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章
归根结底,也是许正平的积累不够,他要是能发表一篇Cell,别说要独立实验室了,要实验室独立都行。
杨锐几口吃完了早饭,有些担心的看看表,道:“让你这么一说,别是没有外校的人过来了,我和蔡教授都说好了……”
“蔡教授说行,肯定是行的。”许正平环视一周,道:“蔡教授对你是真不错。”
“嗯?”
“蔡教授可是给你的实验室加了一块砝码啊。”许正平叹口气,道:“北大的编制,也不是说给就给的。”
杨锐的眼皮子连跳数下。
许正平微笑:“想到了吧?别的学校看重的人才,咱们北大可不一定觉得重,蔡教授等于是给了你自由裁量权,我敢肯定,就这几天时间,大把的地方院校的教师和研究员,要来你这里应聘了。”
杨锐叹口气,道:“因为我的门槛低。”
许正平默默点头。
中国的高校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在后世,清华大学一年的研究经费是40亿元,可以说,100所“XX学院”的研究经费加起来,都没有清华一家的多。
当然,100所XX学院一年花的钱,肯定是要超过40亿的,师均15万元的薪水,校均1000名教师的薪水就要150亿了,但在薪水和办公开支之外,在校园土建和银行利息的开支之外,单论研究经费,这100所“XX学院”要达到校均4000万元的标准,非得全都建址在精华之地方才有机会。
80年代还没有985和211这样的天堑,但地域差距就是最大的天堑。
即使是教育部直属的学校,也有40%左右的经费是地方出的,为何北京和上海的高校顶着骂声也要给属地更多的招生名额?吃的嘴短,拿人的手段。
从外地高校或研究所,再到北京,这显然是一步跨越。就国内目前的状况来看,除了上海,北京的科研水平是最高的,也是最有发展的,当然,生活条件与外地省会也是天壤之别。
即使是从北京的其他高校调到北大,从个人发展来说,也是不小的机遇。
如果是蔡教授自己挖人,他当然要挖知名的教授学者,哪怕达不到唐集中的水平,也得有三五分牛气才行。
然而,蔡教授给杨锐的裁量权,却远远没有这个要求。
这样一来,杨锐就自由的多了。
“其实,咱们找几个潜力惊人的研究员,也不会吃亏。”杨锐摸着下巴,眯着眼。
许正平笑了起来:“潜力惊人怎么判断?”
“看名字吧。”杨锐抖擞精神,准备施展自己的摸小牛大法。
……
第536章 感知力
许正平并不看好杨锐的自信,只是羡慕而已。
因为他非常清楚的知道,无论杨锐找到的人是好是坏,是牛是渣,蔡教授都会为之买单的。
为了杨锐的实验室,蔡教授愿意付出的绝不仅仅是几个编制。
换言之,对一名Cell作者来说,许多人奋斗终生而追求的顶级大学的教师编制,只是一件轻飘飘的附属品而已。
想到此处,许正平不免有些唏嘘。
他奋斗一辈子,最大的成就,也不过是北大副教授的头衔,至于自己的科研实力,他至今尚未证明。
事实上,世界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生命,都是从30多岁开始,到50多岁结束。博士毕业差不多都要30岁了,读的慢一点的,往往要到35岁,许正平中间还经历了十年的蹉跎,如今也就是刚刚调整好状态,到了科研冲刺的年纪。
与青春年少的杨锐比起来,许正平的中年疑惑自然极多,而能否拿到一篇Cell?他只能说自己是在努力。
不过,当他看到来求职的先生们的时候,消沉的意志仿佛也得到了治愈。
进来的第一个人,第一时间让许正平想到了“落魄”两个字。
洗的发白的衣服,乱糟糟的头发,低垂的眼神……如果不是戴着眼镜的话,他与现在的民工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当然,现在的衣着是干净了不少。
“你好?是来应聘的吗?”杨锐先打了招呼。他们并没有举行正式的招聘,一切都是愿者上钩的样子,所以,也没有什么前台做招待,更没有人组织秩序。
“落魄男”显然也没什么自信,听到杨锐的声音,有些迟疑的转过身来,问:“这里是北大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吧?”
“是我们没错,你呢?”
“哦。我之前打过电话,也来过,我叫石崎,是农机院的,北京农机院。”
“农机院和我们生物系,不算是特别对口啊。”许正平笑了两声。
石崎同志的眼神更加灰暗:“这样子啊,那我走了……”
“哎,别急啊,来都来了,过来聊聊吧。”杨锐连忙叫住他,心里已经在摇头了,就这份自信都够呛,但因为是第一位面试者,他还是想要好好的了解一番。
再者说,万一是一位未来小牛或大牛呢?人家说不定就是陈景润式的腼腆人物呢?
石崎同志踌躇着来到坐在两人面前。
“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杨锐开口问。
石崎再次陷入了迟疑状态。
“谈谈你的研究好了。”许正平笑呵呵的道。
“那个……我主要是做农用机的一些改造……”石崎开口就是超不专业的描述。
杨锐和许正平互相看看,顿觉无奈。
杨锐几口吃完了早饭,有些担心的看看表,道:“让你这么一说,别是没有外校的人过来了,我和蔡教授都说好了……”
“蔡教授说行,肯定是行的。”许正平环视一周,道:“蔡教授对你是真不错。”
“嗯?”
“蔡教授可是给你的实验室加了一块砝码啊。”许正平叹口气,道:“北大的编制,也不是说给就给的。”
杨锐的眼皮子连跳数下。
许正平微笑:“想到了吧?别的学校看重的人才,咱们北大可不一定觉得重,蔡教授等于是给了你自由裁量权,我敢肯定,就这几天时间,大把的地方院校的教师和研究员,要来你这里应聘了。”
杨锐叹口气,道:“因为我的门槛低。”
许正平默默点头。
中国的高校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在后世,清华大学一年的研究经费是40亿元,可以说,100所“XX学院”的研究经费加起来,都没有清华一家的多。
当然,100所XX学院一年花的钱,肯定是要超过40亿的,师均15万元的薪水,校均1000名教师的薪水就要150亿了,但在薪水和办公开支之外,在校园土建和银行利息的开支之外,单论研究经费,这100所“XX学院”要达到校均4000万元的标准,非得全都建址在精华之地方才有机会。
80年代还没有985和211这样的天堑,但地域差距就是最大的天堑。
即使是教育部直属的学校,也有40%左右的经费是地方出的,为何北京和上海的高校顶着骂声也要给属地更多的招生名额?吃的嘴短,拿人的手段。
从外地高校或研究所,再到北京,这显然是一步跨越。就国内目前的状况来看,除了上海,北京的科研水平是最高的,也是最有发展的,当然,生活条件与外地省会也是天壤之别。
即使是从北京的其他高校调到北大,从个人发展来说,也是不小的机遇。
如果是蔡教授自己挖人,他当然要挖知名的教授学者,哪怕达不到唐集中的水平,也得有三五分牛气才行。
然而,蔡教授给杨锐的裁量权,却远远没有这个要求。
这样一来,杨锐就自由的多了。
“其实,咱们找几个潜力惊人的研究员,也不会吃亏。”杨锐摸着下巴,眯着眼。
许正平笑了起来:“潜力惊人怎么判断?”
“看名字吧。”杨锐抖擞精神,准备施展自己的摸小牛大法。
……
第536章 感知力
许正平并不看好杨锐的自信,只是羡慕而已。
因为他非常清楚的知道,无论杨锐找到的人是好是坏,是牛是渣,蔡教授都会为之买单的。
为了杨锐的实验室,蔡教授愿意付出的绝不仅仅是几个编制。
换言之,对一名Cell作者来说,许多人奋斗终生而追求的顶级大学的教师编制,只是一件轻飘飘的附属品而已。
想到此处,许正平不免有些唏嘘。
他奋斗一辈子,最大的成就,也不过是北大副教授的头衔,至于自己的科研实力,他至今尚未证明。
事实上,世界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生命,都是从30多岁开始,到50多岁结束。博士毕业差不多都要30岁了,读的慢一点的,往往要到35岁,许正平中间还经历了十年的蹉跎,如今也就是刚刚调整好状态,到了科研冲刺的年纪。
与青春年少的杨锐比起来,许正平的中年疑惑自然极多,而能否拿到一篇Cell?他只能说自己是在努力。
不过,当他看到来求职的先生们的时候,消沉的意志仿佛也得到了治愈。
进来的第一个人,第一时间让许正平想到了“落魄”两个字。
洗的发白的衣服,乱糟糟的头发,低垂的眼神……如果不是戴着眼镜的话,他与现在的民工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当然,现在的衣着是干净了不少。
“你好?是来应聘的吗?”杨锐先打了招呼。他们并没有举行正式的招聘,一切都是愿者上钩的样子,所以,也没有什么前台做招待,更没有人组织秩序。
“落魄男”显然也没什么自信,听到杨锐的声音,有些迟疑的转过身来,问:“这里是北大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吧?”
“是我们没错,你呢?”
“哦。我之前打过电话,也来过,我叫石崎,是农机院的,北京农机院。”
“农机院和我们生物系,不算是特别对口啊。”许正平笑了两声。
石崎同志的眼神更加灰暗:“这样子啊,那我走了……”
“哎,别急啊,来都来了,过来聊聊吧。”杨锐连忙叫住他,心里已经在摇头了,就这份自信都够呛,但因为是第一位面试者,他还是想要好好的了解一番。
再者说,万一是一位未来小牛或大牛呢?人家说不定就是陈景润式的腼腆人物呢?
石崎同志踌躇着来到坐在两人面前。
“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杨锐开口问。
石崎再次陷入了迟疑状态。
“谈谈你的研究好了。”许正平笑呵呵的道。
“那个……我主要是做农用机的一些改造……”石崎开口就是超不专业的描述。
杨锐和许正平互相看看,顿觉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