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刘钦这些天是看着杨锐做实验的,稍微回忆一下,就能对得上号。
看了一会儿,刘钦就点头了:“确实是一篇好文章。”
“我看看。”
他旁边坐的是一位副研究员,也是化学专业的,拿起来一扫,就把结构搞明白了,再看后面的结论,不由点头,立刻明白了,道:“只要数字不错,这就直接可以被引用了,行啊!”
“我也看看。”论文马上被传了下去。
到了年轻研究员们的手里的时候,几个人都是眼热万分。
这论文清楚,明白,最后的结论就是一个数学式,对还是错,重复做一下试验,立刻就明白了,容不得半点虚假,也就容不得半点反驳。
也就是年轻的研究员们才明白这有多难得。
更让人嫉妒的是,这篇论文非常简单,在场的谁都能做出来,写出来,难的是最初的判断。
“这高中生……”不止一个人在咂嘴:“要是不错的话,几天就审核过去了。”
等大家都看完了,再举杯喝酒的时候,一个一个看杨锐都更加认真了。
刘钦更是代表众人,和杨锐碰杯说:“欢迎你再来煤科院做客。”
第69章 分班
杨锐把论文整理好了以后,用挂号信的方式寄给了《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之所以优先选择这家期刊,是因为杨锐后世曾经接触过,知道它日后能够进入SCI的引文库。
因此,尽管它在后世的影响因子只有0.5不到,杨锐还是选择了投寄。
与国际知名期刊相比,影响因子不到1的期刊可以说是可怜了。但是,它毕竟有0.5的SCI影响因子,也就证明这份期刊是会被SCI收录的,和许多国内期刊相比,这已经是一大优势了。
这么一篇小文章,杨锐也不指望能够得到多高的影响因子,另一方面,国内目前的期刊分级方式也与日后不同。
现在的国内期刊是没有核心期刊或者影响因子之类的概念的,除了口碑以外,国内期刊的影响大小,就是以期刊的主管部门来划分的,国家级的单位主办的期刊就是国家级的,比如中科院和社科院,省级单位主办的期刊就是省级的,地区单位主办的就是地区级的。
然而,同是国家级期刊,其产生的影响是千差万别的。
能够进入SCI引文库,就代表这篇文章有可能被国外的学者检索到,这就是国际学术资本。不能进入SCI引文库的,日后若是能够进入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也算是国内学术资本。至于核心期刊都不是的,也就是评职称闹着玩罢了,与学术已经不搭界了。
杨锐可不想自己的文章日后埋没在故纸堆中。虽然很多论文都是有时效性的,可过上二十年三十年,能不能检索到的感受还是不同的。
当然,如果《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不收,杨锐也只好转头他处。作为一名高中生的第一篇论文,发表确实是有难度的。
他以前写给《中学生导报》等报刊的文章,与论文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杨锐不清楚80年代的国内论文审核是怎么做的,但要是看一眼就丢垃圾桶里,其实也不奇怪。
这年月,还有无数的中国人试图发明永动机呢。一位位搞不明白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平民科学家,妄图颠覆整个物理王国的基础,用这种战天斗地的情怀写出来的论文,在署名方面,和杨锐的论文是差不多的。
不过,锐学组的成员显然很是看好杨锐。
黄仁还应众人的要求,组织了一次欢迎舞会,锐学组数十人趁机大吃了一顿,喝光了四桶肉汤。
杨锐坦然受之,然后就是一系列的检查作业和补课,有空闲的时候,就继续完善他的实验室。
同时,为了方便普通学生做实验,杨锐干脆请人在实验室旁边再建了一间瓦房,用于普通的物理和化学实验。
新盖的房子用去了500多元,再加上里面新配置的实验设备,又是2000大元花去。
不过,这笔钱是从锐学组的账里走掉的。
杨锐将个人资产和锐学组资产分的很清楚,更是做了好几本账目。等到明年,他会把自己购置的大部分仪器和设备带走,而锐学组的仪器容器多半会留在西堡中学。
也是这种倾向,令赵校长异常愉快,进而同意了他建新房的要求。
毕竟,建房的钱也是锐学组出的,他大笔一挥就有房子出现了,比马良还快乐。
而在杨锐的操作下,锐学组也渐渐的变的像是一个控股资本了。除了少数勤工俭学的学生继续参与油印以外,大部分做油印和销售的学生都不是锐学组的成员。
然而,通过出售试卷赚到的钱,在扣除工资等成本以外,仅仅分润给学校很少的一部分,并不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分享。相反,没有工作的锐学组成员反而享受着额外的待遇,免费的书本和试卷,免费的文具,现在还有免费的运动服和球鞋。
学生里自然有人忿忿不平,但在学校和杨锐双方的压制下,觉得不舒服的学生也只能按捺住心情。
杨锐更是进一步的将锐学组的业务给扩展了出去,诸如试卷油印之类的工作,也不仅仅是西堡中学的学生在做了,锐学组的学员们完全可以通过介绍朋友的方式,来接手这部分的工作。
相比在街上游荡,一天一块钱的工作是相当好的,杨锐如果放开了招聘,队伍估计能排到山下去。
看了一会儿,刘钦就点头了:“确实是一篇好文章。”
“我看看。”
他旁边坐的是一位副研究员,也是化学专业的,拿起来一扫,就把结构搞明白了,再看后面的结论,不由点头,立刻明白了,道:“只要数字不错,这就直接可以被引用了,行啊!”
“我也看看。”论文马上被传了下去。
到了年轻研究员们的手里的时候,几个人都是眼热万分。
这论文清楚,明白,最后的结论就是一个数学式,对还是错,重复做一下试验,立刻就明白了,容不得半点虚假,也就容不得半点反驳。
也就是年轻的研究员们才明白这有多难得。
更让人嫉妒的是,这篇论文非常简单,在场的谁都能做出来,写出来,难的是最初的判断。
“这高中生……”不止一个人在咂嘴:“要是不错的话,几天就审核过去了。”
等大家都看完了,再举杯喝酒的时候,一个一个看杨锐都更加认真了。
刘钦更是代表众人,和杨锐碰杯说:“欢迎你再来煤科院做客。”
第69章 分班
杨锐把论文整理好了以后,用挂号信的方式寄给了《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之所以优先选择这家期刊,是因为杨锐后世曾经接触过,知道它日后能够进入SCI的引文库。
因此,尽管它在后世的影响因子只有0.5不到,杨锐还是选择了投寄。
与国际知名期刊相比,影响因子不到1的期刊可以说是可怜了。但是,它毕竟有0.5的SCI影响因子,也就证明这份期刊是会被SCI收录的,和许多国内期刊相比,这已经是一大优势了。
这么一篇小文章,杨锐也不指望能够得到多高的影响因子,另一方面,国内目前的期刊分级方式也与日后不同。
现在的国内期刊是没有核心期刊或者影响因子之类的概念的,除了口碑以外,国内期刊的影响大小,就是以期刊的主管部门来划分的,国家级的单位主办的期刊就是国家级的,比如中科院和社科院,省级单位主办的期刊就是省级的,地区单位主办的就是地区级的。
然而,同是国家级期刊,其产生的影响是千差万别的。
能够进入SCI引文库,就代表这篇文章有可能被国外的学者检索到,这就是国际学术资本。不能进入SCI引文库的,日后若是能够进入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也算是国内学术资本。至于核心期刊都不是的,也就是评职称闹着玩罢了,与学术已经不搭界了。
杨锐可不想自己的文章日后埋没在故纸堆中。虽然很多论文都是有时效性的,可过上二十年三十年,能不能检索到的感受还是不同的。
当然,如果《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不收,杨锐也只好转头他处。作为一名高中生的第一篇论文,发表确实是有难度的。
他以前写给《中学生导报》等报刊的文章,与论文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杨锐不清楚80年代的国内论文审核是怎么做的,但要是看一眼就丢垃圾桶里,其实也不奇怪。
这年月,还有无数的中国人试图发明永动机呢。一位位搞不明白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平民科学家,妄图颠覆整个物理王国的基础,用这种战天斗地的情怀写出来的论文,在署名方面,和杨锐的论文是差不多的。
不过,锐学组的成员显然很是看好杨锐。
黄仁还应众人的要求,组织了一次欢迎舞会,锐学组数十人趁机大吃了一顿,喝光了四桶肉汤。
杨锐坦然受之,然后就是一系列的检查作业和补课,有空闲的时候,就继续完善他的实验室。
同时,为了方便普通学生做实验,杨锐干脆请人在实验室旁边再建了一间瓦房,用于普通的物理和化学实验。
新盖的房子用去了500多元,再加上里面新配置的实验设备,又是2000大元花去。
不过,这笔钱是从锐学组的账里走掉的。
杨锐将个人资产和锐学组资产分的很清楚,更是做了好几本账目。等到明年,他会把自己购置的大部分仪器和设备带走,而锐学组的仪器容器多半会留在西堡中学。
也是这种倾向,令赵校长异常愉快,进而同意了他建新房的要求。
毕竟,建房的钱也是锐学组出的,他大笔一挥就有房子出现了,比马良还快乐。
而在杨锐的操作下,锐学组也渐渐的变的像是一个控股资本了。除了少数勤工俭学的学生继续参与油印以外,大部分做油印和销售的学生都不是锐学组的成员。
然而,通过出售试卷赚到的钱,在扣除工资等成本以外,仅仅分润给学校很少的一部分,并不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分享。相反,没有工作的锐学组成员反而享受着额外的待遇,免费的书本和试卷,免费的文具,现在还有免费的运动服和球鞋。
学生里自然有人忿忿不平,但在学校和杨锐双方的压制下,觉得不舒服的学生也只能按捺住心情。
杨锐更是进一步的将锐学组的业务给扩展了出去,诸如试卷油印之类的工作,也不仅仅是西堡中学的学生在做了,锐学组的学员们完全可以通过介绍朋友的方式,来接手这部分的工作。
相比在街上游荡,一天一块钱的工作是相当好的,杨锐如果放开了招聘,队伍估计能排到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