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被他这么一说,家长们的想法都变了。
有人小心的问:“真的能考上大学?”
“肯定比他们现在考上大学的几率高。”杨锐回答。
“比邵亮怎么样?他以前和我家小子的成绩差不多。”
杨锐看了看对方,道:“邵亮是锐学组的后备组员。”
不用说的太明白,特权的效应就体现了出来。
于是众人纷纷询问如何加入锐学组。
杨锐摊开手,回答道:“这个要靠学生自己努力了。”
此回答,再次激起了家长的情绪。
在工厂里操持惯了粗苯机器的工人,通常并不斤斤计较,但也不会温柔体贴,众人很快就把杨锐给围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又问又喊。
即使有曹宝明等卧推组的成员帮忙,也不能抵挡这些老爷们和老娘们的推挤。
就在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外圈传来不一样的吼叫:“这个是你画的吗?”
这是什么问题?
吵吵闹闹的声音莫名的停止了,齐刷刷的看向后方。
“那个,廖师傅……李主任……段厂长……”两名年轻人一个个的打招呼,然后拿出一叠草稿纸,问:“杨同学,你前两天给了我们一些图纸,还记得吗?”
“当然,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杨锐表示惊讶。对面两个家伙,正是他在西堡肉联厂的阅读室里,遇到的两个毛毛糙糙的年轻人。而他们手里的草稿纸,也正是杨锐用两个小时画出的蒸发器图样。
“你在阅读室里登记了,我们问了一下就知道了。”站在前面的年轻人浓眉大眼的,有点小品演员的感觉,自我介绍道:“我们是西堡肉联厂脏器生化组的,贺海川,他是宁民。”
杨锐拍拍脑门,他本来计划做一个做好事不留名的好孩子的。
“找我是做什么?”杨锐不得不问。
贺海川不好意思的笑了两声,说:“图纸上有些东西,画的不太清楚,我们就想问一下。”
杨锐心想,这不是废话吗?两个小时画出来的东西能有多详细。
当着一群人的面,他没好意思损他们,遂道:“我是考虑你们在阅读室里,能查一些资料。”
言下之意,你们查资料自己补充不行?
贺海川和宁民讪笑着,小声道:“我们这几天都查资料呢,有些东西,实在是找不到。”
杨锐愣了一下,无奈道:“给我看看吧。”
他画的蒸发器较为成熟,虽然不是什么超前技术,但也不是很常见的,否则也不用画出来了。
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要找的确不太容易。
贺海川连忙将草稿交了上去,说:“里面的循环部分有点不太明白……”
“用电机带动的……”杨锐搜索了一下记忆,开始解释。
周围的家长们围观片刻,只见一人突然转身去签名,其他人才突然醒觉,齐齐的扭头。
……
第78章 莫问原理
“您讲的比省城的专家还细致。”贺海川听杨锐说了半个小时的图纸,就把“你”给换成“您”了。
杨锐的年纪是比他小,耐不住人家高端啊。只听他回答问题的详细程度就知道了,这种连焊接角度都能说出“一二三”点的论述,必须是有真才实学的。再要“你”呀“你”的请教,贺海川自己都脸红。
比贺海川晚一年进厂的宁民更是听呆了,省里的专家言之凿凿的说“我们尚无能力自制”的高端机器,在杨锐口中娓娓道来,而且条理清晰,论据翔实,和他们平日里的经验非常相近,想说假的,他自己首先不相信。
这就不是惊人了,这属于吓人了。
按照图纸里的标准,这机器做出来,即使比不上德国人的高端机型,也比他们的低端机型强。
换句话说,人家杨锐能徒手画出价值上万美元的机器图纸,是肉联厂想买都买不起的。
当初拿到图纸看不懂的时候,他们来找杨锐其实是想从他这里问原始资料。
现在好了,杨锐不仅把图给完善了,还不停的讲解工艺要点,简直是把生产中遇到的每一个关键步骤都说出来了。
而且,在贺海川问到的时候,杨锐随口还能写出超难的公式。
结晶热力学,热分析动力学,结晶动力学……这些东西听起来就饶舌,里面的内容自然更绕了。
讲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宁民已经完全听不懂了,贺海川比他接触技术接触的多一些,人也相对机灵,可同样吃力的不行,只能说是知道他说的是什么,然后记在笔记本上,准备拿回去以后慢慢研究。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杨锐画的两张图纸虽然是一台世界80年代科技水平的机器,可它在国内的普及实际上已经到了90年代,是一种看似简单成熟,实际上颇具技术含量的产品——其实,以国内80年代的技术水平,拿什么蒸发器出来,都是颇具技术含量的。
结晶热力学之于结晶器就像是空气动力学之于飞机,流体动力学之于潜艇一样,除非你想生产一战水平的产物,否则都得算。
要是正常的研究机构,结晶动力学虽然麻烦,也不过是一份需要脑袋的体力活罢了,随便扯个有水平的研究员都懂。
然而,此时国内的研究机构,又有几个是正常的。
有人小心的问:“真的能考上大学?”
“肯定比他们现在考上大学的几率高。”杨锐回答。
“比邵亮怎么样?他以前和我家小子的成绩差不多。”
杨锐看了看对方,道:“邵亮是锐学组的后备组员。”
不用说的太明白,特权的效应就体现了出来。
于是众人纷纷询问如何加入锐学组。
杨锐摊开手,回答道:“这个要靠学生自己努力了。”
此回答,再次激起了家长的情绪。
在工厂里操持惯了粗苯机器的工人,通常并不斤斤计较,但也不会温柔体贴,众人很快就把杨锐给围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又问又喊。
即使有曹宝明等卧推组的成员帮忙,也不能抵挡这些老爷们和老娘们的推挤。
就在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外圈传来不一样的吼叫:“这个是你画的吗?”
这是什么问题?
吵吵闹闹的声音莫名的停止了,齐刷刷的看向后方。
“那个,廖师傅……李主任……段厂长……”两名年轻人一个个的打招呼,然后拿出一叠草稿纸,问:“杨同学,你前两天给了我们一些图纸,还记得吗?”
“当然,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杨锐表示惊讶。对面两个家伙,正是他在西堡肉联厂的阅读室里,遇到的两个毛毛糙糙的年轻人。而他们手里的草稿纸,也正是杨锐用两个小时画出的蒸发器图样。
“你在阅读室里登记了,我们问了一下就知道了。”站在前面的年轻人浓眉大眼的,有点小品演员的感觉,自我介绍道:“我们是西堡肉联厂脏器生化组的,贺海川,他是宁民。”
杨锐拍拍脑门,他本来计划做一个做好事不留名的好孩子的。
“找我是做什么?”杨锐不得不问。
贺海川不好意思的笑了两声,说:“图纸上有些东西,画的不太清楚,我们就想问一下。”
杨锐心想,这不是废话吗?两个小时画出来的东西能有多详细。
当着一群人的面,他没好意思损他们,遂道:“我是考虑你们在阅读室里,能查一些资料。”
言下之意,你们查资料自己补充不行?
贺海川和宁民讪笑着,小声道:“我们这几天都查资料呢,有些东西,实在是找不到。”
杨锐愣了一下,无奈道:“给我看看吧。”
他画的蒸发器较为成熟,虽然不是什么超前技术,但也不是很常见的,否则也不用画出来了。
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要找的确不太容易。
贺海川连忙将草稿交了上去,说:“里面的循环部分有点不太明白……”
“用电机带动的……”杨锐搜索了一下记忆,开始解释。
周围的家长们围观片刻,只见一人突然转身去签名,其他人才突然醒觉,齐齐的扭头。
……
第78章 莫问原理
“您讲的比省城的专家还细致。”贺海川听杨锐说了半个小时的图纸,就把“你”给换成“您”了。
杨锐的年纪是比他小,耐不住人家高端啊。只听他回答问题的详细程度就知道了,这种连焊接角度都能说出“一二三”点的论述,必须是有真才实学的。再要“你”呀“你”的请教,贺海川自己都脸红。
比贺海川晚一年进厂的宁民更是听呆了,省里的专家言之凿凿的说“我们尚无能力自制”的高端机器,在杨锐口中娓娓道来,而且条理清晰,论据翔实,和他们平日里的经验非常相近,想说假的,他自己首先不相信。
这就不是惊人了,这属于吓人了。
按照图纸里的标准,这机器做出来,即使比不上德国人的高端机型,也比他们的低端机型强。
换句话说,人家杨锐能徒手画出价值上万美元的机器图纸,是肉联厂想买都买不起的。
当初拿到图纸看不懂的时候,他们来找杨锐其实是想从他这里问原始资料。
现在好了,杨锐不仅把图给完善了,还不停的讲解工艺要点,简直是把生产中遇到的每一个关键步骤都说出来了。
而且,在贺海川问到的时候,杨锐随口还能写出超难的公式。
结晶热力学,热分析动力学,结晶动力学……这些东西听起来就饶舌,里面的内容自然更绕了。
讲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宁民已经完全听不懂了,贺海川比他接触技术接触的多一些,人也相对机灵,可同样吃力的不行,只能说是知道他说的是什么,然后记在笔记本上,准备拿回去以后慢慢研究。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杨锐画的两张图纸虽然是一台世界80年代科技水平的机器,可它在国内的普及实际上已经到了90年代,是一种看似简单成熟,实际上颇具技术含量的产品——其实,以国内80年代的技术水平,拿什么蒸发器出来,都是颇具技术含量的。
结晶热力学之于结晶器就像是空气动力学之于飞机,流体动力学之于潜艇一样,除非你想生产一战水平的产物,否则都得算。
要是正常的研究机构,结晶动力学虽然麻烦,也不过是一份需要脑袋的体力活罢了,随便扯个有水平的研究员都懂。
然而,此时国内的研究机构,又有几个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