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1984年的时代杂志,就有一期《时代周刊》的封面。

  可口可乐的工厂设在北京五里店,原本是中粮公司下属北京分公司的烤鸭厂的车间,经过外观整修以后,倒也看的过去。

  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工厂,也无法要求更多,双方都在小心翼翼的感受着对方。

  与普通的中国工厂一样,可口可乐的厂区里,也到处写着标语和宣传画,稍有不同的是,里面的英文多了一些,外国人的面孔也多了一点。

  杨锐第一时间看到了一幅有着《TIME》标志的宣传画。

  “《时代周刊》?”杨锐问同行的工作人员。

  陪在杨锐跟前的外宣员小郭立即道:“杨先生好眼神,这是前不久,美国的《时代周刊》刊登的一期封面,我们让人画在了这里,下面白色的是文章标题,中国的新面貌,是赞扬中国的改革开放的。”

  《时代周刊》的封面是一名手持可口可乐的中国人,穿着绿色的毛大衣,带着鸭舌帽,背景是中国长城,标志性元素俱全。

  杨锐看着笑了一下,脑海里却在YY自己登上《时代周刊》的景象。

  小郭以为杨锐喜欢,笑道:“我们买了很多本这一期的时代周刊,一会儿离开的时候,可以赠送给大家。”

  这下子,杨锐身边的干部也都开心了,干群关系空前融洽。

  可口可乐内部的厂区乏善可陈,从美国运来的原装生产线自然体现出了先进性,但就来访团的眼光,国内哪个厂的生产线又不是外国原装引进的。

  大家来你可口可乐参观,可不是来做这个的。

  好在可口可乐也心里明白,随便引着大家看了看,就坐到了会议室里,先给每人上一瓶可乐。

  “这就是我们厂生产的可乐,请大家尝一尝。另外,我们虽然内销的也是这个品种,但是,我们厂的出口量更大,每年反而能给国家赚取外汇。”负责外事工作的肖经理如此说,并非是无的放矢。引进可口可乐是浪费国家外汇的说法,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可口可乐这次邀请学界人士参观,也是按照他们在美国的经验,以游说为目的。

  在场诸人也不知道听没听,会议室里全是开瓶的砰砰声。

  杨锐现在每天都有跑步,三五不时的还要卧推几组,对碳酸饮料是敬谢不敏,喝了一口就放下了。

  “杨先生不喜欢?”小郭笑着问。

  “没有,就是觉得不健康。”杨锐笑着回了一句。

  他随口一句话,小郭却是脸色大变。碳酸饮料不健康的概念,在30年后再普遍不过,在许多健身人士眼里,碳酸饮料恐怕比毒品还要可怕。

  但在1984年,别说是中国了,外国都少有这方面的报道。

  小郭三步并作两步的走到了自家经理身边,耳语了两句。

  肖经理的脸色亦是阴沉了下来。

  “怎么了?”一位坐在前排的中年人抿着可乐,好奇的问。

  现在人内心收敛,表面上却是非常外放,随意问别人家的事情,自然的像是串门似的。

  肖经理笑道:“没事,可能有一些误会。”

  “啥误会?”中年人更好奇了。

  肖经理想了一下,笑道:“杨锐先生可能对碳酸饮料有些误会。”

  “杨锐?”中年人转头认了一下人,又回忆了一下,狐疑道:“他对碳酸饮料还有研究?”

  会议室并不大,两人的对话,大家都听到了。

  杨锐的眉头顿时皱起来了。

  周围坐着的多是学界人士,是可口可乐公司通过高校和研究机构邀请来的。当然,不免也有行政官员占用了名额,过来蹭顿饭,领点礼物给自家孩子。但是,不管是哪种人,都是对学界有一定影响力的。

  杨锐正在声望积累期,对于“研究”之类的词汇非常敏感,他不知道肖经理这样问的原因,但也不能被人看做是来蹭可乐的大一学生,于是稍微想了一下,朗声道:“研究不敢当,有一些了解,比较关注。”

  中国的谦虚式回答可进可退,还是非常好用的。

  肖经理不知道他是不是谦虚,但还是松了一口气,毕竟,最难缠的总是那些自信满满的家伙。

  然而,肖经理没说话,前排的中年人却转过了身子,道:“我看过你登在Cell上的论文,是挺厉害的。不过,你去年还研究细胞里的钾离子通道,今年就对碳酸饮料有研究了?你把食品科学也看的太简单了点吧,肖经理,你刚才说有误会,具体是啥误会?”

  这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了。就像是杨锐不想被误会一样,钻研食品学的这位,也不想被人误会。

  说是玻璃心也好,说是底线太高也好,他是宁愿得罪杨锐,也不想在学界同仁面前丢脸。

  当然,这也就是杨锐声望不够了,换一名学霸级人物,就算指着大便说干燥,食品专业的也可以接一句“真空包装更保鲜”。

  肖经理内心里是不愿意复述的,但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他只好示意小郭说。

  小郭有点紧张,低了一下头,说:“杨先生刚才说,那个……碳酸饮料不健康。”

  现场有明显的吸气声。

  对于2014年的中国人来说,可口可乐也许就是一种饮料,健康或者不健康的讨论,仅止于商业和健康。

  然而,1984年的中国人,却不免要联想到更多的东西,而最重要的,永远是政治因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