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原来如此,怪不得您急着要做DNA合成仪的改进。”张学通完全想偏了方向。
杨锐也无所谓,笑道:“能捞回来一点本也好,这片论文的第二作者的署名就给张学通了。你也继续努力,争取让寡聚核苷酸的合成稳定起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稳定的寡聚核苷酸的供应,PCR也无从去做。
这也是80年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表现,现在的中国,就和21世纪的中东国家差不多,科技工业严重偏科,寡聚核苷酸这样的东西,买都买不到。从美国运过来也不现实,不说需求的量大,连绵不断的运输本身就容易让原料产生不可预料的变化。
现在的杨锐,倒是有点怀念读研时候的方便了,那时候,只要有钱,一个电话打过去,各种材料都有无数的生物公司抢着送,其中一家说不定就是本校老师开的……
……
第579章 迟钝
没几天的功夫,杨锐寄往《JMC》的论文就被收录了,对方竟而贴心的用上了电报,先通知收录,再用邮寄的方式,寄送正式的信件。
杨锐是通讯作者,自然是他来拆阅信件,并传给众人看,以激励士气。
黄茂赞道:“大刊就是好,先电报再邮寄,咱们这边就安心多了。”
李文强却道:“就是审查的程序多了点,太麻烦,不过,咱们这次发表的是挺快的。”
“因为是杨锐的名字嘛。”王晓芸啧啧两声,道:“杨锐如今都在人家那边挂上号了吧。”
“我特别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件。”杨锐笑了两声,道:“JMC最需要的就是投稿量高的作者,我答应对方,会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投稿三篇以上,大家可要努力了。”
“投稿三篇?要这么多?”长期蹲在DNA合成仪跟前的张学通觉得有点难以完成。
杨锐点点头,道:“咱们现在是一个实验室了,你数数看,我、黄茂、涂宪、王晓芸、魏振学,李文强和段波,还有你张学通,这就是8名正职研究员了,再加上专职助手王镭和周愚文,咱们要是加班加点都写不出三篇论文,一年怕是连三十篇都完成不了,那怎么行。从今天开始,各组要按照分配,尽快完成手里的项目。”
一间实验室,一年完成三十篇论文实在不多。以杨锐读研时的标准来说,中等偏上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起码拥有两三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会有六七名实验狗,一到三名的专职教师。实验狗两年写一篇论文,专职教师一年写两篇论文都属于最低标准了,两年写不出一篇论文的实验狗是无法毕业的,一年写不出两篇论文的专职教师,连混吃等死都算不上,稍微有点水平的专职教师,一年写七八篇论文实属正常,再加上各个课题组的老板,三十篇SCI级论文,根本称不上艰难,若非如此,中国又哪里能成为论文大国。
而以华锐实验室目前在国内的规模,实际已经是一流水平了,北大清华或者中科院的实验室拉出来,仪器总额超过50万美元的,屈指可数。
落在30年后,这样水平的实验室,一栋楼都装不下。
张学通以前是在地方大学,资源少,节奏慢,见杨锐说三十篇少,也就信了。
黄茂和涂宪互相看看,嘴角苦笑,知道杨锐又要催逼着他们加班了。
不过,做研究的加班实属平常,热点放在那里,你做的慢了,成果就全是别人的了。
稍微聊了一会天,几个人又被杨锐指挥的进入了实验状态。
黄茂则将最近几天的实验报告收罗起来,开始撰写新论文——《提高寡聚核苷酸的产率的新方法》。
黄茂去过美国,是几个人里英语水平最高的,写英语论文比写中文论文还顺。
如果是顶级论文的话,黄茂这样的就属于主笔了,一样能做第一作者。
当然,他本身的贡献也是第一作者的贡献。
涂宪、李文强等人分别组成各自的小组,共用专职助手王镭和周愚文。王镭就是与李文强见过面的小胖子,他和周愚文都属于要求不高的年轻人,年轻力壮,正好在实验室里卖力气。
在原料面前得到了供应的前提下,杨锐开始了复制DNA的尝试。
这是稍微有些尴尬的地方。
杨锐必须从最简单的部分开始尝试,即使他明知道这是错误的。
然而,正确的实验,总是在无数次的错误中诞生的,除非是生而知之,否则,一次尝试都没有的成功,多数要被人看做抄袭了。
此等万众瞩目的成果,是一定要有根有据的才行。
杨锐准备了单独的实验本,采用五到十个的循环方法,分布加热反应液,冷却后再加聚合酶扩延模板。
经过多个循环以后,杨锐加入放射性标记,最后,他沉淀酶切后的DNA样品,然后跑电泳。
理所当然的没有想要的凝胶条带。
“PCR01”失败!
杨锐这样在实验本上做记录,继而毫不迟疑的进行PCR02的实验。
“PCR02”实验中,杨锐预先纯化了模板,去掉了体系中有可能妨碍到DNA扩增的因素。
显然,这也是不足够的。
于是,“PCR02”失败。
杨锐面无表情的在实验本上记录失败的原因,分析过程,总结原因……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杨锐过的都是这样的生活。
杨锐也无所谓,笑道:“能捞回来一点本也好,这片论文的第二作者的署名就给张学通了。你也继续努力,争取让寡聚核苷酸的合成稳定起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稳定的寡聚核苷酸的供应,PCR也无从去做。
这也是80年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表现,现在的中国,就和21世纪的中东国家差不多,科技工业严重偏科,寡聚核苷酸这样的东西,买都买不到。从美国运过来也不现实,不说需求的量大,连绵不断的运输本身就容易让原料产生不可预料的变化。
现在的杨锐,倒是有点怀念读研时候的方便了,那时候,只要有钱,一个电话打过去,各种材料都有无数的生物公司抢着送,其中一家说不定就是本校老师开的……
……
第579章 迟钝
没几天的功夫,杨锐寄往《JMC》的论文就被收录了,对方竟而贴心的用上了电报,先通知收录,再用邮寄的方式,寄送正式的信件。
杨锐是通讯作者,自然是他来拆阅信件,并传给众人看,以激励士气。
黄茂赞道:“大刊就是好,先电报再邮寄,咱们这边就安心多了。”
李文强却道:“就是审查的程序多了点,太麻烦,不过,咱们这次发表的是挺快的。”
“因为是杨锐的名字嘛。”王晓芸啧啧两声,道:“杨锐如今都在人家那边挂上号了吧。”
“我特别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件。”杨锐笑了两声,道:“JMC最需要的就是投稿量高的作者,我答应对方,会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投稿三篇以上,大家可要努力了。”
“投稿三篇?要这么多?”长期蹲在DNA合成仪跟前的张学通觉得有点难以完成。
杨锐点点头,道:“咱们现在是一个实验室了,你数数看,我、黄茂、涂宪、王晓芸、魏振学,李文强和段波,还有你张学通,这就是8名正职研究员了,再加上专职助手王镭和周愚文,咱们要是加班加点都写不出三篇论文,一年怕是连三十篇都完成不了,那怎么行。从今天开始,各组要按照分配,尽快完成手里的项目。”
一间实验室,一年完成三十篇论文实在不多。以杨锐读研时的标准来说,中等偏上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起码拥有两三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会有六七名实验狗,一到三名的专职教师。实验狗两年写一篇论文,专职教师一年写两篇论文都属于最低标准了,两年写不出一篇论文的实验狗是无法毕业的,一年写不出两篇论文的专职教师,连混吃等死都算不上,稍微有点水平的专职教师,一年写七八篇论文实属正常,再加上各个课题组的老板,三十篇SCI级论文,根本称不上艰难,若非如此,中国又哪里能成为论文大国。
而以华锐实验室目前在国内的规模,实际已经是一流水平了,北大清华或者中科院的实验室拉出来,仪器总额超过50万美元的,屈指可数。
落在30年后,这样水平的实验室,一栋楼都装不下。
张学通以前是在地方大学,资源少,节奏慢,见杨锐说三十篇少,也就信了。
黄茂和涂宪互相看看,嘴角苦笑,知道杨锐又要催逼着他们加班了。
不过,做研究的加班实属平常,热点放在那里,你做的慢了,成果就全是别人的了。
稍微聊了一会天,几个人又被杨锐指挥的进入了实验状态。
黄茂则将最近几天的实验报告收罗起来,开始撰写新论文——《提高寡聚核苷酸的产率的新方法》。
黄茂去过美国,是几个人里英语水平最高的,写英语论文比写中文论文还顺。
如果是顶级论文的话,黄茂这样的就属于主笔了,一样能做第一作者。
当然,他本身的贡献也是第一作者的贡献。
涂宪、李文强等人分别组成各自的小组,共用专职助手王镭和周愚文。王镭就是与李文强见过面的小胖子,他和周愚文都属于要求不高的年轻人,年轻力壮,正好在实验室里卖力气。
在原料面前得到了供应的前提下,杨锐开始了复制DNA的尝试。
这是稍微有些尴尬的地方。
杨锐必须从最简单的部分开始尝试,即使他明知道这是错误的。
然而,正确的实验,总是在无数次的错误中诞生的,除非是生而知之,否则,一次尝试都没有的成功,多数要被人看做抄袭了。
此等万众瞩目的成果,是一定要有根有据的才行。
杨锐准备了单独的实验本,采用五到十个的循环方法,分布加热反应液,冷却后再加聚合酶扩延模板。
经过多个循环以后,杨锐加入放射性标记,最后,他沉淀酶切后的DNA样品,然后跑电泳。
理所当然的没有想要的凝胶条带。
“PCR01”失败!
杨锐这样在实验本上做记录,继而毫不迟疑的进行PCR02的实验。
“PCR02”实验中,杨锐预先纯化了模板,去掉了体系中有可能妨碍到DNA扩增的因素。
显然,这也是不足够的。
于是,“PCR02”失败。
杨锐面无表情的在实验本上记录失败的原因,分析过程,总结原因……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杨锐过的都是这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