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杨锐迅速的在脑海中查询了一遍,找出了slo家族的4个成员,接着有点哭笑不得。
黄茂妥妥的找到了slo家族的第一个成员slo1通道。
这与杨锐设想的shaker通道可是两个东西。
Shaker通道就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确定的钾离子通道,也是第一个通过基因克隆的方式,被确定的钾离子通道。描写它的论文相当多,做起来也相对简单。
杨锐原本考虑,也是首先做出shaker通道,很容易就加上一些东西,从而形成一篇标准论文。
甚至,将事实上会在87年发表的shaker通道的论文抄上一段,说不定就能发表在《自然》上面。
但是,科研有时候就是如此的让人措手不及。
它不是你想做出什么结果,就能做出什么结果的。
历史上,大部分的科研成果,特别是突破性的科研成果,都是意外惊喜,许多时候,甚至是将错就错的结果。
Shaker基因固然是第一个被发现的钾离子通道没错,但它的发现人,当年也不知道自己会发现什么。
就像是现在的黄茂一样,虽然在诱变果蝇的基因,他也不知道自己会诱变哪一种基因,或者说,诱变了以后,他也不确定自己能否找到。
做了两三个月的实验,到了现在,黄茂并没有像是当年的科学家那样,观测到果蝇的小腿不受控制的抖动(shaker),相反,黄茂找到了一个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电导增加!
当然,所谓的不易观察也是相对的。
Shaker基因又叫做抖腿者基因,这个基因出现了问题,果蝇的钾离子通道的电压也会出现问题,如此一来,当果蝇被乙醚迷昏了以后,小腿会不停的抖。
偏偏华锐实验室这么多人,做了不知道几百上千组的诱变,或者没有诱变到抖腿基因,或者诱变到了,当时没有迷晕果蝇,也就没有观测到这样的现象——这也是再正常不过了,要是基因突变的现象那么容易观察,生物界也不至于玩了几十年的果蝇,到了21世纪还在玩果蝇……
要论族群倒霉度,果蝇比小白鼠多倒了八辈子的霉。
比较而言,shaker基因容易在外部观察到,而黄茂观察到的电导增加,却是容易最容易在仪器上观测到的现象。
因为在做的就是钾离子通道,观测钾离子电导率也是应有之意,slo1通道更是特别,它的基因的表现是电导率增加10倍。
如此一来,就算仪器的精确度不高,一个数量级的变化,还是很容易被注意到。
“给我看一下实验记录。”杨锐的心情还是有点小激动的。通过突变基因的方式确定钾离子通道,重点就是确认突变基因的表象。
若是用语言来描述的话,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地过程:诱导基因A突变,发现生物体产生了B变化,于是很自然的确定,基因A的功能是使B不变化。
比如说,shaker基因突变,果蝇的腿抖了,于是确定,shaker基因的功能是让果蝇的腿不抖。
做到这一步,其实就是一篇很不错的论文了,但也不一定能上《自然》。
要确定上《自然》的话,就要不断的重复诱导过程,然后确定为什么抖腿和腿不抖,最终证明是电压问题,再加上一篇通顺的文章,这基本就是《自然》的好论文了。当然,如果要上《科学》的话,内容什么得且不论,行文必须得有点文艺范……
作为自然科学界的文青,《科学》逼退的发际线,连起来能绕地球七周半!
黄茂也处于激动当中,迅速从顶柜找出几个箱子,然后翻出实验记录,交给杨锐。
他的实验记录非常详细,这也是杨锐的要求,或者说是经验。
放在20年后,外国实验室都通行视频实验记录了,目的就是事无巨细的将实验记录下来。
刚刚做完实验的人,对实验过程会记忆的非常清晰,但是等到几个星期,几个月,或者几年后,记忆的消退也是非常厉害的。
到最后,记性好的研究院,也许记得实验的主要步骤或者次要步骤,但是,实验用的仪器是哪一家的?实验用的化学试剂是哪一家的?100个人里有100个人想不起来。
这些细节一个两个没什么关系,整个实验下来就多了,如果是延续几年的长期实验,重新验证或者重新比较的时候,难不成再将实验做一遍?
就是重新做一遍,不同公司提供的化学试剂也是不同的,结果出现了偏差,又算是谁的。
落在钾通道的实验中,杨锐首先就得确定,电导率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实验条件没有巨大的改变。
好在slo通道的电导改变非常剧烈,10倍的变化,基本是外界很难影响到的,这让审核工作变的相对轻松。
杨锐从头到尾审查的时候,涂宪等人已经开始恭喜黄茂了。
黄茂自己反而有些患得患失,一边提心吊胆的看着杨锐不变的表情,一边笑道:“看你们眼睛红的,第二作者也嫉妒?”
“谁嫉妒你呀,我们家老涂最近也有成果,是不是?”王晓芸有着身为女子的优势,说话可以随便许多。
黄茂故意哈哈一笑,换成得意的表情,道:“钾通道的论文,第一篇可要占大便宜的,第二篇,就不一定了。”
“就你现在的研究进度,能不能做第一篇还不一定呢,是不是?”王晓芸戳了戳自家老公。
黄茂妥妥的找到了slo家族的第一个成员slo1通道。
这与杨锐设想的shaker通道可是两个东西。
Shaker通道就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确定的钾离子通道,也是第一个通过基因克隆的方式,被确定的钾离子通道。描写它的论文相当多,做起来也相对简单。
杨锐原本考虑,也是首先做出shaker通道,很容易就加上一些东西,从而形成一篇标准论文。
甚至,将事实上会在87年发表的shaker通道的论文抄上一段,说不定就能发表在《自然》上面。
但是,科研有时候就是如此的让人措手不及。
它不是你想做出什么结果,就能做出什么结果的。
历史上,大部分的科研成果,特别是突破性的科研成果,都是意外惊喜,许多时候,甚至是将错就错的结果。
Shaker基因固然是第一个被发现的钾离子通道没错,但它的发现人,当年也不知道自己会发现什么。
就像是现在的黄茂一样,虽然在诱变果蝇的基因,他也不知道自己会诱变哪一种基因,或者说,诱变了以后,他也不确定自己能否找到。
做了两三个月的实验,到了现在,黄茂并没有像是当年的科学家那样,观测到果蝇的小腿不受控制的抖动(shaker),相反,黄茂找到了一个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电导增加!
当然,所谓的不易观察也是相对的。
Shaker基因又叫做抖腿者基因,这个基因出现了问题,果蝇的钾离子通道的电压也会出现问题,如此一来,当果蝇被乙醚迷昏了以后,小腿会不停的抖。
偏偏华锐实验室这么多人,做了不知道几百上千组的诱变,或者没有诱变到抖腿基因,或者诱变到了,当时没有迷晕果蝇,也就没有观测到这样的现象——这也是再正常不过了,要是基因突变的现象那么容易观察,生物界也不至于玩了几十年的果蝇,到了21世纪还在玩果蝇……
要论族群倒霉度,果蝇比小白鼠多倒了八辈子的霉。
比较而言,shaker基因容易在外部观察到,而黄茂观察到的电导增加,却是容易最容易在仪器上观测到的现象。
因为在做的就是钾离子通道,观测钾离子电导率也是应有之意,slo1通道更是特别,它的基因的表现是电导率增加10倍。
如此一来,就算仪器的精确度不高,一个数量级的变化,还是很容易被注意到。
“给我看一下实验记录。”杨锐的心情还是有点小激动的。通过突变基因的方式确定钾离子通道,重点就是确认突变基因的表象。
若是用语言来描述的话,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地过程:诱导基因A突变,发现生物体产生了B变化,于是很自然的确定,基因A的功能是使B不变化。
比如说,shaker基因突变,果蝇的腿抖了,于是确定,shaker基因的功能是让果蝇的腿不抖。
做到这一步,其实就是一篇很不错的论文了,但也不一定能上《自然》。
要确定上《自然》的话,就要不断的重复诱导过程,然后确定为什么抖腿和腿不抖,最终证明是电压问题,再加上一篇通顺的文章,这基本就是《自然》的好论文了。当然,如果要上《科学》的话,内容什么得且不论,行文必须得有点文艺范……
作为自然科学界的文青,《科学》逼退的发际线,连起来能绕地球七周半!
黄茂也处于激动当中,迅速从顶柜找出几个箱子,然后翻出实验记录,交给杨锐。
他的实验记录非常详细,这也是杨锐的要求,或者说是经验。
放在20年后,外国实验室都通行视频实验记录了,目的就是事无巨细的将实验记录下来。
刚刚做完实验的人,对实验过程会记忆的非常清晰,但是等到几个星期,几个月,或者几年后,记忆的消退也是非常厉害的。
到最后,记性好的研究院,也许记得实验的主要步骤或者次要步骤,但是,实验用的仪器是哪一家的?实验用的化学试剂是哪一家的?100个人里有100个人想不起来。
这些细节一个两个没什么关系,整个实验下来就多了,如果是延续几年的长期实验,重新验证或者重新比较的时候,难不成再将实验做一遍?
就是重新做一遍,不同公司提供的化学试剂也是不同的,结果出现了偏差,又算是谁的。
落在钾通道的实验中,杨锐首先就得确定,电导率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实验条件没有巨大的改变。
好在slo通道的电导改变非常剧烈,10倍的变化,基本是外界很难影响到的,这让审核工作变的相对轻松。
杨锐从头到尾审查的时候,涂宪等人已经开始恭喜黄茂了。
黄茂自己反而有些患得患失,一边提心吊胆的看着杨锐不变的表情,一边笑道:“看你们眼睛红的,第二作者也嫉妒?”
“谁嫉妒你呀,我们家老涂最近也有成果,是不是?”王晓芸有着身为女子的优势,说话可以随便许多。
黄茂故意哈哈一笑,换成得意的表情,道:“钾通道的论文,第一篇可要占大便宜的,第二篇,就不一定了。”
“就你现在的研究进度,能不能做第一篇还不一定呢,是不是?”王晓芸戳了戳自家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