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随口称赞了两句,杨锐把魏振学给放生了,继续检查他的实验结果,同时开始撰写论文的前篇。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来测定Q10的吸收系数,首先得有紫外分光光度计,这东西在80年代还属于金贵的物件,比商店里的冰柜都大,比冰柜更值钱,杨锐手里的万把块钱都花光了,也不够买这么一个。
所以,杨锐也得想办法去别的研究所借人家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来用。
身为一名高中生,贸然去借如此重要的仪器,自然是有点困难的,杨锐只好先写部分的论文出来,再考虑借设备做实验的事。
另一方面,重测Q10的吸收系数虽然并不是多困难的事,但要证明文献中已有的吸收系数是错误的,尤其是外国文献中列明的吸收系数是错误的,还是需要非常详细的说明。
杨锐冥思苦想的写了一会,就觉得不得劲,时不时的看看手边的《脏器生化制药》,也是难以为继。
这本期刊是西堡肉联厂订的,杨锐借了几本,用来当论文写作的参考。
80年代的论文格式和30年后的很不同,而最大的不同是英文论文的写法和中文论文的写法的不同。
身为悲催的理工科研究生,杨锐以前发表的论文都是英文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内期刊的牌子已经被人情关系给砸干净了,可以说是没留下几本值钱的货色,在那上面发表文章的人,十有八九是混职称的家伙。
稍微好一点的学校,都会规定研究生至少发表一篇一区论文方能毕业,而被划入一区的期刊,绝大多数都是外文的。
如果一名研究生不从研一研二就开始练习和撰写英文期刊,长的又丑,那他想要毕业会变很麻烦。
前世的杨锐是个胖子,只有努力写论文一条出路,写习惯了,反而觉得英文论文比中文论文还好写。
因为英语单词的语义比较单一,专业相关的单词说什么就是什么,需要的时候还可以生撰一个长长的词语出来,还能毫无阻碍的从资料库里检索出想要的词和文章。
中文翻译就显的太复杂了,一词数义,若是撰写学科前沿的论文,光是解释就可以再写一片文章了。
这样写了半个小时,杨锐颓然放弃,直接撕掉写好的两页纸,接着开始用英文撰写。
先写英文论文,再翻译成中文发表,在2000年左右,是海归学者写了渣文的主要处理方式,不过,随着国内期刊价值逐年降低,学校给予的奖励日渐减少,高端学生的水平增涨,这种回收利用的技术也开始传导到了学生群体当中。
杨锐不能确定自己的这篇小文章能不能在国外发表,又或者有何种禁忌,但要在国内发表,还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写出来更好。反正,这一篇论文也不会超过2000字,即使需要翻查英文字典,也比中文撰写轻松流利。
很快,西堡中学实验室里,就只剩下了刷刷的翻书声。
不知什么时间,魏振学已然站在了杨锐身后,目瞪口呆的看着满篇的英文字母。
第64章 借设备
魏振学也懂外语,可他那个年代学的是俄语,老师的水平一般,他也学的一般,别说是用俄语写论文了,用俄语造句都挺费事的。
“现在孩子的外语水平都这么高了?”魏振学盯着杨锐滑动的笔尖,脑袋乱糟糟的。
和同时代的研究者相似,魏振学向来是个很高傲的人,对谁都不服气,看谁都看不起,来到杨锐的实验室,其实也拿乔着一股子劲,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观察着这里,给杨锐做实验助手,给学生们教课,与其说是帮忙,不如说是散心。
至于杨锐写的论文如何,魏振学既不懂生物学,也不关心,一个高中生写的文章,又怎么能称作论文,只不过是和现在流行的制造永动机差不多的水平罢了。
然而,整整一张纸的英文字母把魏振学给打败了。
会英语没什么了不起的,能流畅使用英语可是了不得的事。
80年代的中国人掀起疯狂的学英语热潮可不是理想的触动,而是真真正正的现实动力。
年轻人懂英语就有机会出国留学,若是能说会写,进入外交部、外贸部等令人羡慕的单位都不难,有进出口业务的国企、银行、学校等单位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几乎是敞开了大门的接收,分配住房给安家费等等后世外企做的出的事,80年代的国企也不差。若是急着赚钱,无论是去京城做野导游,还是去深圳闯蛇口,日收百元都不稀奇。
成年人懂英语自然会受到领导重视,省级以下的单位,找遍大院也不一定能有一个会英语的,和同事相比,会不会英语可谓是天壤之别,不光晋升的时候会被优先考虑,万一需要调工作,也会比别人顺畅不少。
而在学术机构,英语更能发挥“神奇”的特质,只要能看懂英文期刊,就有一个广阔的世界向你敞开了大门。
8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可没有学术打假或者抄袭惩处之类的东西。你翻译几篇英语论文,糅合起来,前面加点字,后面加点字,署上自己的名字,根本没人发现——懂英语的其他人也忙着抄呢,不懂英语的想发现也发现不了。
更难得的是,此时的国人对于抄袭的容忍程度极高,没人在乎本国人的知识产权,也不会有人在乎外国人的署名权。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来测定Q10的吸收系数,首先得有紫外分光光度计,这东西在80年代还属于金贵的物件,比商店里的冰柜都大,比冰柜更值钱,杨锐手里的万把块钱都花光了,也不够买这么一个。
所以,杨锐也得想办法去别的研究所借人家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来用。
身为一名高中生,贸然去借如此重要的仪器,自然是有点困难的,杨锐只好先写部分的论文出来,再考虑借设备做实验的事。
另一方面,重测Q10的吸收系数虽然并不是多困难的事,但要证明文献中已有的吸收系数是错误的,尤其是外国文献中列明的吸收系数是错误的,还是需要非常详细的说明。
杨锐冥思苦想的写了一会,就觉得不得劲,时不时的看看手边的《脏器生化制药》,也是难以为继。
这本期刊是西堡肉联厂订的,杨锐借了几本,用来当论文写作的参考。
80年代的论文格式和30年后的很不同,而最大的不同是英文论文的写法和中文论文的写法的不同。
身为悲催的理工科研究生,杨锐以前发表的论文都是英文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内期刊的牌子已经被人情关系给砸干净了,可以说是没留下几本值钱的货色,在那上面发表文章的人,十有八九是混职称的家伙。
稍微好一点的学校,都会规定研究生至少发表一篇一区论文方能毕业,而被划入一区的期刊,绝大多数都是外文的。
如果一名研究生不从研一研二就开始练习和撰写英文期刊,长的又丑,那他想要毕业会变很麻烦。
前世的杨锐是个胖子,只有努力写论文一条出路,写习惯了,反而觉得英文论文比中文论文还好写。
因为英语单词的语义比较单一,专业相关的单词说什么就是什么,需要的时候还可以生撰一个长长的词语出来,还能毫无阻碍的从资料库里检索出想要的词和文章。
中文翻译就显的太复杂了,一词数义,若是撰写学科前沿的论文,光是解释就可以再写一片文章了。
这样写了半个小时,杨锐颓然放弃,直接撕掉写好的两页纸,接着开始用英文撰写。
先写英文论文,再翻译成中文发表,在2000年左右,是海归学者写了渣文的主要处理方式,不过,随着国内期刊价值逐年降低,学校给予的奖励日渐减少,高端学生的水平增涨,这种回收利用的技术也开始传导到了学生群体当中。
杨锐不能确定自己的这篇小文章能不能在国外发表,又或者有何种禁忌,但要在国内发表,还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写出来更好。反正,这一篇论文也不会超过2000字,即使需要翻查英文字典,也比中文撰写轻松流利。
很快,西堡中学实验室里,就只剩下了刷刷的翻书声。
不知什么时间,魏振学已然站在了杨锐身后,目瞪口呆的看着满篇的英文字母。
第64章 借设备
魏振学也懂外语,可他那个年代学的是俄语,老师的水平一般,他也学的一般,别说是用俄语写论文了,用俄语造句都挺费事的。
“现在孩子的外语水平都这么高了?”魏振学盯着杨锐滑动的笔尖,脑袋乱糟糟的。
和同时代的研究者相似,魏振学向来是个很高傲的人,对谁都不服气,看谁都看不起,来到杨锐的实验室,其实也拿乔着一股子劲,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观察着这里,给杨锐做实验助手,给学生们教课,与其说是帮忙,不如说是散心。
至于杨锐写的论文如何,魏振学既不懂生物学,也不关心,一个高中生写的文章,又怎么能称作论文,只不过是和现在流行的制造永动机差不多的水平罢了。
然而,整整一张纸的英文字母把魏振学给打败了。
会英语没什么了不起的,能流畅使用英语可是了不得的事。
80年代的中国人掀起疯狂的学英语热潮可不是理想的触动,而是真真正正的现实动力。
年轻人懂英语就有机会出国留学,若是能说会写,进入外交部、外贸部等令人羡慕的单位都不难,有进出口业务的国企、银行、学校等单位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几乎是敞开了大门的接收,分配住房给安家费等等后世外企做的出的事,80年代的国企也不差。若是急着赚钱,无论是去京城做野导游,还是去深圳闯蛇口,日收百元都不稀奇。
成年人懂英语自然会受到领导重视,省级以下的单位,找遍大院也不一定能有一个会英语的,和同事相比,会不会英语可谓是天壤之别,不光晋升的时候会被优先考虑,万一需要调工作,也会比别人顺畅不少。
而在学术机构,英语更能发挥“神奇”的特质,只要能看懂英文期刊,就有一个广阔的世界向你敞开了大门。
8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可没有学术打假或者抄袭惩处之类的东西。你翻译几篇英语论文,糅合起来,前面加点字,后面加点字,署上自己的名字,根本没人发现——懂英语的其他人也忙着抄呢,不懂英语的想发现也发现不了。
更难得的是,此时的国人对于抄袭的容忍程度极高,没人在乎本国人的知识产权,也不会有人在乎外国人的署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