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种模式,后世其实很常见。比如全国各个高校,到处都有院士实验室,长江学者的实验室,实际上,院士和长江学者多忙啊,一个个身兼数职,哪里有时间管理万里之外的普通高校的实验室,无外乎是挂名而已。

  杨锐要是仅仅研究辅酶Q10,自然没有挂名的资格,现在经过了一场国际会议的镀金,再加上媒体的报道,却是一飞冲天,周身绕着名望光环,国医外贸也从杀猪吃肉的心态,变成了养鸡下蛋的思维。

  毕竟,现在正经能做出一流水平的论文的学者,数量依旧稀少,而且全都集中在清华北大之类的顶级高校,以及中科院这样的顶级研究机构里面,单就生物医药而言,杨锐已经属于浮出水面,有些知名度的选手了。

  有水平,能赚钱,又有名气,这样的杨锐,自然不好逼迫,相反,还有拉拢的价值。

  海处长本人是不怎么懂科研的,但他了解行业,直接给了杨锐专家级的待遇。

  杨锐没有经验,道:“我已经在唐集中教授的实验室里挂名了。”

  “挂我们的名,挂唐教授的名,都没有关系,互相之间也不影响,发论文的时候,你想写我们国医外贸,你就把工作单位写成国医外贸,你想写唐教授的实验室,你就写唐教授的实验室。不过,你通过国医外贸的实验室申请的项目,就必须写我们国医外贸的名字。”海处长停了一下,伸手比划道:“我保证,每年最少10万块的研究经费。”

  一年10万块的研究经费,在普通重点大学,也是妥妥的教授待遇了。

  这笔钱或许还赶不上杨锐自己的收入,却是让杨锐有了专家的赶脚。

  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实验,与用自己的钱做自己的实验,其爽度差别,就像是别人请吃大餐,和自己花钱吃大餐的差别一样巨大。

  “研究经费,我随便用?”杨锐也被雷锋般的条件所吸引了。

  “随便你怎么用,见单就报销。”海处长肯定了自家的雷锋行为,80年代的研究经费管理松懈,只要申请下来就直接给钱,到时候用发票冲抵即可,发票是餐费汽油费都没人管。

  “只是挂名?”

  “只是挂名。”

  “我得给唐教授说一声。”

  “他肯定劝你同意。”海处长一点都不担心,他给出来的等于是科研界的职业合同,对研究员的好处多多。

  ……

  第427章 一会成名(4)

  会议的主题演讲乏善可陈,法国院士的殷切嘱托,落在杨锐耳朵里,多少有些欧洲人的无病呻吟罢了。

  现在是欧洲最快乐的时代,福利社会的建设堪称完美,极低的失业率伴随着极高的劳动报酬,战后出生的一代人,以苏联为假想敌和比较对象,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胜利……

  美妙的现实,给了欧洲人只要努力,无论什么都可以做到的暗示——人类都登上月球了,还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

  中国人却无法代入他们的幻想。

  80年代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努力而坚持,做出的世界级成就却少之又少。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漫长而需要积累的行业,不是跳一跳就能够到天花板的世界,一蹴而就的故事偶尔会有,却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

  比如说,北京大学一年级的杨锐。

  他走出香山饭店的大堂,就被十几名记者给围了起来。

  专业的记者,专业的摄像师,还有扛着录像带摄影机的摄影师。

  真正的大阵仗!

  1984年的中国大陆可没有狗仔队之类的生物,更没有自由媒体,或者待价而沽的独立记者。

  这里的每一杆话筒,每一只照相机,每一台摄像机,都代表着一支国家媒体。

  他们很有素质的将杨锐围在中间,然后将话筒拼命的往杨锐嘴里塞,同时就听如潮的问题涌过来:

  “杨锐,作为北大一年级学生,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是什么感觉?”

  “杨锐,听说你的论文得到了多方赞誉,能给读者们具体说明一下吗?”

  “杨锐,谈谈你做科研的初衷和过程吧。”

  一群群的学者顺着台阶两边流走,好奇又羡慕的扫过被大队记者围住的杨锐。

  如果说,在这次国际会议之前,大家还可以猜度杨锐的水平高低,听过了杨锐的报告,见识过杨锐在问答环节的机敏和严谨以后,就没有人想挑战这样的杨锐了。

  所有人都是笑笑就穿了过去,没人想着去蹭一点点镜头。

  在残酷的科学世界里,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从来都是锋锐的刺刀,除非自己折断,否则只会勇往直前。即使是同样锋利的刺刀,也不一定能阻止对方的冲击,何况是这些中老年学者。

  王永和唐集中出来的时候,看到的是连成一片的闪光灯。

  不像是前日的年轻记者,今天到场的记者,都属于不用吝啬于胶卷的级别。

  王永感性地叹道:“年轻真是好啊。我第一次去莫斯科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都快要40岁了,想想真是浪费了不少时间,杨锐才20岁左右吧,再过20年,不知道他能走到哪里。”

  “就杨锐的发展来说,不会仅仅是我们这样的。”唐集中不像是王永那样性格和煦,但对杨锐却分外看好,也是两人接触的多了,让他更加的了解杨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