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下课铃声响起。
金教授站起来鼓掌,笑道:“杨主任,我们考虑把大家的论文合集出版,您如果愿意的话,我觉得可以把您的讲义整理出来,也出版成书。”
听他这么说,学生们首先兴奋起来。能将自己的文章铅印,在现在人看来,还是非常高大上的。
杨锐道:“论文合集出版挺不错的,既然都是5端缺失相关的文章……我的讲义的话,因为还不全,暂时等一等吧。”
金教授本以为杨锐会像是学生们一样兴奋的同意,有些意外的点头道:“当然没问题,那就等一等吧,随时都可以找出版社谈。”
杨锐点头,他却是不想首先在国内出版。如果先在国内出版讲义的话,再想翻译成英文就难了,国外的学术出版商也不是好说话的。相反,若是先在国外出版的话,引进国内不仅简单方便,而且很容易推广。这就不是矫情了,而是切切实实的利益相关和效率问题了。
金教授不知道杨锐的心这么大,更没看出杨锐搞的《基因组学》会有如此大的价值,只当杨锐是文青病犯了,并没有在意。
杨锐有些被提醒,回到家里,亦是开始整理讲义,将《基因组学》前面6章先写成了英文——对他来说,这份工作是很简单了,原版的基因组学照抄是不行的,复述却是没问题,几天时间写完,再找几个国外的大型出版商的名字寄出去,主要工作就完成了。
杨锐相信,借着美国电视网的宣传,国外的出版商应该还是很愿意试一试的。
相比单纯的论文,刷一脸的学术专著又是另一番风味。
第737章 挺杨
杨锐将论文寄了出去,剩下的时间,就想专心的抓几条头犬回去。
他的要求太高,够水平的往往不愿意拼命,能拼命的往往不够水平。
当然,后者永远是比前者多的。80年代愿意拼命的人太多了,农村里,愿意为一百块而拼命的青壮年没有5亿也有4亿,然而,他们最好的出路仍然是去建筑工地和工厂。
实验室里的工作很简单,重复性工作也非常多,按道理说,99%的工作,都只需要普通初中生毕业生的水平就足够了。
问题在于,剩下的那1%的工作交给谁?难道教授让你晚上值班,你凌晨三点遇到了不会的工作,就打电话给教授吗?
更重要的是,不会做那1%工作的人,很可能也没有能力分辨,哪些是99%的工作,哪些是1%的工作。
另外,就是正确率、效率和成长性的问题了。
实验室里剥削科研汪的确是很惨无人道的,通常来说,一条科研汪在成为头犬,一条头犬在成为科研白领的过程中,起码有两三年的时间是起的比鸡早,干的比牛多的,但这样的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长时间的努力工作,带来的是飞速的成长,这也是科研世界最有效的培养方案了。
为了让科研汪们顺畅的工作而付出的培养经费,实验耗材换算成钞票,比培养一名大学生贵多了,这样的高成本,自然是需要对被培养者先行进行筛选。
杨锐遇到的问题,就是缺少大量的被培养者。
起码要到20年以后,中国的大学才能提供大批的年轻健壮的高素质廉价劳动力,中国的科研才有快速发展的空间,而在此之前,中国的高素质劳动力要么是在欧美国家廉价出售,要么就是在国内高价出售,而且往往还称不上年轻健壮——当然,国内的高薪可能还比不上国外的血汗工厂的薪水,舒适性却远超后者,去哪里又是不同的个人选择了。
为了找到并说服合格的头犬,杨锐上课上的非常勤快,还主动增加了半天的答疑时间,通过与学生和年轻学者的直接接触,悄然拟定了一份名单,并密切观察。
清华还不知道杨锐的这一层目的,只当他是热心于授课,因此还很大方的提供了一间临时办公室。
临时办公室的房间不大,但有成套的办公桌和办公用具,以及热乎乎的炉子,顺带有水壶、脸盆等简单的生活用品,倒是非常方便,自己愿意的话,中午甚至能用炉子做一些简单的菜式,或者单纯的热饭都可以。
杨锐由此恢复了高蛋白质摄入的生活,没事带点红烧牛肉红烧排骨红烧肥肠红烧鸡块什么的,很是滋润。
于是,每周除了上两节课,杨锐还会再花费半天时间留在清华,后来,上课结束,杨锐也不急着回去了,而是到临时办公室里坐一坐,将带来的食物通通消灭,顺便修改《基因组学》的后半部分。
杨锐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利用不同的空间来分割不同的工作。
他在华锐实验室里做PCR的后续研究,并努力向二代PCR靠拢。离子通道实验室除了许正平等人的研究组以外,如今正在做基因测序的前序。
到了清华的临时实验室,杨锐就将时间用在整理《基因组》的撰写中。
他准备写4篇共16章,一直写到分子系统进化学。按照正常的进化规律,要研究这么多的东西出来,怎么也得十几二十年,就是做的快一点的,也得十年八年的。事实上,很少有年轻人写出大部头的学术专著的。
一方面,是年轻人的积累比较少,论文可以是精妙的创意和好运的实验拼接而成的,专著就很难做到了,动辄数百页的内容,肚子里没货是很难写出来的。
金教授站起来鼓掌,笑道:“杨主任,我们考虑把大家的论文合集出版,您如果愿意的话,我觉得可以把您的讲义整理出来,也出版成书。”
听他这么说,学生们首先兴奋起来。能将自己的文章铅印,在现在人看来,还是非常高大上的。
杨锐道:“论文合集出版挺不错的,既然都是5端缺失相关的文章……我的讲义的话,因为还不全,暂时等一等吧。”
金教授本以为杨锐会像是学生们一样兴奋的同意,有些意外的点头道:“当然没问题,那就等一等吧,随时都可以找出版社谈。”
杨锐点头,他却是不想首先在国内出版。如果先在国内出版讲义的话,再想翻译成英文就难了,国外的学术出版商也不是好说话的。相反,若是先在国外出版的话,引进国内不仅简单方便,而且很容易推广。这就不是矫情了,而是切切实实的利益相关和效率问题了。
金教授不知道杨锐的心这么大,更没看出杨锐搞的《基因组学》会有如此大的价值,只当杨锐是文青病犯了,并没有在意。
杨锐有些被提醒,回到家里,亦是开始整理讲义,将《基因组学》前面6章先写成了英文——对他来说,这份工作是很简单了,原版的基因组学照抄是不行的,复述却是没问题,几天时间写完,再找几个国外的大型出版商的名字寄出去,主要工作就完成了。
杨锐相信,借着美国电视网的宣传,国外的出版商应该还是很愿意试一试的。
相比单纯的论文,刷一脸的学术专著又是另一番风味。
第737章 挺杨
杨锐将论文寄了出去,剩下的时间,就想专心的抓几条头犬回去。
他的要求太高,够水平的往往不愿意拼命,能拼命的往往不够水平。
当然,后者永远是比前者多的。80年代愿意拼命的人太多了,农村里,愿意为一百块而拼命的青壮年没有5亿也有4亿,然而,他们最好的出路仍然是去建筑工地和工厂。
实验室里的工作很简单,重复性工作也非常多,按道理说,99%的工作,都只需要普通初中生毕业生的水平就足够了。
问题在于,剩下的那1%的工作交给谁?难道教授让你晚上值班,你凌晨三点遇到了不会的工作,就打电话给教授吗?
更重要的是,不会做那1%工作的人,很可能也没有能力分辨,哪些是99%的工作,哪些是1%的工作。
另外,就是正确率、效率和成长性的问题了。
实验室里剥削科研汪的确是很惨无人道的,通常来说,一条科研汪在成为头犬,一条头犬在成为科研白领的过程中,起码有两三年的时间是起的比鸡早,干的比牛多的,但这样的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长时间的努力工作,带来的是飞速的成长,这也是科研世界最有效的培养方案了。
为了让科研汪们顺畅的工作而付出的培养经费,实验耗材换算成钞票,比培养一名大学生贵多了,这样的高成本,自然是需要对被培养者先行进行筛选。
杨锐遇到的问题,就是缺少大量的被培养者。
起码要到20年以后,中国的大学才能提供大批的年轻健壮的高素质廉价劳动力,中国的科研才有快速发展的空间,而在此之前,中国的高素质劳动力要么是在欧美国家廉价出售,要么就是在国内高价出售,而且往往还称不上年轻健壮——当然,国内的高薪可能还比不上国外的血汗工厂的薪水,舒适性却远超后者,去哪里又是不同的个人选择了。
为了找到并说服合格的头犬,杨锐上课上的非常勤快,还主动增加了半天的答疑时间,通过与学生和年轻学者的直接接触,悄然拟定了一份名单,并密切观察。
清华还不知道杨锐的这一层目的,只当他是热心于授课,因此还很大方的提供了一间临时办公室。
临时办公室的房间不大,但有成套的办公桌和办公用具,以及热乎乎的炉子,顺带有水壶、脸盆等简单的生活用品,倒是非常方便,自己愿意的话,中午甚至能用炉子做一些简单的菜式,或者单纯的热饭都可以。
杨锐由此恢复了高蛋白质摄入的生活,没事带点红烧牛肉红烧排骨红烧肥肠红烧鸡块什么的,很是滋润。
于是,每周除了上两节课,杨锐还会再花费半天时间留在清华,后来,上课结束,杨锐也不急着回去了,而是到临时办公室里坐一坐,将带来的食物通通消灭,顺便修改《基因组学》的后半部分。
杨锐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利用不同的空间来分割不同的工作。
他在华锐实验室里做PCR的后续研究,并努力向二代PCR靠拢。离子通道实验室除了许正平等人的研究组以外,如今正在做基因测序的前序。
到了清华的临时实验室,杨锐就将时间用在整理《基因组》的撰写中。
他准备写4篇共16章,一直写到分子系统进化学。按照正常的进化规律,要研究这么多的东西出来,怎么也得十几二十年,就是做的快一点的,也得十年八年的。事实上,很少有年轻人写出大部头的学术专著的。
一方面,是年轻人的积累比较少,论文可以是精妙的创意和好运的实验拼接而成的,专著就很难做到了,动辄数百页的内容,肚子里没货是很难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