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章
只见几个女人,一边摸着新修的家具,一边羡慕:
“这凳子脚都给换了吧,和新的也差不多了。”
“这个床尾巴我还记得,以前都糙了,现在好了,直接换了一块。”
“你们还没见沙发呢,沙发里的弹簧据说都要换新的,一天换不完,要送到厂里去换。”
“那不是和新的一样了?”
“那怎么能一样,送新沙发是违纪了,修一下沙发又不犯法。”
康芳一边听一边看,抽空子问:“不是说跳房子呢,还没挑?”
“还用挑。”房内的女人呵呵一笑,说:“满平江城里,最好的房子不就在那?人家直接去看了。”
她努努嘴,正好是江港花园的方向。
第668章 迎难而上
康芳不用看就能猜到位置,讶然问:“他们能弄到江港花园的房子?一个地方上的肉联厂?”
“谁知道,反正,人都往江港花园去了。”房内的女人手抚着家具,依旧是看来看去。
康芳心里一紧,问:“已经去了江港花园?”
“可不是。”
“你们不去?”
“去干啥。”
“看看也不坏呀。”康芳一个人不好意思去,就撺掇着其他几人一起。
商业局宿舍离江港花园并不远,两墙之隔,走路十多分钟就到。
康芳熟门熟路的从小巷子拐进去,习惯性的站在墙外张望了片刻。
84年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但人们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无论是单位的、房管局的还是集资建房的,都不容易。
这种不容易,倒不是金钱上的,尤其是单位和房管局的房,以后世的标准比例来看,都属于象征性的收费,一个月少则两三块,多则十二三块的租金,通常达不到单位职工十分之一的月收入。
集资建房是这个时代最高昂的支出,动辄一两千元的价格,令许多老职工都望而却步,甚至气的在报纸上破口大骂。
但实际上,经过几轮工资增加以后,84年的城市职工的月薪都已经达到了200元左右的标准,刚进单位的年轻人或许还拿不到这么多,但三四十岁的职工,月入两百多元的极多。
用后世的标准来看,此时买一套五六十平米的集资房,大概需要夫妻两人不吃不喝三个月的收入。
当然,相比双职工家庭,单职工家庭的负担肯定要重的多,但想办法借钱,也总是能借到的。
阻碍大家拥有自己住房的唯一理由,是资格。
单职工家庭觉得负担重?人家单位还不愿意分房给你。
集资建房的名额也是需要排名的,单位年限多少分,工龄多少分,学历多少分,评先评优多少分,获奖加分,领导职务加分,双职工加分……
康芳始终要不到房子,就是因为他们家排名始终靠后。
对商业局来说,他老公是后来的,年纪也不够大,于是工龄和单位年限等等都要吃亏,相比同僚的职务,正科级也远远不够,同时,康芳的工作并不在商业局内,所以,他们在集资建房的排名时,也是按照单职工家庭来计算……
以现在的分房频率,别说耽搁几次,就是耽搁一次,都要苦等许久。
康芳抬头望着江港花园,心道:“等我家男人做了局长,我要你们送我一套。”
这么想着,康芳才迈步进入江港花园的院子里。
就像现在大多数的单位宿舍一样,江港花园的绿化面积极广,旧有的大树并没有全部移除,而是被各种各样的小花园给圈了起来。
相比此时常见的苏式花园,江港花园采用了来自上海的设计,西式风格浓厚,令人耳目一新。
相比院外的热闹,院内显的格外清幽,只有几对中年夫妇在院子里散步,还有一只京巴跳来跳去的,看的人高兴。
康芳深吸了一口气,问:“你们知道是几号楼吗?”
其他三人都摇头。
遛狗的夫妇看到了,笑眯眯的过来,问:“你们也是来看房子的?”
“咦,是。”康芳小心的问:“您前面见了看房子的人?”
“西联厂的人?”遛狗的女人又问了一句。
康芳闭着眼睛说“是”。
“二号楼的三楼东,以前是周教授住的,他出国去了。”
“楼层挺好的。”康芳咽了口口水,三楼是她的理想楼层。
遛狗的女人笑笑,说:“周教授是留学回来的,给他分的都是第一类的房子,不过,人家又拿到了国外的offer,这次是出去读研究生的。”
现在的住房,国家分给个人,按说是不允许买卖的,某些地方,甚至是不允许继承的,但私下里的,大家早就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了。
康芳没听懂奥佛不熬服,倒了谢以后,就赶紧往二号楼去了。
楼内,刷着淡灰色的涂料,干干净净,楼道内高挑而宽敞。
康芳见过多次,无心欣赏,蹭蹭的往上走,同来的三个女人好奇的打望,小声议论。
国内现在最常见的楼是简易楼和筒子楼,筒子楼就是后世天天嚷着拆的农民违建房,当然,在80年代,筒子楼也要国家才能盖的起来,因为要用大量的水泥,现在的农民买得起木头,水泥却是有钱也买不到的。
简易楼一般是单边的,一侧是房子,一侧是楼梯和走道,江港花园这样的楼层小楼,在二三十年后,也许会被人不屑一顾,但在84的当下,却是颇为少见的。
“这凳子脚都给换了吧,和新的也差不多了。”
“这个床尾巴我还记得,以前都糙了,现在好了,直接换了一块。”
“你们还没见沙发呢,沙发里的弹簧据说都要换新的,一天换不完,要送到厂里去换。”
“那不是和新的一样了?”
“那怎么能一样,送新沙发是违纪了,修一下沙发又不犯法。”
康芳一边听一边看,抽空子问:“不是说跳房子呢,还没挑?”
“还用挑。”房内的女人呵呵一笑,说:“满平江城里,最好的房子不就在那?人家直接去看了。”
她努努嘴,正好是江港花园的方向。
第668章 迎难而上
康芳不用看就能猜到位置,讶然问:“他们能弄到江港花园的房子?一个地方上的肉联厂?”
“谁知道,反正,人都往江港花园去了。”房内的女人手抚着家具,依旧是看来看去。
康芳心里一紧,问:“已经去了江港花园?”
“可不是。”
“你们不去?”
“去干啥。”
“看看也不坏呀。”康芳一个人不好意思去,就撺掇着其他几人一起。
商业局宿舍离江港花园并不远,两墙之隔,走路十多分钟就到。
康芳熟门熟路的从小巷子拐进去,习惯性的站在墙外张望了片刻。
84年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但人们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无论是单位的、房管局的还是集资建房的,都不容易。
这种不容易,倒不是金钱上的,尤其是单位和房管局的房,以后世的标准比例来看,都属于象征性的收费,一个月少则两三块,多则十二三块的租金,通常达不到单位职工十分之一的月收入。
集资建房是这个时代最高昂的支出,动辄一两千元的价格,令许多老职工都望而却步,甚至气的在报纸上破口大骂。
但实际上,经过几轮工资增加以后,84年的城市职工的月薪都已经达到了200元左右的标准,刚进单位的年轻人或许还拿不到这么多,但三四十岁的职工,月入两百多元的极多。
用后世的标准来看,此时买一套五六十平米的集资房,大概需要夫妻两人不吃不喝三个月的收入。
当然,相比双职工家庭,单职工家庭的负担肯定要重的多,但想办法借钱,也总是能借到的。
阻碍大家拥有自己住房的唯一理由,是资格。
单职工家庭觉得负担重?人家单位还不愿意分房给你。
集资建房的名额也是需要排名的,单位年限多少分,工龄多少分,学历多少分,评先评优多少分,获奖加分,领导职务加分,双职工加分……
康芳始终要不到房子,就是因为他们家排名始终靠后。
对商业局来说,他老公是后来的,年纪也不够大,于是工龄和单位年限等等都要吃亏,相比同僚的职务,正科级也远远不够,同时,康芳的工作并不在商业局内,所以,他们在集资建房的排名时,也是按照单职工家庭来计算……
以现在的分房频率,别说耽搁几次,就是耽搁一次,都要苦等许久。
康芳抬头望着江港花园,心道:“等我家男人做了局长,我要你们送我一套。”
这么想着,康芳才迈步进入江港花园的院子里。
就像现在大多数的单位宿舍一样,江港花园的绿化面积极广,旧有的大树并没有全部移除,而是被各种各样的小花园给圈了起来。
相比此时常见的苏式花园,江港花园采用了来自上海的设计,西式风格浓厚,令人耳目一新。
相比院外的热闹,院内显的格外清幽,只有几对中年夫妇在院子里散步,还有一只京巴跳来跳去的,看的人高兴。
康芳深吸了一口气,问:“你们知道是几号楼吗?”
其他三人都摇头。
遛狗的夫妇看到了,笑眯眯的过来,问:“你们也是来看房子的?”
“咦,是。”康芳小心的问:“您前面见了看房子的人?”
“西联厂的人?”遛狗的女人又问了一句。
康芳闭着眼睛说“是”。
“二号楼的三楼东,以前是周教授住的,他出国去了。”
“楼层挺好的。”康芳咽了口口水,三楼是她的理想楼层。
遛狗的女人笑笑,说:“周教授是留学回来的,给他分的都是第一类的房子,不过,人家又拿到了国外的offer,这次是出去读研究生的。”
现在的住房,国家分给个人,按说是不允许买卖的,某些地方,甚至是不允许继承的,但私下里的,大家早就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了。
康芳没听懂奥佛不熬服,倒了谢以后,就赶紧往二号楼去了。
楼内,刷着淡灰色的涂料,干干净净,楼道内高挑而宽敞。
康芳见过多次,无心欣赏,蹭蹭的往上走,同来的三个女人好奇的打望,小声议论。
国内现在最常见的楼是简易楼和筒子楼,筒子楼就是后世天天嚷着拆的农民违建房,当然,在80年代,筒子楼也要国家才能盖的起来,因为要用大量的水泥,现在的农民买得起木头,水泥却是有钱也买不到的。
简易楼一般是单边的,一侧是房子,一侧是楼梯和走道,江港花园这样的楼层小楼,在二三十年后,也许会被人不屑一顾,但在84的当下,却是颇为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