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说到第七的时候,包括富教授在内的多人,脸色都变的不自然了。原因很简单,表面等离子共振什么的,他们听过名词,具体内容却是不了解的。
富教授立即提出异议,道:“你刚刚说的是新实验室能做的,这几个检测,都能做?”
检测方法可不光是检测方法,更新更先进的检测方法,往往代表着更准确更新鲜的结论,落在实处,就是更多更好的论文。
这可比虚无缥缈的蛋白质的意义有意义的多。
杨锐读书的时候,这些检测方法可不新鲜了,属于普通实验室都有的东西,他也不扯废话,直接道:“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是通过对生物反应过程中,SPR角,也就是共振角的动态变化,获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特异信号。需要应用计算机,附带软件分析芯片上配体与待检分子,用来检测抗原和抗体,受体和配体,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和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很方便。”
富教授张张嘴,无从反驳。因为他也不懂,只能求救似的向两边看看。
曾经将胥岸青推荐给理查德的卢月萍看不过,咳嗽一声,道:“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的原理是这样没错,我去英国访问的时候用过,不过,这个用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做吗?”
“类似的计算机我用过,华锐实验室里就有,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我可以给大家当场演示。”杨锐一句虚言都没有,现在的计算机虽然复杂,杨锐学起来也不觉得非常难,其实后世的学术专用软件也不简单,美妙的人机互动和友好的界面,从来就不属于科研狗。
众人却是肃然起敬,现如今,光是利用应用计算机做实验,就已经很有学术味道了。
蔡教授亦是微微动容,杨锐的年轻,这时候似乎也变成了优点。
……
第472章 问到没问题
“那我继续说了。”杨锐以学生的姿态又问了一句。
然而,他的气势却在缓缓聚集。
学术厅里说学术,自然是谁强谁高贵,谁高明谁权威。
杨锐虽然像是学生背书似的说条目,但这些条目,他都是要保证能在实验室里复制的。
而就他的解释说明来看,他也确实能做到实验室里复制,这可就相当不容易了。
一句话的检测方法,具体到实验室里的时候,说不定要耗费几天乃至几十天的步骤,每一个步骤都烂熟于胸,可不是说说而已。
蔡教授都不由自主的说了“好”。
杨锐却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继续道:“第十种是质谱分析法;第十一种是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第十二种是从mRNA表达推测……”
他喘了一口气,看向众人。
蔡教授陷入沉默状态。
富教授陷入呆滞状态:竟然有这么多种,没听过的是怎么回事?
卢月萍在这方面涉猎较多,略显兴奋,问:“还有吗?”
“还有一种,我有所了解,但不能作为短期目标。”杨锐的眼神闪烁了一下。
“你说。”
“通过基因组分析。”
“基因组分析?”卢月萍觉得这个方法很陌生,反而更加好奇。
“这是一种前沿技术,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蛋白质数据库,其实,这个可以作为我们实验室的远期目标……”杨锐说的实际上是基因组学。
不过,基因组学的概念,实际上要到86年才被提出来。其实,早在杨锐刚进大学的时候,就确定了基础研究的目标将是基因组学,钾通道的相关论文,也都是以此为目标决定的。
甚至早在杨锐刚加入唐集中实验室的时候,发表的《钠和钾通道中的电压门控的分子机理》也都是以此为目标的。
当然,基因组学是一个专门学科,虽然是86年才提出了这个概念,但相关的研究已经做了不知多少年了。
杨锐现在也没有资格喊出基因组学的概念,一篇Cell可不够建立一个学说,到了想发Cell发Cell,想有Nature有Nature的时候,再来一叠子的专著,继而得到各种国际会议中的主讲发言权,然后再选取一次正确的时机喊出“基因组学”才是正确的学术开展方式。
所以,杨锐是只能做,不能说的。
甚至就连做,他也做的很晚了,86年建立的学说,说不定都酝酿了十几年。
如果到时候,罗德里克正式建立基因组学的时候,能在文章里提杨锐或他的实验室一句,或者将他的一篇文章列入参考文献,也就不枉他在这方面的努力了,当然,那也是不逊于CNS的逼格。
想想看,假如有一天,入读生物系的大学生,凡是打开那本厚的令人发指,封面花花绿绿,内容让人想吐的《基因组学》的时候,都不得不背诵杨锐的研究内容,那格调提升不言而喻。
蔡教授不知道杨锐的野心这么大,只是讶然的看了他一眼,道:“建立蛋白质数据库是很费钱的。”
“只是长期规划而已,前期还是研究蛋白间相互作用。”杨锐想了一下,道:“我们可以从表面等离子共振开始做起。”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需要应用计算机,而这个特质显然吸引了最多人的注意,杨锐也就从这方面下手。
使用计算机技术,在80年代是明显的用钱换论文的行径,因为包括美国在内,此时大部分学校和机构都缺少应用计算机。
富教授立即提出异议,道:“你刚刚说的是新实验室能做的,这几个检测,都能做?”
检测方法可不光是检测方法,更新更先进的检测方法,往往代表着更准确更新鲜的结论,落在实处,就是更多更好的论文。
这可比虚无缥缈的蛋白质的意义有意义的多。
杨锐读书的时候,这些检测方法可不新鲜了,属于普通实验室都有的东西,他也不扯废话,直接道:“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是通过对生物反应过程中,SPR角,也就是共振角的动态变化,获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特异信号。需要应用计算机,附带软件分析芯片上配体与待检分子,用来检测抗原和抗体,受体和配体,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和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很方便。”
富教授张张嘴,无从反驳。因为他也不懂,只能求救似的向两边看看。
曾经将胥岸青推荐给理查德的卢月萍看不过,咳嗽一声,道:“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的原理是这样没错,我去英国访问的时候用过,不过,这个用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做吗?”
“类似的计算机我用过,华锐实验室里就有,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我可以给大家当场演示。”杨锐一句虚言都没有,现在的计算机虽然复杂,杨锐学起来也不觉得非常难,其实后世的学术专用软件也不简单,美妙的人机互动和友好的界面,从来就不属于科研狗。
众人却是肃然起敬,现如今,光是利用应用计算机做实验,就已经很有学术味道了。
蔡教授亦是微微动容,杨锐的年轻,这时候似乎也变成了优点。
……
第472章 问到没问题
“那我继续说了。”杨锐以学生的姿态又问了一句。
然而,他的气势却在缓缓聚集。
学术厅里说学术,自然是谁强谁高贵,谁高明谁权威。
杨锐虽然像是学生背书似的说条目,但这些条目,他都是要保证能在实验室里复制的。
而就他的解释说明来看,他也确实能做到实验室里复制,这可就相当不容易了。
一句话的检测方法,具体到实验室里的时候,说不定要耗费几天乃至几十天的步骤,每一个步骤都烂熟于胸,可不是说说而已。
蔡教授都不由自主的说了“好”。
杨锐却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继续道:“第十种是质谱分析法;第十一种是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第十二种是从mRNA表达推测……”
他喘了一口气,看向众人。
蔡教授陷入沉默状态。
富教授陷入呆滞状态:竟然有这么多种,没听过的是怎么回事?
卢月萍在这方面涉猎较多,略显兴奋,问:“还有吗?”
“还有一种,我有所了解,但不能作为短期目标。”杨锐的眼神闪烁了一下。
“你说。”
“通过基因组分析。”
“基因组分析?”卢月萍觉得这个方法很陌生,反而更加好奇。
“这是一种前沿技术,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蛋白质数据库,其实,这个可以作为我们实验室的远期目标……”杨锐说的实际上是基因组学。
不过,基因组学的概念,实际上要到86年才被提出来。其实,早在杨锐刚进大学的时候,就确定了基础研究的目标将是基因组学,钾通道的相关论文,也都是以此为目标决定的。
甚至早在杨锐刚加入唐集中实验室的时候,发表的《钠和钾通道中的电压门控的分子机理》也都是以此为目标的。
当然,基因组学是一个专门学科,虽然是86年才提出了这个概念,但相关的研究已经做了不知多少年了。
杨锐现在也没有资格喊出基因组学的概念,一篇Cell可不够建立一个学说,到了想发Cell发Cell,想有Nature有Nature的时候,再来一叠子的专著,继而得到各种国际会议中的主讲发言权,然后再选取一次正确的时机喊出“基因组学”才是正确的学术开展方式。
所以,杨锐是只能做,不能说的。
甚至就连做,他也做的很晚了,86年建立的学说,说不定都酝酿了十几年。
如果到时候,罗德里克正式建立基因组学的时候,能在文章里提杨锐或他的实验室一句,或者将他的一篇文章列入参考文献,也就不枉他在这方面的努力了,当然,那也是不逊于CNS的逼格。
想想看,假如有一天,入读生物系的大学生,凡是打开那本厚的令人发指,封面花花绿绿,内容让人想吐的《基因组学》的时候,都不得不背诵杨锐的研究内容,那格调提升不言而喻。
蔡教授不知道杨锐的野心这么大,只是讶然的看了他一眼,道:“建立蛋白质数据库是很费钱的。”
“只是长期规划而已,前期还是研究蛋白间相互作用。”杨锐想了一下,道:“我们可以从表面等离子共振开始做起。”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需要应用计算机,而这个特质显然吸引了最多人的注意,杨锐也就从这方面下手。
使用计算机技术,在80年代是明显的用钱换论文的行径,因为包括美国在内,此时大部分学校和机构都缺少应用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