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这个人好奇怪。”刘珊又报来一叠期刊,低声对杨锐说。
杨锐瞅了一眼,笑了两声,说:“上课听不懂的学生,都是这个样子的。”
钟志文没有注意到刘珊,眼睛却是看着杨锐的,见到他目光注视了过来,一下子反应过来,面露尴尬,说:“我看你们换书换的挺有意思。”
又是“有意思”这个形容。
杨锐撇撇嘴,顺口问道:“你说你跟着富教授学基因功能分析,到哪一步了?”
“什么哪一步?”
“就你们现在做什么课题吧?有论文吗?”
钟志文见他问的煞有介事,犹豫了一下,隔着过道,小声道:“我们在做基因分离,富教授还有一篇关于前体的论文。”
“论文发表了吗?在哪里。”
钟志文犹豫了一下,去从身后的书包里抽出一本期刊,递给杨锐。
这是一本外文期刊,名字有点陌生,已经被翻的边角翘起来了,钟志文显然经常去看。
富教授的论文在较前的位置,旁边划线做了笔记,大部分都是单词的翻译。
杨锐微微笑了一下,一目十行的看了下去。
SCI入门级的论文,杨锐迅速得出结论,同时问道:“富教授多大年纪?”
“30多。”
“富教授是个副教授?”
“是。”虽然有点绕口,钟志文还是听懂了。
杨锐点点头,将期刊递回给钟志文,说:“挺好的。”
他没多做评价。放在杨锐读研究生的时候,所有重点专业的研究生,毕业都要发表SCI级的论文,虽然80年代的SCI文章相对中国学者虽然金贵,但在北大这片地,也不好说是优秀了。
当然,富教授的最强实力肯定不是这么一篇论文,否则他根本就凭不上副教授。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富教授在基因分析领域的水平,也就仅止于此了。
哪怕是现在的杨锐,都不会轻易发表SCI入门级的论文了,免得降低了格调,只能说,富教授对于这片领域,也是处于学习状态。
这篇有关RNA前体的文章,与其说是富教授的研究,不如说是富教授的学习报告。
杨锐就此了结到学校普通科研人员的水平,心里稍稍有点不以为然。
在尖端领域,中国学界的反应,还是相当迟钝的。
钟志文对杨锐的回应有点不爽,问:“挺好的是怎么个意思?”
“仅就这篇论文看,还是有水平的。”杨锐说的实在。一篇学习报告发表SCI入门级期刊,这与研究生用两年时间发表一片SCI入门文章还是有极大的区别的。当然,离牛的层次还是有点距离的。
钟志文却觉得导师很牛,面对杨锐的态度,皱眉道:“你看得懂吗?看不懂,有没有水平你怎么知道?”
……
第271章 科研组
“虽然没做过专门的研究,但基本的判断能力我还是有的,这文章,看懂自然没问题。”这时候,杨锐又怎能示弱的。他已经是《生物化学系统生态》的审稿人了,要是被人说连一篇入门级的期刊都看不懂,以后就没法做人了。
当然,如果是熟人聊天,杨锐或许笑笑也就过去了,可对钟志文这样的陌生人,就不能一笑而过了,因为你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性格的家伙。万一碰上个爱吹牛的,以后见人就说:我当年训杨锐训的和孙子似的,那时候,他看个论文都看不懂,还是我连骂带打的教会的……
杨锐做研究僧的时候,经常随着导师和师兄师姐们蹭吃蹭喝,事实证明,酒桌上爱吹牛的比不爱吹牛的多,能吹牛的比不能吹牛的多。
钟志文不会想这么多,更不喜欢杨锐争锋相对的态度,矜持的笑了一声,不客气的道:“这可不止是英文的,里面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你知道功能基因学算是不错了,但这里面的知识可是博大精深……”
维护导师的权威是学生的日常,因为普通的学生都是跟着导师混的,读书的时候跟着导师学习,从导师手里接项目,做项目,写好了论文请导师指正发表,毕业以后请导师帮忙找工作,虽然很多学生都称自己在给导师打工,可要是没有导师这样的包工头,大部分学生既没有打工的技能也没有打工的资格。
80年代的学生更要依赖导师,别的不说,光毕业分配一项,有导师的学生和没导师的学生就会有天壤之别。
而且,现今还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留校制度。
钟志文恨不得给杨锐上一课,让他明白两人之间的差距,因此说的是滔滔不绝。
杨锐无奈叹口气,对刘珊道:“你把我的找出来给他看。”
“哦。”刘珊熟悉的拿过杨锐的背包,从里面找出一本《ACS化学生物学》,翻到杨锐发表的文章处,递给了钟志文。
和钟志文随身带着导师发表了文章的期刊一样,杨锐最近也都随身带着发表了自己文章的期刊。因为现在没有互联网,你想给人介绍自己的成果,废话一箩筐也是说不清的,不如递上一本刊有自己的论文的期刊来的直接。
这就相当于一名研究者的名片了。
你看了我的文章,就知道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再交流就知道从哪里着手了。
外国期刊经常提供的单行本服务,就有这个作用。期刊社将作者的文章单独印刷成一个个的小册子,同时标注它的发表日和发表期刊,方便期刊作者送人和交流。
杨锐瞅了一眼,笑了两声,说:“上课听不懂的学生,都是这个样子的。”
钟志文没有注意到刘珊,眼睛却是看着杨锐的,见到他目光注视了过来,一下子反应过来,面露尴尬,说:“我看你们换书换的挺有意思。”
又是“有意思”这个形容。
杨锐撇撇嘴,顺口问道:“你说你跟着富教授学基因功能分析,到哪一步了?”
“什么哪一步?”
“就你们现在做什么课题吧?有论文吗?”
钟志文见他问的煞有介事,犹豫了一下,隔着过道,小声道:“我们在做基因分离,富教授还有一篇关于前体的论文。”
“论文发表了吗?在哪里。”
钟志文犹豫了一下,去从身后的书包里抽出一本期刊,递给杨锐。
这是一本外文期刊,名字有点陌生,已经被翻的边角翘起来了,钟志文显然经常去看。
富教授的论文在较前的位置,旁边划线做了笔记,大部分都是单词的翻译。
杨锐微微笑了一下,一目十行的看了下去。
SCI入门级的论文,杨锐迅速得出结论,同时问道:“富教授多大年纪?”
“30多。”
“富教授是个副教授?”
“是。”虽然有点绕口,钟志文还是听懂了。
杨锐点点头,将期刊递回给钟志文,说:“挺好的。”
他没多做评价。放在杨锐读研究生的时候,所有重点专业的研究生,毕业都要发表SCI级的论文,虽然80年代的SCI文章相对中国学者虽然金贵,但在北大这片地,也不好说是优秀了。
当然,富教授的最强实力肯定不是这么一篇论文,否则他根本就凭不上副教授。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富教授在基因分析领域的水平,也就仅止于此了。
哪怕是现在的杨锐,都不会轻易发表SCI入门级的论文了,免得降低了格调,只能说,富教授对于这片领域,也是处于学习状态。
这篇有关RNA前体的文章,与其说是富教授的研究,不如说是富教授的学习报告。
杨锐就此了结到学校普通科研人员的水平,心里稍稍有点不以为然。
在尖端领域,中国学界的反应,还是相当迟钝的。
钟志文对杨锐的回应有点不爽,问:“挺好的是怎么个意思?”
“仅就这篇论文看,还是有水平的。”杨锐说的实在。一篇学习报告发表SCI入门级期刊,这与研究生用两年时间发表一片SCI入门文章还是有极大的区别的。当然,离牛的层次还是有点距离的。
钟志文却觉得导师很牛,面对杨锐的态度,皱眉道:“你看得懂吗?看不懂,有没有水平你怎么知道?”
……
第271章 科研组
“虽然没做过专门的研究,但基本的判断能力我还是有的,这文章,看懂自然没问题。”这时候,杨锐又怎能示弱的。他已经是《生物化学系统生态》的审稿人了,要是被人说连一篇入门级的期刊都看不懂,以后就没法做人了。
当然,如果是熟人聊天,杨锐或许笑笑也就过去了,可对钟志文这样的陌生人,就不能一笑而过了,因为你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性格的家伙。万一碰上个爱吹牛的,以后见人就说:我当年训杨锐训的和孙子似的,那时候,他看个论文都看不懂,还是我连骂带打的教会的……
杨锐做研究僧的时候,经常随着导师和师兄师姐们蹭吃蹭喝,事实证明,酒桌上爱吹牛的比不爱吹牛的多,能吹牛的比不能吹牛的多。
钟志文不会想这么多,更不喜欢杨锐争锋相对的态度,矜持的笑了一声,不客气的道:“这可不止是英文的,里面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你知道功能基因学算是不错了,但这里面的知识可是博大精深……”
维护导师的权威是学生的日常,因为普通的学生都是跟着导师混的,读书的时候跟着导师学习,从导师手里接项目,做项目,写好了论文请导师指正发表,毕业以后请导师帮忙找工作,虽然很多学生都称自己在给导师打工,可要是没有导师这样的包工头,大部分学生既没有打工的技能也没有打工的资格。
80年代的学生更要依赖导师,别的不说,光毕业分配一项,有导师的学生和没导师的学生就会有天壤之别。
而且,现今还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留校制度。
钟志文恨不得给杨锐上一课,让他明白两人之间的差距,因此说的是滔滔不绝。
杨锐无奈叹口气,对刘珊道:“你把我的找出来给他看。”
“哦。”刘珊熟悉的拿过杨锐的背包,从里面找出一本《ACS化学生物学》,翻到杨锐发表的文章处,递给了钟志文。
和钟志文随身带着导师发表了文章的期刊一样,杨锐最近也都随身带着发表了自己文章的期刊。因为现在没有互联网,你想给人介绍自己的成果,废话一箩筐也是说不清的,不如递上一本刊有自己的论文的期刊来的直接。
这就相当于一名研究者的名片了。
你看了我的文章,就知道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再交流就知道从哪里着手了。
外国期刊经常提供的单行本服务,就有这个作用。期刊社将作者的文章单独印刷成一个个的小册子,同时标注它的发表日和发表期刊,方便期刊作者送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