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这么说,3个引用,就说明杨锐帮助3名学者解决了难题?”赵蕾开始摆出了采访的架势。
“当然不止3个人了。”许正平道:“这三个引用,是专指Cell的引用,而且专指下一期的引用。就是说,有三名即将在《Cell》发表论文的作者,用到了杨锐的论文,而且是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接下来三期,引用数还会扩大到11甚至更多,哎……总而言之,这种情况很少见,证明杨锐的论文潜力非凡……”
“说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杨锐的总引用数会得到大幅度的攀升。”刘院长挺胸吸腹,有种大户人家管家的感觉。
“能给我们做个形象的比较吗?一般的大学生的论文引用数能有多少?”
“一般的大学生?”许正平哈的笑了出来,旁边的刘院长也不禁莞尔。
赵蕾其实是懂行的,她读哥伦比亚大学,虽然就写了一篇毕业论文,总归是发表了出去,对各个方面也都有所了解。
杨锐的表现早就脱离了一般大学生的范围,事实上,国内的研究生也没有几个能在SCI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Cell就更像是天方夜谭了,若非如此,又何必拿着摄像机来报道。
赵蕾也是一时着急,说了傻话,却被许正平和刘院长给笑的脸红。
她做了个深呼吸,好容易冷静下来,又继续采访道:“就我所知,普通的论文,引用数往往只有个位数,是这样吗?”
电视观众哪知道引用多少是什么水平,总得让他们有一个比较的参照物。
“普通的论文能有三四个引用就不错了,我说的是对普通的研究人员,不是普通学生,学生论文没有引用也属于正常。”许正平站在杨锐面前,帮他把危险和风头都挡了。
要是别的年轻人,这会儿说不定要不高兴,杨锐却不想出风头,默默的站在后面,一点都不焦急。
赵蕾点点头,道:“这么说来,杨锐的3个引用……”
“是3个Cell引用。”
“对,3个Cell引用,是超过了普通研究人员的水平?”
“不能相提并论,我说普通研究人员的论文有三四个引用,说的是他们的论文在长达数年、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引用。按照这样的标准,杨锐当前的引用数就应该是11个,而且在快速增长,你想想看,一个月就有这样的数据,数年、十数年以后是怎么样的?”许正平这么说着,也是这么想的。
赵蕾又问了几个问题,再采访杨锐,见他没心思说话了,也就停下了摄像。
现在的摄像带不便宜,能省一点是一点了。
杨锐本人其实也处于震惊当中。
赵蕾是以普通人的角度来问话,自然问的又虚又简单,但杨锐自己知道一个月就有这么多引用代表着什么。
这妥妥是要火的节奏啊!
Cell的影响因子常年在30以上,也就是说,发表在这里的论文,过去两年的平均被引用数是30以上。
虽然肯定自己的论文在平均值以上,但开始一个月,光是Cell的引用数就达到11个,彻底出乎杨锐的意料。
要知道,一篇论文发表以后的引用高峰往往在3个月乃至半年以后,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说大多数引用它的论文还没有写完呢。
这也是杨锐提前两年做出了钾通道的论文的好处。提前两年,就意味着自己要解决更多的问题,一些原本正在进行中的同类项目的引用,因此要落给杨锐的论文,而那些项目团队可能因此要面临解散或大变了。
“波澜壮阔呀。”许正平站在后边,手捧着纯英文的《新月汇总》,似感叹似评价。
……
第482章 百鸟朝凤(4)
“为什么用波澜壮阔来形容?你指的是什么?”赵蕾碰了几次钉子,其实有点不想再做这个采访了,但是,不断涌现的材料,又让她忍不住继续跟踪下去。
许正平摊开《新月汇总》道:“杨锐的论文是这一期被引用最多的论文,看之前几期的论文的总数,估计也是排名靠前的,这不是波澜壮阔?”
“这个……普通观众恐怕理解不了。”赵蕾身后的摄影师放下东西休息了起来,她说话的风格也略有变化。
杨锐从许正平手里接过《新月汇总》,边看边问:“普通观众理解的是什么?把哥德巴赫猜想理解成一加一等于二?”
“将哥德巴赫猜想解释给大众,不是很好吗?”赵蕾皱了皱眉。
“问题在于大众媒体并没有解释哥德巴赫猜想,他们只是构建了自己的哥德巴赫。一加一等于二和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关系?”杨锐撇撇嘴,道:“哥德巴赫猜想说的是质数和偶数。”
“让大众理解质数,有点太难了吧。”
“你们也太小看大众了,马列主义那么厚,大家都能说的头头是道,解释质数是什么,能费得了多少时间。”
赵蕾却比杨锐想想的要敏锐,他抓住杨锐的抱怨,问:“你认为大众应该把学习马列主义的时间,用在学习数学上,是吗?”
杨锐刚想开口,却听旁边的刘院长猛烈咳嗽了起来,后者打着哈哈,道:“一不留神都这个时间了,咱们先去吃饭吧。杨锐,你和我们一起去?”
杨锐也意识到谈论马列主义没有必要。80年代的思想的确极为开放,许多话题都被放开了讨论,但是,允许讨论和不允许讨论,本身也在被讨论,他作为一名大学生,不应爱陷入其中。
“当然不止3个人了。”许正平道:“这三个引用,是专指Cell的引用,而且专指下一期的引用。就是说,有三名即将在《Cell》发表论文的作者,用到了杨锐的论文,而且是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接下来三期,引用数还会扩大到11甚至更多,哎……总而言之,这种情况很少见,证明杨锐的论文潜力非凡……”
“说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杨锐的总引用数会得到大幅度的攀升。”刘院长挺胸吸腹,有种大户人家管家的感觉。
“能给我们做个形象的比较吗?一般的大学生的论文引用数能有多少?”
“一般的大学生?”许正平哈的笑了出来,旁边的刘院长也不禁莞尔。
赵蕾其实是懂行的,她读哥伦比亚大学,虽然就写了一篇毕业论文,总归是发表了出去,对各个方面也都有所了解。
杨锐的表现早就脱离了一般大学生的范围,事实上,国内的研究生也没有几个能在SCI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Cell就更像是天方夜谭了,若非如此,又何必拿着摄像机来报道。
赵蕾也是一时着急,说了傻话,却被许正平和刘院长给笑的脸红。
她做了个深呼吸,好容易冷静下来,又继续采访道:“就我所知,普通的论文,引用数往往只有个位数,是这样吗?”
电视观众哪知道引用多少是什么水平,总得让他们有一个比较的参照物。
“普通的论文能有三四个引用就不错了,我说的是对普通的研究人员,不是普通学生,学生论文没有引用也属于正常。”许正平站在杨锐面前,帮他把危险和风头都挡了。
要是别的年轻人,这会儿说不定要不高兴,杨锐却不想出风头,默默的站在后面,一点都不焦急。
赵蕾点点头,道:“这么说来,杨锐的3个引用……”
“是3个Cell引用。”
“对,3个Cell引用,是超过了普通研究人员的水平?”
“不能相提并论,我说普通研究人员的论文有三四个引用,说的是他们的论文在长达数年、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引用。按照这样的标准,杨锐当前的引用数就应该是11个,而且在快速增长,你想想看,一个月就有这样的数据,数年、十数年以后是怎么样的?”许正平这么说着,也是这么想的。
赵蕾又问了几个问题,再采访杨锐,见他没心思说话了,也就停下了摄像。
现在的摄像带不便宜,能省一点是一点了。
杨锐本人其实也处于震惊当中。
赵蕾是以普通人的角度来问话,自然问的又虚又简单,但杨锐自己知道一个月就有这么多引用代表着什么。
这妥妥是要火的节奏啊!
Cell的影响因子常年在30以上,也就是说,发表在这里的论文,过去两年的平均被引用数是30以上。
虽然肯定自己的论文在平均值以上,但开始一个月,光是Cell的引用数就达到11个,彻底出乎杨锐的意料。
要知道,一篇论文发表以后的引用高峰往往在3个月乃至半年以后,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说大多数引用它的论文还没有写完呢。
这也是杨锐提前两年做出了钾通道的论文的好处。提前两年,就意味着自己要解决更多的问题,一些原本正在进行中的同类项目的引用,因此要落给杨锐的论文,而那些项目团队可能因此要面临解散或大变了。
“波澜壮阔呀。”许正平站在后边,手捧着纯英文的《新月汇总》,似感叹似评价。
……
第482章 百鸟朝凤(4)
“为什么用波澜壮阔来形容?你指的是什么?”赵蕾碰了几次钉子,其实有点不想再做这个采访了,但是,不断涌现的材料,又让她忍不住继续跟踪下去。
许正平摊开《新月汇总》道:“杨锐的论文是这一期被引用最多的论文,看之前几期的论文的总数,估计也是排名靠前的,这不是波澜壮阔?”
“这个……普通观众恐怕理解不了。”赵蕾身后的摄影师放下东西休息了起来,她说话的风格也略有变化。
杨锐从许正平手里接过《新月汇总》,边看边问:“普通观众理解的是什么?把哥德巴赫猜想理解成一加一等于二?”
“将哥德巴赫猜想解释给大众,不是很好吗?”赵蕾皱了皱眉。
“问题在于大众媒体并没有解释哥德巴赫猜想,他们只是构建了自己的哥德巴赫。一加一等于二和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关系?”杨锐撇撇嘴,道:“哥德巴赫猜想说的是质数和偶数。”
“让大众理解质数,有点太难了吧。”
“你们也太小看大众了,马列主义那么厚,大家都能说的头头是道,解释质数是什么,能费得了多少时间。”
赵蕾却比杨锐想想的要敏锐,他抓住杨锐的抱怨,问:“你认为大众应该把学习马列主义的时间,用在学习数学上,是吗?”
杨锐刚想开口,却听旁边的刘院长猛烈咳嗽了起来,后者打着哈哈,道:“一不留神都这个时间了,咱们先去吃饭吧。杨锐,你和我们一起去?”
杨锐也意识到谈论马列主义没有必要。80年代的思想的确极为开放,许多话题都被放开了讨论,但是,允许讨论和不允许讨论,本身也在被讨论,他作为一名大学生,不应爱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