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高等级的论文往往需要团队合作,三个人五个人的团队是一篇牛文出现的基础,如果要撰写顶级论文,比如试图发表在《自然》和《科学》这样的期刊上的论文,它甚至需要二三十名研究者的通力合作。
例如自80年代开始就很受人关注的埃博拉病毒,有关它的文章,在接下来的30年里,不止一次的登上生物界的顶级期刊,而在文章的标题下方,不止一次的会出现二三十名著作者,也不止一次的出现著作者名字被黑框标注的情况。
杨锐做实验和写论文,比其他人轻松的多,但他并不想总吃老底,内心里,杨锐也是有一颗科研梦的。
正因为如此,当实验室初步建立起来以后,他每做一项实验,即使是重复试验,也力图完美,就当是给自己补课了。
一名优秀的研究员,要有天赋,但也不全靠天赋,也得有机会,特别是练手的机会。
在读书的时候,杨锐得到的机会不多,还不可避免的浪费了大部分。
可现如今,没人因为杨锐的一点失误,而阻止他继续做实验。
不断进行的独立实验,以及对实验助手的指导,都增加了他的经验,扩展了他的思维。
明显察觉到这些好处以后,杨锐做实验是越来越认真,一点空闲都会用出来。
而涂宪,只能看着他做实验。
这个塞满了设备的实验室,令涂宪手足无措。
何成熟练的做着杨锐的实验助手,他喜欢化学和生物,也喜欢实验室的工作,因为经常与杨锐在一起工作,他总能得到额外的指导,成绩不仅没有落后,反而不断的上升,这也稳定了他的助手工作。
终于,30分钟以后,涂宪闲不住的道:“要不然,我给你打个下手?”
“我在试一种茄尼醇提纯的新方法,这方面你熟悉吧?”杨锐继续储备自己的技术壁垒,这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技术,将已经建立的优势稳定和扩大,才是最正确的科研思路,否则,光是不停的建立基础,就是猴子掰苞谷了。
涂宪点头,说:“我看了你写的所有论文。”
“那就好,我们这一次修改了几样溶剂,之后的提纯方式也有改变……”杨锐说的是一种较为麻烦的提纯方式。不过,实验室里觉得麻烦的方式,在工厂里却不一定了。
涂宪认真的听了以后,又在纸上记下了几个重要参数,接着奇怪的问:“你怎么想到这么多的方案的?”
“用脑子想的。”杨锐说了一个不好笑的笑话。
涂宪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认真的给杨锐打下手,一边做,一边问。
杨锐有时间就给解释几句,但说的并不多,实验室里的工作是一个紧着一个的。
涂宪反而喜欢这样的节奏,能让他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
两人垂头工作,就此到了晚饭时间。
杨锐将手上的一组茄尼醇测试完成,看看手表,道:“休息吧,该吃饭了。”
“杨教授稍等……”涂宪脱口而出的称呼,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
第217章 做不了校友
涂宪没说在西堡中学呆多久,杨锐也没问,就给他找了一个教师宿舍住了下来,又给食堂的大师傅打了招呼,便每天泡在实验室里。
实验室就是用泡的,做实验和做饭差不多,小型实验就像是家里做饭,你看着人在里面不停点的旋转,饭和实验就做好了,中型实验就像是饭店的后厨,最好是有人帮手,主厨的工作量反而降了下来,时不时的都在等待。
杨锐现在做的实验,就算是中型实验了,没有助手很难进行下去,但有没有助手,又有很多时间是空闲的,属于闲的时候闲死,忙的时候忙死的状态。
每当闲下来的时候,杨锐习惯是阅读脑海中的论文和书籍,相对80年代能够得到的知识来说,现在复习后世的内容,会有很多的好处。
起码的一点,杨锐觉得,自己要是就这么读上30年书,再到2014年也什么都不用怕了。
任何时代,能够掌握全面的知识的人,都是不可小觑的。
而任何一个人,要是能一路学习30年,就算不能攀升到金字塔的尖端,也应该站在了高处。
当然,在其他人看来,杨锐就显的有点怪了,因为在他们眼中,杨锐纯粹就是发呆,最神奇的是,他长时间发呆以后,经常一跃而起,要么写一堆东西,要么做好几个验证实验。
涂宪能够理解,杨锐大概是在脑海中模拟了一些东西。
但是,这种理解也就仅止于表面上的理解了,毕竟,那么多的东西,那么多的实验,就这样在脑袋里面模拟,那得多复杂,多困难?
或许是想了解杨锐的工作方式,或许是想多了解一些植物提取方面的知识,涂宪就这样在西堡中学呆了下来。
他不说回去上班的事,杨锐更不在乎多一个免费的劳力。
事实上,他还想把这个好劳力多用一段时间。
“把离心机打开吧,咱们今天换两个变量,再做一组实验。”杨锐抬起头来命令一声,涂宪就颠颠的去工作了。
他接受了数年的专业训练,实验水平自不必说,难得的是他能单独进行实验,顶替杨锐工作或监管,这节省了杨锐很多的功夫。
今天刚刚从河东大学过来,给杨锐打下手的姚悦和吕芝好奇的看着涂宪,稍微有点放不开。
例如自80年代开始就很受人关注的埃博拉病毒,有关它的文章,在接下来的30年里,不止一次的登上生物界的顶级期刊,而在文章的标题下方,不止一次的会出现二三十名著作者,也不止一次的出现著作者名字被黑框标注的情况。
杨锐做实验和写论文,比其他人轻松的多,但他并不想总吃老底,内心里,杨锐也是有一颗科研梦的。
正因为如此,当实验室初步建立起来以后,他每做一项实验,即使是重复试验,也力图完美,就当是给自己补课了。
一名优秀的研究员,要有天赋,但也不全靠天赋,也得有机会,特别是练手的机会。
在读书的时候,杨锐得到的机会不多,还不可避免的浪费了大部分。
可现如今,没人因为杨锐的一点失误,而阻止他继续做实验。
不断进行的独立实验,以及对实验助手的指导,都增加了他的经验,扩展了他的思维。
明显察觉到这些好处以后,杨锐做实验是越来越认真,一点空闲都会用出来。
而涂宪,只能看着他做实验。
这个塞满了设备的实验室,令涂宪手足无措。
何成熟练的做着杨锐的实验助手,他喜欢化学和生物,也喜欢实验室的工作,因为经常与杨锐在一起工作,他总能得到额外的指导,成绩不仅没有落后,反而不断的上升,这也稳定了他的助手工作。
终于,30分钟以后,涂宪闲不住的道:“要不然,我给你打个下手?”
“我在试一种茄尼醇提纯的新方法,这方面你熟悉吧?”杨锐继续储备自己的技术壁垒,这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技术,将已经建立的优势稳定和扩大,才是最正确的科研思路,否则,光是不停的建立基础,就是猴子掰苞谷了。
涂宪点头,说:“我看了你写的所有论文。”
“那就好,我们这一次修改了几样溶剂,之后的提纯方式也有改变……”杨锐说的是一种较为麻烦的提纯方式。不过,实验室里觉得麻烦的方式,在工厂里却不一定了。
涂宪认真的听了以后,又在纸上记下了几个重要参数,接着奇怪的问:“你怎么想到这么多的方案的?”
“用脑子想的。”杨锐说了一个不好笑的笑话。
涂宪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认真的给杨锐打下手,一边做,一边问。
杨锐有时间就给解释几句,但说的并不多,实验室里的工作是一个紧着一个的。
涂宪反而喜欢这样的节奏,能让他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
两人垂头工作,就此到了晚饭时间。
杨锐将手上的一组茄尼醇测试完成,看看手表,道:“休息吧,该吃饭了。”
“杨教授稍等……”涂宪脱口而出的称呼,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
第217章 做不了校友
涂宪没说在西堡中学呆多久,杨锐也没问,就给他找了一个教师宿舍住了下来,又给食堂的大师傅打了招呼,便每天泡在实验室里。
实验室就是用泡的,做实验和做饭差不多,小型实验就像是家里做饭,你看着人在里面不停点的旋转,饭和实验就做好了,中型实验就像是饭店的后厨,最好是有人帮手,主厨的工作量反而降了下来,时不时的都在等待。
杨锐现在做的实验,就算是中型实验了,没有助手很难进行下去,但有没有助手,又有很多时间是空闲的,属于闲的时候闲死,忙的时候忙死的状态。
每当闲下来的时候,杨锐习惯是阅读脑海中的论文和书籍,相对80年代能够得到的知识来说,现在复习后世的内容,会有很多的好处。
起码的一点,杨锐觉得,自己要是就这么读上30年书,再到2014年也什么都不用怕了。
任何时代,能够掌握全面的知识的人,都是不可小觑的。
而任何一个人,要是能一路学习30年,就算不能攀升到金字塔的尖端,也应该站在了高处。
当然,在其他人看来,杨锐就显的有点怪了,因为在他们眼中,杨锐纯粹就是发呆,最神奇的是,他长时间发呆以后,经常一跃而起,要么写一堆东西,要么做好几个验证实验。
涂宪能够理解,杨锐大概是在脑海中模拟了一些东西。
但是,这种理解也就仅止于表面上的理解了,毕竟,那么多的东西,那么多的实验,就这样在脑袋里面模拟,那得多复杂,多困难?
或许是想了解杨锐的工作方式,或许是想多了解一些植物提取方面的知识,涂宪就这样在西堡中学呆了下来。
他不说回去上班的事,杨锐更不在乎多一个免费的劳力。
事实上,他还想把这个好劳力多用一段时间。
“把离心机打开吧,咱们今天换两个变量,再做一组实验。”杨锐抬起头来命令一声,涂宪就颠颠的去工作了。
他接受了数年的专业训练,实验水平自不必说,难得的是他能单独进行实验,顶替杨锐工作或监管,这节省了杨锐很多的功夫。
今天刚刚从河东大学过来,给杨锐打下手的姚悦和吕芝好奇的看着涂宪,稍微有点放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