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白天在学校忙一天,晚上是黎阳最喜欢的时间,从旧货市场买回来的各种小东西拿出来,学习和研究,这个时候他开始接触电子和计算机方面,买了一台二手的电脑,几个人每天轮流使用。
而且,晚上九点以后往国内打电话也便宜,同样花费四马克,白天只能打一分钟,而夜间却能通话四分钟,黎阳觉得这种时段差别设置的真是不错。
除此之外,黎阳还实践出了用电话卡省钱的各种前拨号,他们几个人甚至还破解了这种加了密的电话卡,可以实现短暂的时间内不用花钱就能打电话,但因为犯法,果断放弃了。
黎阳每周都跟黄立安联系,小家伙一直住在厂子的宿舍里面,虽然托付了同宿舍的孟继帮着照看,黎阳还是忍不住担心。
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黎阳往回打电话的时间是固定的,如果谭帅有时间,他会跟黄立安一起接电话,当然,他说些难为情的话时,都会用手捂住黄立安的耳朵,每当这时候,黎阳都心脏狂跳。
他不知道,自己听着都害臊的话,那人不知道是怎么说出口的。
等到挂了电话,回到住处,脸上的热度散去,黎阳抱着被子开始计算回国的时间……
几个人里面,孙浩的口语最好,是打工练出来的,他来一年多,已经往家里打了好几万块钱,自从身体不好,被劝说着,他打工的次数稍稍少了那么一些。
黎阳的口语是排第二的,虽然他在国内学的时间长,也不如在这里多呆几个月。
所有的老师中,卡尔教授最喜欢提问黎阳,同时他留的作业也是最难的,每次下课都能听到同学们的哀嚎声。
一同上了几个月课,黎阳无意中听其他同学说,这位教授来自东德,曾经在美国留学,但是他的德语和英语都不如俄语。
做为留学生,黎阳并不能理解那位同学说话时的微妙语气,让他惊奇的是这位教授还会说汉语,而且还带着浓重而有地道的北方口音。
那是黎阳向他请教辅助交流同步发电机的问题,卡尔教授就用卢甘斯克机车制造厂生产的一个型号做讲解,黎阳没听懂他说的俄语,结果对方用汉语做出了解答。
结束的时候,卡尔教授还说,曾经去过黎阳的母校,那是在三十年前。
卡尔教授声音很年轻,一脸浓密的大胡子,黎阳无法判断他的年纪,也不知道他三十年前是什么样的身份去的。
往海城大学打电话时,黎阳跟许琰老师随口提起了这个事情,电话那边正在核对实验数据,许琰嘴上说着这个名字好像听说过,但是直到挂了电话都没想起来。
在一起生活,黎阳才知道同事们工作和学习之外多才多艺,有能飞刀切面的,有能针灸拔罐的,还有能没钥匙也能开锁的……
单说做饭,只能黎阳和徐国华挑大梁。
当黎阳感觉才在这里稳住脚时,第一个学期已经结束了,几个月的时间,好像一眨眼就过去了。
刚安排好放假时间的事情,黎阳接到许琰老师的电话,母校的一位老师想要找黎阳,但是不知道怎么联系,只好将电话留了下来。
这位章老师是黎阳大三时候的任课老师,黎阳按照电话打过去,一问才知道,国内一家企业要来德国购买一批机械,这些机械是德国厂家即将要淘汰的,国内企业想要看完机械的性能后再购买,德国方面表示装卸的事情需要他们自己解决。
除了谈判的管理人员,原本企业想要带十几个技术人员一起来德国,但办理出国手续的时候遇到了麻烦,有好几个人来不了,怕耽误事情,想要找黎阳他们帮帮忙。
黎阳他们七个人都经历过实习和车间的锻炼,简单的机械装卸还是不难的,问过了他们到德国和停留的时间,又和其他人商量了一下,都没有问题,黎阳答应下来。
黎阳习惯刚一放假就把所有作业解决掉,除了查字典浪费了一些时间,剩下的十分顺利。
陈泽默最近则有些低落,因为找他写作业的那些数学系的学生都被他们老师给挂掉了成绩,没人再敢投机取巧,他以后没有免费的教材和作业做练习了,得自己花钱买书。
做完作业,黎阳去考了驾证,然后花二千二百马克买了辆二手车,买到车的当天就跑了一趟回收市场,买了一堆电子零件回来。
很快就到了约定的时间,因为这次章老师随同企业一同来德,黎阳特意去机场接人,等待的时候,他神情稍微有些恍惚,仿佛自己前不久才从这里出来,转眼就变成接人的那个了。
他们这一趟来了二十多个人,黎阳见到了头发花白的老师,几年没见,自是感慨不已,同行的人热情的跟黎阳一个劲的道谢。
来的这个企业黎阳还有点印象,不太大,是跟他母校有合作的,不过没有轮到他去做调查,名字还是有点熟悉的。
黎阳接上老师去往德国工厂,只等着签订合同之后再动手。
虽然是淘汰下来的机械,但是开出来的价格并不便宜,因为向他们表示感兴趣的企业和厂家不少,一天之前还有人给他们打电话询问。
不管咋样,企业还是咬着牙把签下了合同,黎阳和陈泽默等人加上企业自己带来的技术人员,开始有序的检查机械设备。
因为国内之前有不少买回去机器用不了的情况,有了教训,大家现在都很谨慎,企业的人要求自己操作机器,德方人员立刻去察看刚签订的合同,表示上面没有这一项,然后双方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德方工厂让步,但是购买机械设备的企业要负担实验机器时产生的各种费用。
而且,晚上九点以后往国内打电话也便宜,同样花费四马克,白天只能打一分钟,而夜间却能通话四分钟,黎阳觉得这种时段差别设置的真是不错。
除此之外,黎阳还实践出了用电话卡省钱的各种前拨号,他们几个人甚至还破解了这种加了密的电话卡,可以实现短暂的时间内不用花钱就能打电话,但因为犯法,果断放弃了。
黎阳每周都跟黄立安联系,小家伙一直住在厂子的宿舍里面,虽然托付了同宿舍的孟继帮着照看,黎阳还是忍不住担心。
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黎阳往回打电话的时间是固定的,如果谭帅有时间,他会跟黄立安一起接电话,当然,他说些难为情的话时,都会用手捂住黄立安的耳朵,每当这时候,黎阳都心脏狂跳。
他不知道,自己听着都害臊的话,那人不知道是怎么说出口的。
等到挂了电话,回到住处,脸上的热度散去,黎阳抱着被子开始计算回国的时间……
几个人里面,孙浩的口语最好,是打工练出来的,他来一年多,已经往家里打了好几万块钱,自从身体不好,被劝说着,他打工的次数稍稍少了那么一些。
黎阳的口语是排第二的,虽然他在国内学的时间长,也不如在这里多呆几个月。
所有的老师中,卡尔教授最喜欢提问黎阳,同时他留的作业也是最难的,每次下课都能听到同学们的哀嚎声。
一同上了几个月课,黎阳无意中听其他同学说,这位教授来自东德,曾经在美国留学,但是他的德语和英语都不如俄语。
做为留学生,黎阳并不能理解那位同学说话时的微妙语气,让他惊奇的是这位教授还会说汉语,而且还带着浓重而有地道的北方口音。
那是黎阳向他请教辅助交流同步发电机的问题,卡尔教授就用卢甘斯克机车制造厂生产的一个型号做讲解,黎阳没听懂他说的俄语,结果对方用汉语做出了解答。
结束的时候,卡尔教授还说,曾经去过黎阳的母校,那是在三十年前。
卡尔教授声音很年轻,一脸浓密的大胡子,黎阳无法判断他的年纪,也不知道他三十年前是什么样的身份去的。
往海城大学打电话时,黎阳跟许琰老师随口提起了这个事情,电话那边正在核对实验数据,许琰嘴上说着这个名字好像听说过,但是直到挂了电话都没想起来。
在一起生活,黎阳才知道同事们工作和学习之外多才多艺,有能飞刀切面的,有能针灸拔罐的,还有能没钥匙也能开锁的……
单说做饭,只能黎阳和徐国华挑大梁。
当黎阳感觉才在这里稳住脚时,第一个学期已经结束了,几个月的时间,好像一眨眼就过去了。
刚安排好放假时间的事情,黎阳接到许琰老师的电话,母校的一位老师想要找黎阳,但是不知道怎么联系,只好将电话留了下来。
这位章老师是黎阳大三时候的任课老师,黎阳按照电话打过去,一问才知道,国内一家企业要来德国购买一批机械,这些机械是德国厂家即将要淘汰的,国内企业想要看完机械的性能后再购买,德国方面表示装卸的事情需要他们自己解决。
除了谈判的管理人员,原本企业想要带十几个技术人员一起来德国,但办理出国手续的时候遇到了麻烦,有好几个人来不了,怕耽误事情,想要找黎阳他们帮帮忙。
黎阳他们七个人都经历过实习和车间的锻炼,简单的机械装卸还是不难的,问过了他们到德国和停留的时间,又和其他人商量了一下,都没有问题,黎阳答应下来。
黎阳习惯刚一放假就把所有作业解决掉,除了查字典浪费了一些时间,剩下的十分顺利。
陈泽默最近则有些低落,因为找他写作业的那些数学系的学生都被他们老师给挂掉了成绩,没人再敢投机取巧,他以后没有免费的教材和作业做练习了,得自己花钱买书。
做完作业,黎阳去考了驾证,然后花二千二百马克买了辆二手车,买到车的当天就跑了一趟回收市场,买了一堆电子零件回来。
很快就到了约定的时间,因为这次章老师随同企业一同来德,黎阳特意去机场接人,等待的时候,他神情稍微有些恍惚,仿佛自己前不久才从这里出来,转眼就变成接人的那个了。
他们这一趟来了二十多个人,黎阳见到了头发花白的老师,几年没见,自是感慨不已,同行的人热情的跟黎阳一个劲的道谢。
来的这个企业黎阳还有点印象,不太大,是跟他母校有合作的,不过没有轮到他去做调查,名字还是有点熟悉的。
黎阳接上老师去往德国工厂,只等着签订合同之后再动手。
虽然是淘汰下来的机械,但是开出来的价格并不便宜,因为向他们表示感兴趣的企业和厂家不少,一天之前还有人给他们打电话询问。
不管咋样,企业还是咬着牙把签下了合同,黎阳和陈泽默等人加上企业自己带来的技术人员,开始有序的检查机械设备。
因为国内之前有不少买回去机器用不了的情况,有了教训,大家现在都很谨慎,企业的人要求自己操作机器,德方人员立刻去察看刚签订的合同,表示上面没有这一项,然后双方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德方工厂让步,但是购买机械设备的企业要负担实验机器时产生的各种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