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姚悦笑了一下,道:“他教我们写论文,都是先写好中文的,再翻译成英文,怎么会想那些。”
“那你也没告诉他?”
姚悦眨眨眼,笑眯眯的道:“我觉得他反正也不相信,不如不说。”
杨锐愣了一下,转瞬笑了起来。
姚悦显然是不满意仓教授的逆向翻译的“研究”方式,故意知情不报,让仓教授浪费时间。
杨锐笑过,又叹口气道:“你也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实验不好做的话,就先看论文学基础。”
“嗯,我正在看你寄给我书。”
杨锐点头,道:“那几本大部头的看完,论文的语法语式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严格来说,杨锐本人做研究生的时候,也没能看完一本大部头的生物学专著。不过,那个时候的专业翻译已经很多了,又与现在的环境不能相提并论。
在1984年,各个大学只是刚刚恢复了教学工作,如数学、文学这样的高能科目,还可以因循守旧的用以前的东西,反正大学生四年,还不到要接触前沿学术的程度。但对于其他快速发展的学科来说,中文译著就太陈旧了。
翻译一本大部头的生物学专著,少说得要上千个小时,还得是生物学水平不错的译者,才能相对准确的翻译。
但就现在的生物学发展速度来说,一本大部头的生物学专著还没有翻译完呢,新东西就出来了。
尽管基础生物学仍然是基础生物学,但要像是后世的研究生那样,用母语完成生物学的全部学习是不太可能的。
杨锐顺势问了姚悦几个问题,姚悦也很适应这种交流方式,这让她很容易就想到给杨锐做助手时的情景。
美好的回忆到仓教授回来的时候中止。
“杨锐来了。”仓教授笑呵呵的打招呼,捋着胡子问候了起来,态度与第一次见面时迥异。
杨锐突然有点感怀。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还是在《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上发表论文的新晋研究者,尽管与捷利康有了西捷工厂的合作,但就学术而言,他能拿出的东西确实不多,也就是年龄小一些罢了。
可归根结底,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发表几篇SCI入门级论文,并不值得仓教授另眼相看。
然而,这一次见面,杨锐已然是撰写论文在《JMC》上的新晋学术人了。
SCI影响因子4.0,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研究界,都可以说是一道坎。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或者极佳的天赋,这样的论文是不容易发表的。
仓教授就没有得到这个标准。
他今年52岁了,大好时光都浪费在了非学术领域,再要跟上快节奏的学术生活都不容易,更不用说是发表高端论文了。
当然,他在中国的国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老少,这也是他能论资排辈的晋升的基础,但与杨锐相处一室的时候,仓教授还是不免气短。
毕竟,就在不久以前,仓教授还想研究杨锐的漏洞,给自己添些光彩呢。
杨锐打了声招呼,也没了客套的兴趣,直接道:“仓教授,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邀请姚悦加入我的团队,做我的实验助手。”
“团队?”
“我在北大有一个团队正在工作,做钾通道相关的实验,我想邀请姚悦加入。”
“做钾通道相关的实验?”仓教授再也忍不住惊讶的表情。
“也许,要看团队的需求。”杨锐随口敷衍。
仓教授莫名的沉吟了起来。
就在姚悦开始紧张的时候,仓教授开口道:“姚悦还在学习阶段,加入你的团队也做不了什么,不如我再帮你选几个人……”
……
第391章 不求人
“不用,我已经选好人了。”杨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仓教授。
仓教授既然开口了,自然不会让他一个钉子就敲回去,干笑了两声,道:“姚悦确实是个很有潜力的女孩子,我个人认为也很有前途,日后不管是留校还是读研,都很不错。不过,姚悦现在还是年轻了些,怎么说都是本科生,一下子就做了大项目,不一定是好事。不如这样,我给你一个名单,你都报上去,多几个人,多几个选择。”
听起来,仓教授是很为杨锐考虑的,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将杨锐的团队说当回事。
正常人看杨锐,没人会认为这个刚刚20岁的青年,就能拉起一支团队来。哪怕他在《JMC》上发表了论文,也不意味着他能操纵一个团队。
相反,认为杨锐是团队中的一员,而他因为个人发挥了相当的作用,所以发表了《JMC》的论文,才是符合道理的想法。
所以,仓教授话里话未,也都当杨锐是居中介绍人,或者,干脆是狐假虎威的以公谋私。
另一方面,仓教授也隐隐约约的拿出了交换条件,也是现在大学里最流行的交换条件——“留校”和“读研”。
现在学校里的教授权利很大,留校和读研,又是非常安稳舒适的选择,很多学生为了争夺这少量的名额,往往斗得你死我活。
而对仓教授来说,杨锐背后的团队,也是极具资源性的。
然而,杨锐根本没有去猜仓教授是无意中说出来的,还是真的以此为交换条件,他干脆的拒绝道:“仓教授,加入团队对姚悦有好处,她本人又有意愿学习,这是最重要的。至于说能不能帮得上忙,河东大学的本科生如果帮不上忙的话,我觉得研究生也帮不上多少忙。”
“那你也没告诉他?”
姚悦眨眨眼,笑眯眯的道:“我觉得他反正也不相信,不如不说。”
杨锐愣了一下,转瞬笑了起来。
姚悦显然是不满意仓教授的逆向翻译的“研究”方式,故意知情不报,让仓教授浪费时间。
杨锐笑过,又叹口气道:“你也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实验不好做的话,就先看论文学基础。”
“嗯,我正在看你寄给我书。”
杨锐点头,道:“那几本大部头的看完,论文的语法语式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严格来说,杨锐本人做研究生的时候,也没能看完一本大部头的生物学专著。不过,那个时候的专业翻译已经很多了,又与现在的环境不能相提并论。
在1984年,各个大学只是刚刚恢复了教学工作,如数学、文学这样的高能科目,还可以因循守旧的用以前的东西,反正大学生四年,还不到要接触前沿学术的程度。但对于其他快速发展的学科来说,中文译著就太陈旧了。
翻译一本大部头的生物学专著,少说得要上千个小时,还得是生物学水平不错的译者,才能相对准确的翻译。
但就现在的生物学发展速度来说,一本大部头的生物学专著还没有翻译完呢,新东西就出来了。
尽管基础生物学仍然是基础生物学,但要像是后世的研究生那样,用母语完成生物学的全部学习是不太可能的。
杨锐顺势问了姚悦几个问题,姚悦也很适应这种交流方式,这让她很容易就想到给杨锐做助手时的情景。
美好的回忆到仓教授回来的时候中止。
“杨锐来了。”仓教授笑呵呵的打招呼,捋着胡子问候了起来,态度与第一次见面时迥异。
杨锐突然有点感怀。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还是在《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上发表论文的新晋研究者,尽管与捷利康有了西捷工厂的合作,但就学术而言,他能拿出的东西确实不多,也就是年龄小一些罢了。
可归根结底,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发表几篇SCI入门级论文,并不值得仓教授另眼相看。
然而,这一次见面,杨锐已然是撰写论文在《JMC》上的新晋学术人了。
SCI影响因子4.0,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研究界,都可以说是一道坎。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或者极佳的天赋,这样的论文是不容易发表的。
仓教授就没有得到这个标准。
他今年52岁了,大好时光都浪费在了非学术领域,再要跟上快节奏的学术生活都不容易,更不用说是发表高端论文了。
当然,他在中国的国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老少,这也是他能论资排辈的晋升的基础,但与杨锐相处一室的时候,仓教授还是不免气短。
毕竟,就在不久以前,仓教授还想研究杨锐的漏洞,给自己添些光彩呢。
杨锐打了声招呼,也没了客套的兴趣,直接道:“仓教授,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邀请姚悦加入我的团队,做我的实验助手。”
“团队?”
“我在北大有一个团队正在工作,做钾通道相关的实验,我想邀请姚悦加入。”
“做钾通道相关的实验?”仓教授再也忍不住惊讶的表情。
“也许,要看团队的需求。”杨锐随口敷衍。
仓教授莫名的沉吟了起来。
就在姚悦开始紧张的时候,仓教授开口道:“姚悦还在学习阶段,加入你的团队也做不了什么,不如我再帮你选几个人……”
……
第391章 不求人
“不用,我已经选好人了。”杨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仓教授。
仓教授既然开口了,自然不会让他一个钉子就敲回去,干笑了两声,道:“姚悦确实是个很有潜力的女孩子,我个人认为也很有前途,日后不管是留校还是读研,都很不错。不过,姚悦现在还是年轻了些,怎么说都是本科生,一下子就做了大项目,不一定是好事。不如这样,我给你一个名单,你都报上去,多几个人,多几个选择。”
听起来,仓教授是很为杨锐考虑的,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将杨锐的团队说当回事。
正常人看杨锐,没人会认为这个刚刚20岁的青年,就能拉起一支团队来。哪怕他在《JMC》上发表了论文,也不意味着他能操纵一个团队。
相反,认为杨锐是团队中的一员,而他因为个人发挥了相当的作用,所以发表了《JMC》的论文,才是符合道理的想法。
所以,仓教授话里话未,也都当杨锐是居中介绍人,或者,干脆是狐假虎威的以公谋私。
另一方面,仓教授也隐隐约约的拿出了交换条件,也是现在大学里最流行的交换条件——“留校”和“读研”。
现在学校里的教授权利很大,留校和读研,又是非常安稳舒适的选择,很多学生为了争夺这少量的名额,往往斗得你死我活。
而对仓教授来说,杨锐背后的团队,也是极具资源性的。
然而,杨锐根本没有去猜仓教授是无意中说出来的,还是真的以此为交换条件,他干脆的拒绝道:“仓教授,加入团队对姚悦有好处,她本人又有意愿学习,这是最重要的。至于说能不能帮得上忙,河东大学的本科生如果帮不上忙的话,我觉得研究生也帮不上多少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