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在这件事上,钟烨虽然并不反对,但也从未表现出支持。
他个性务实且看重成效,生前预嘱的推行难度太大且收效甚微,远没有器官捐献那么迫在眉睫,所以他根本不会投入人力物力去做。
何况到目前为止,未做公证的生前预嘱并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顶多可以作为病人清醒时的想法,在必要时刻传达给需要做选择的家属。
这次16床的事正是如此。
早在16床查出脑瘤时,俞锐就跟对方科普过生前预嘱,对方签了,但也只是一纸文件,并不具备任何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梁主任找上俞锐的时候,从内心来讲,面对心外等待移植手术的病人,俞锐心里不是没有过犹豫。
可犹豫过后,他依旧认为,哪怕只剩最后一秒,生命本身也值得被尊重。
他没办法为了简单寻求所谓的最大利益,在情感和道德上施压,迫使本就在彷徨哀痛中的病人家属放弃自己的至亲至爱,还要去成全别人。
将心比心,他做不到。
他能做且也唯一想做的,就是在最后关头把那份生前预嘱交给家属,由家属们自己去做选择。
好在,挣扎过后,病人家属还是选择尊重患者本人的意愿,放弃全部创伤性抢救,捐献可用的身体器官。
顾翌安也听说了这件事。
晚饭过后,俩人坐在沙发上,聊起16床,也聊起生前预嘱。
生前预嘱在美国早就合法化了,在这方面,顾翌安远比俞锐更有体会,甚至也在霍顿遇到过很多类似的病例。
人文关怀和医学伦理,时有矛盾,往往并不见得能两全,但所有医学界的人都在不懈努力,试图在两者之间求得一份平衡。
不过国内环境受限,情况也完全不同,俞锐做这样的事不仅耗费精力,很多时候还会面对家属和病人的不理解,和不信任。
顾翌安对着电脑一边处理电子邮件,一边听他讲了小半天。
听到最后,顾翌安目光依旧注视着电脑屏幕,接话问道:“怎么会突然想到要做这个?”
俞锐坐他旁边,手里翻着一本原文书。
夹上书签,俞锐把书放回茶几,往沙发上一横,头还枕在顾翌安腿上。
这么躺着很舒服,他抬手摸着顾翌安下巴,语速放得很慢:“我只是在想,如果有一天躺在病床上的人是我——”
打字声倏然停下。
眉头也瞬间皱起,顾翌安垂眸看着他,表情很不好,嗓音都沉下来:“好端端地,你在瞎说些什么?”
“别紧张啊翌哥,我只是打个比方。”俞锐嘴角扯出点笑,还摸了摸顾翌安的脸。
微微一顿,他又敛起笑意,跟顾翌安对视的眼神也变得认真严肃起来。
然后,他说:“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什么意识都没有了,不得不做最后的选择,那我一定不愿意让你去签那份放弃治疗同意书,只要想到这个,我就受不了...”
顾翌安眉头还是皱起来的,眼底闪过一丝异样的波动。
俞锐说的这句话,让他想起之前在霍顿的一个病人。
那是他刚到霍顿的时候,科里当时也是有一个脑胶质瘤的末期患者,八十多岁高龄,无儿无女,身边只有一个老伴儿。
住院没多久,病人自知时日无多,早早就找律师签署了生前预嘱。
但当病人陷入昏迷需要抢救的时候,接手的主治大夫突然拿不定主意,犹豫半天还是去找了病人家属,询问老太太究竟是选择放弃还是选择继续抢救。
就为这事,科里专门组织了一次开会,白发苍苍的老主任当时沉着脸足足半小时没说话,整个会议室的人一头雾水,只觉得气氛沉重,连大气都不敢喘。
最后,还是老主任开口打破沉默:“你们认为,生前预嘱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其他人窸窸窣窣讨论半天也没人敢说话。
老主任扫视一圈,面露遗憾,沉沉叹息一声,他说:“不仅仅是维护病人个人的尊严,它也是为了保护病人家属,保护我们挚爱的人。”
生前预嘱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份人文主义的尊重和关怀。
它的存在,还有另一份价值——目的就是减少家属在亲人临终时不得不作出抉择,尤其是签署放弃治疗同意书时,心底承受的那份剧烈的痛苦跟煎熬。
想到这里,顾翌安不无触动,心里霎时间软下一大片。
没有过多的言语,只刚刚假设性的一句话,顾翌安很快就懂了俞锐为什么会坚持推行生前预嘱。
但他垂眼看了俞锐半天,缓缓阖上电脑,掌心贴上俞锐的下巴,捏了两下,顾翌安还是叹口气:“就算是这样,以后这种话也别瞎说。”
“行,那我以后不瞎说。”俞锐顺势咬住顾翌安手指,还眨了下眼,嘴里含糊不清地应下。
安静又惬意的夜晚,徐徐一点凉风从露台吹进来,屋里光线也温柔,正事处理完,顾翌安背靠沙发,俞锐还是躺在他的腿上。
少年相识,俞锐的很多想法和理念,从学生时期就受顾翌安影响,俩人丝毫没有任何价值观上的分歧,甚至默契到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的想法。
关于生前预嘱的话题,从刚开始聊就没停下来。
从这些年彼此接手过的临床病例,以及中西方存在的制度差异,甚至聊到最后,话题扩散开来,俩人还探讨了许多或许可以落地执行的方案出来。
他个性务实且看重成效,生前预嘱的推行难度太大且收效甚微,远没有器官捐献那么迫在眉睫,所以他根本不会投入人力物力去做。
何况到目前为止,未做公证的生前预嘱并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顶多可以作为病人清醒时的想法,在必要时刻传达给需要做选择的家属。
这次16床的事正是如此。
早在16床查出脑瘤时,俞锐就跟对方科普过生前预嘱,对方签了,但也只是一纸文件,并不具备任何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梁主任找上俞锐的时候,从内心来讲,面对心外等待移植手术的病人,俞锐心里不是没有过犹豫。
可犹豫过后,他依旧认为,哪怕只剩最后一秒,生命本身也值得被尊重。
他没办法为了简单寻求所谓的最大利益,在情感和道德上施压,迫使本就在彷徨哀痛中的病人家属放弃自己的至亲至爱,还要去成全别人。
将心比心,他做不到。
他能做且也唯一想做的,就是在最后关头把那份生前预嘱交给家属,由家属们自己去做选择。
好在,挣扎过后,病人家属还是选择尊重患者本人的意愿,放弃全部创伤性抢救,捐献可用的身体器官。
顾翌安也听说了这件事。
晚饭过后,俩人坐在沙发上,聊起16床,也聊起生前预嘱。
生前预嘱在美国早就合法化了,在这方面,顾翌安远比俞锐更有体会,甚至也在霍顿遇到过很多类似的病例。
人文关怀和医学伦理,时有矛盾,往往并不见得能两全,但所有医学界的人都在不懈努力,试图在两者之间求得一份平衡。
不过国内环境受限,情况也完全不同,俞锐做这样的事不仅耗费精力,很多时候还会面对家属和病人的不理解,和不信任。
顾翌安对着电脑一边处理电子邮件,一边听他讲了小半天。
听到最后,顾翌安目光依旧注视着电脑屏幕,接话问道:“怎么会突然想到要做这个?”
俞锐坐他旁边,手里翻着一本原文书。
夹上书签,俞锐把书放回茶几,往沙发上一横,头还枕在顾翌安腿上。
这么躺着很舒服,他抬手摸着顾翌安下巴,语速放得很慢:“我只是在想,如果有一天躺在病床上的人是我——”
打字声倏然停下。
眉头也瞬间皱起,顾翌安垂眸看着他,表情很不好,嗓音都沉下来:“好端端地,你在瞎说些什么?”
“别紧张啊翌哥,我只是打个比方。”俞锐嘴角扯出点笑,还摸了摸顾翌安的脸。
微微一顿,他又敛起笑意,跟顾翌安对视的眼神也变得认真严肃起来。
然后,他说:“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什么意识都没有了,不得不做最后的选择,那我一定不愿意让你去签那份放弃治疗同意书,只要想到这个,我就受不了...”
顾翌安眉头还是皱起来的,眼底闪过一丝异样的波动。
俞锐说的这句话,让他想起之前在霍顿的一个病人。
那是他刚到霍顿的时候,科里当时也是有一个脑胶质瘤的末期患者,八十多岁高龄,无儿无女,身边只有一个老伴儿。
住院没多久,病人自知时日无多,早早就找律师签署了生前预嘱。
但当病人陷入昏迷需要抢救的时候,接手的主治大夫突然拿不定主意,犹豫半天还是去找了病人家属,询问老太太究竟是选择放弃还是选择继续抢救。
就为这事,科里专门组织了一次开会,白发苍苍的老主任当时沉着脸足足半小时没说话,整个会议室的人一头雾水,只觉得气氛沉重,连大气都不敢喘。
最后,还是老主任开口打破沉默:“你们认为,生前预嘱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其他人窸窸窣窣讨论半天也没人敢说话。
老主任扫视一圈,面露遗憾,沉沉叹息一声,他说:“不仅仅是维护病人个人的尊严,它也是为了保护病人家属,保护我们挚爱的人。”
生前预嘱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份人文主义的尊重和关怀。
它的存在,还有另一份价值——目的就是减少家属在亲人临终时不得不作出抉择,尤其是签署放弃治疗同意书时,心底承受的那份剧烈的痛苦跟煎熬。
想到这里,顾翌安不无触动,心里霎时间软下一大片。
没有过多的言语,只刚刚假设性的一句话,顾翌安很快就懂了俞锐为什么会坚持推行生前预嘱。
但他垂眼看了俞锐半天,缓缓阖上电脑,掌心贴上俞锐的下巴,捏了两下,顾翌安还是叹口气:“就算是这样,以后这种话也别瞎说。”
“行,那我以后不瞎说。”俞锐顺势咬住顾翌安手指,还眨了下眼,嘴里含糊不清地应下。
安静又惬意的夜晚,徐徐一点凉风从露台吹进来,屋里光线也温柔,正事处理完,顾翌安背靠沙发,俞锐还是躺在他的腿上。
少年相识,俞锐的很多想法和理念,从学生时期就受顾翌安影响,俩人丝毫没有任何价值观上的分歧,甚至默契到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的想法。
关于生前预嘱的话题,从刚开始聊就没停下来。
从这些年彼此接手过的临床病例,以及中西方存在的制度差异,甚至聊到最后,话题扩散开来,俩人还探讨了许多或许可以落地执行的方案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