、扶桑族的定位。
眼下,没有一个人敢对扶桑下定义,就算许多人已经思考了很久,并且有了成熟的想法,也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开口。
房玄龄问道:“柳驸马如何说此事?”
李世民先是给自己倒满了一杯酒,将一块蟹肉放在嘴里之后,这才慢慢地说道:
“他说,扶桑道太过平静需要一点狂热的激情,扶桑一族需要贵族,岭南需要敢提着一把横刀深入丛林与敌拼杀的勇兵,而他柳木放不下即将收获的上千万亩稻米。”
刘弘基在旁说道:“上千万亩稻米谁也放不下,否则怎么会决定调荆襄之兵南下。”
李世民微微的摇了摇头,把杯中酒喝下之后依然是很慢的语气说道:
“自然是放下不,朕想的是,扶桑道太过平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柳木却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反而要打破这种平静。别的都不重要,就这一点朕没想明白,四位爱卿帮朕想一想这个问题。”
李世民的话也是四人心中所疑惑的。
依大唐的礼教而言,天下太平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平,平代表平和,平稳。
而柳木却说扶桑道的平静要改变,那么意思就肯定是平静不好。
这话确实值得人沉思。
李世民把柳木的信拿了出来,让四人传阅。
第871章 认可出兵
柳木给李世民的信传到最后一人房玄龄手中。
房玄龄将信读了三遍之后才把信还给李世民,房玄龄盯着面前的那只龙虾开始发呆。
没有人催,也没有人再动筷子。
房玄龄思考了很久,这才慢慢的抬起头来低声说道:“话说,柳驸马的文笔很奇怪。”
“什么意思?”刘弘基完全不理解这个话。
让房玄龄这么一说,李世民也反应过来了。柳木说话的用词方式有时候显得那么不正常,聊天的时候倒也能猜到其中意思。
柳木从来没有写过正式的公文,公文都是由专业的书吏代笔。
柳木的信中,经常有用词不怎么正常的时候。要说错可能也说不上是错,只是与真实的意思可能会有一些偏差。
房玄龄继续说道:“平静这个词,放在这信中应该是指的是势,安宁的意思。”
李世民轻轻一拍手:“我记起来了。”
房玄龄问道:“圣人可是想起了什么?”
李世民想到了自己还是秦王的时候,李元吉还没有死,当时太子与齐王两人在和李世民在朝堂上有了明显的敌对后,李世民借石炭为机会,得到长安百姓的爱戴。
太子与齐王那里却没有任何的反应,也没有作出任何反击的姿态。
李世民肯定不会把这一段讲出来,不过柳木当时有句话李世民记得。
李世民说道:“很久以前,有次讨论突厥的时候。柳木讲过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表面上看来平静无事,实际上问题很严重。”
杜如晦接口说道:“若以此话论,那么扶桑道并不太平。”
“可以分析。”房玄龄倒是心中有数了:“根据总舶司,以及程、候、苏三位将军之前的,还有兵部李尚书回来之后都有提到过,扶桑道杀的不够,许多原先追随各贵族的武者,他们不思农耕,更喜欢手中刀。”
“倭岛无贵族,依中原的说法就是每一次改朝换代,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大的机遇就是有限的贵族位置空出来不少,给予了许多人一个上位的机会。”
李世民经房玄龄这么一提醒,想通了。
“既然如此,就让扶桑道派人去打,他们真想成为贵族那么就依柳木之前的说法,男儿功名马上求。”
房玄龄却摇了摇头:“朝堂之上,有过言论希望解除扶桑族的武装,他们是不安定的。”
李世民作出了决断:“不冲突,让那些不安定的人替大唐去作战。纵然这些人有异心,派大军掩杀就是了。”
房玄龄问道:“那么,让兵部计划一下荆襄兵南下,若有十万扶桑兵打先锋的话,兵部是需要改变策略的。”
“卿有何高见?”
“圣人,攻打六诏、灭其一。”
李世民微微的摇了摇头,事实上房玄龄这个建议相当的不错,不过李世民知道一些历史的走向,他知道大唐是亡在藩镇上。
所以依李世民的想法,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在外的力量世袭。
这一点冯盎给予了李世民一个保证,他的越国公之位会被自己的儿子继承,但岭南的最高军事长官之职却不会,岭南的文治已经开始慢慢的改成了三年一任,九年一期。也就是说最高文官九年就要换。
房玄龄在旁说道:“怕是帝王蟹这种名字也只有柳驸马敢用。”
“朕就是此发笑,若礼部以为不合适责令其改名就是了。尝尝。”
酒过三巡,李世民放下了筷子:“朕这个弟弟,这次把自己难住了,也把朕难住了。”
“难道高句丽那边有反复?”杜如晦首先想到的就是高句丽破坏了契约,柳木又准备和高句丽开打。
李世民摇了摇头:“闻月阁已经有情报,兵部也有备案。六诏不怎么安份,兵部那边已经准备调荆襄之兵南下协助岭南御敌,调长安守军五万入蜀防止六诏北上。柳木却打算派十万扶桑兵去岭南,来信征求朕的意见。”
所有人都把筷子放下了。
这事确实如柳木曾经考虑的那样,说大顶破天,说小根本就不是一个事。
关键在于朝堂上所有人怎么看待扶桑道、扶桑族的定位。
眼下,没有一个人敢对扶桑下定义,就算许多人已经思考了很久,并且有了成熟的想法,也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开口。
房玄龄问道:“柳驸马如何说此事?”
李世民先是给自己倒满了一杯酒,将一块蟹肉放在嘴里之后,这才慢慢地说道:
“他说,扶桑道太过平静需要一点狂热的激情,扶桑一族需要贵族,岭南需要敢提着一把横刀深入丛林与敌拼杀的勇兵,而他柳木放不下即将收获的上千万亩稻米。”
刘弘基在旁说道:“上千万亩稻米谁也放不下,否则怎么会决定调荆襄之兵南下。”
李世民微微的摇了摇头,把杯中酒喝下之后依然是很慢的语气说道:
“自然是放下不,朕想的是,扶桑道太过平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柳木却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反而要打破这种平静。别的都不重要,就这一点朕没想明白,四位爱卿帮朕想一想这个问题。”
李世民的话也是四人心中所疑惑的。
依大唐的礼教而言,天下太平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平,平代表平和,平稳。
而柳木却说扶桑道的平静要改变,那么意思就肯定是平静不好。
这话确实值得人沉思。
李世民把柳木的信拿了出来,让四人传阅。
第871章 认可出兵
柳木给李世民的信传到最后一人房玄龄手中。
房玄龄将信读了三遍之后才把信还给李世民,房玄龄盯着面前的那只龙虾开始发呆。
没有人催,也没有人再动筷子。
房玄龄思考了很久,这才慢慢的抬起头来低声说道:“话说,柳驸马的文笔很奇怪。”
“什么意思?”刘弘基完全不理解这个话。
让房玄龄这么一说,李世民也反应过来了。柳木说话的用词方式有时候显得那么不正常,聊天的时候倒也能猜到其中意思。
柳木从来没有写过正式的公文,公文都是由专业的书吏代笔。
柳木的信中,经常有用词不怎么正常的时候。要说错可能也说不上是错,只是与真实的意思可能会有一些偏差。
房玄龄继续说道:“平静这个词,放在这信中应该是指的是势,安宁的意思。”
李世民轻轻一拍手:“我记起来了。”
房玄龄问道:“圣人可是想起了什么?”
李世民想到了自己还是秦王的时候,李元吉还没有死,当时太子与齐王两人在和李世民在朝堂上有了明显的敌对后,李世民借石炭为机会,得到长安百姓的爱戴。
太子与齐王那里却没有任何的反应,也没有作出任何反击的姿态。
李世民肯定不会把这一段讲出来,不过柳木当时有句话李世民记得。
李世民说道:“很久以前,有次讨论突厥的时候。柳木讲过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表面上看来平静无事,实际上问题很严重。”
杜如晦接口说道:“若以此话论,那么扶桑道并不太平。”
“可以分析。”房玄龄倒是心中有数了:“根据总舶司,以及程、候、苏三位将军之前的,还有兵部李尚书回来之后都有提到过,扶桑道杀的不够,许多原先追随各贵族的武者,他们不思农耕,更喜欢手中刀。”
“倭岛无贵族,依中原的说法就是每一次改朝换代,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大的机遇就是有限的贵族位置空出来不少,给予了许多人一个上位的机会。”
李世民经房玄龄这么一提醒,想通了。
“既然如此,就让扶桑道派人去打,他们真想成为贵族那么就依柳木之前的说法,男儿功名马上求。”
房玄龄却摇了摇头:“朝堂之上,有过言论希望解除扶桑族的武装,他们是不安定的。”
李世民作出了决断:“不冲突,让那些不安定的人替大唐去作战。纵然这些人有异心,派大军掩杀就是了。”
房玄龄问道:“那么,让兵部计划一下荆襄兵南下,若有十万扶桑兵打先锋的话,兵部是需要改变策略的。”
“卿有何高见?”
“圣人,攻打六诏、灭其一。”
李世民微微的摇了摇头,事实上房玄龄这个建议相当的不错,不过李世民知道一些历史的走向,他知道大唐是亡在藩镇上。
所以依李世民的想法,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在外的力量世袭。
这一点冯盎给予了李世民一个保证,他的越国公之位会被自己的儿子继承,但岭南的最高军事长官之职却不会,岭南的文治已经开始慢慢的改成了三年一任,九年一期。也就是说最高文官九年就要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