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谭帅同意黎阳寒假跟他一起跑车,黎阳高高兴兴的坐上了火车,离开了海城。
在B市和球队里的其他人汇合,黎阳踏上了继续北上的旅途。
列车越往北走,天气越冷,透过车窗看到外面的冰天雪地,大家伙都想着,下车的时候可要多穿几件,终点站的冬天和海城以及B市的完全不同。
到了火车站,一行人坐车直奔学校,别人从B市买了些纪念品,黎阳左右两只手拎着两捆子报纸,即便不在海城,他也想通过这种方式了解那里的变化。
到了学校,还没进宿舍,黎阳先在电话亭往海城打电话,把自己平安到达的消息传达过去。
离开了一段时间,黎阳发现自己的床已经被涂林霸占了,进屋的时候,他正顶着一个鸡窝头在戳电脑,那样子比考试还认真。
黎阳这次回来,宿舍人在屋子给他煮了一锅挂面接风洗尘,因为学校食堂还没有卖饭,他已经饿的忍受不了了。
重新回到了学校,黎阳又恢复了从前的吃饭、睡觉、学习的状态,不久后,他们收到了两个消息。
一个是苏联著名机械研究实验室来到本市和本校来交流,另外就是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学校决定将期末考试提前,让学生们能够早点放寒假。
前者让机械系的学生们振奋,后者牵动着全校所有师生的心,熬夜看书复习的人更多了,谁也不想考试不及格,都想早点回家。
黎阳的学业并不紧张,他从杨帆老师那里打听到了苏联交流人员的行程,一直跟着他们跑着听演讲。
这次来交流的有八十人之多,其中包括两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是苏联运输机械、传统动力学科的创始人,学术著作都是全世界机械人学习研究的,能听到他们演讲,机会十分的宝贵。
这个消息早就刊登在报纸上,其他省市的学生和老师也冒着风雪北上,黎阳算是占了个地利的便宜。
徐国华也来了,他学的自动化也是这个实验室主要研究的,他是请假过来的,只有站票,到了地方,累的整个人看着都变形了。
跟他一起来的是他们学校机器人专业的学生,这块国内的储备比较薄弱,有机会能学到更多,他们整个专业连老师都来了。
徐国华住进了黎阳的宿舍,跟他睡一个被窝,其他人就得挤招待所。
徐国华跟着黎阳吃食堂,为了省钱,他的其他同学就在招待所自己煮饭,书包里都带着咸菜,煮挂面加一个鸡蛋营养差不多就够了。
黎阳知道附近的菜市场,听完讲会去买白菜给他们,适当的补充维生素。
交流团走到哪里,都有大批的学生跟着听讲,屋子里面容不下,很多人就在门口听,所有人都珍惜来之不惜的机会。
为了照顾这么多学生,演讲的门都是敞开的,热气拢不住,屋子里和外面温度几乎一样,无论是演讲的人还是学生,都丝毫没有怨言。
黎阳做为大二的学生,半条腿算是跨进了机械这个大门,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们现在所学的,和人家研究的,差的太多了,这种差距令人沮丧,但是同时也催促着所有人继续努力学习。
交流团里不单有学者,还有很多工程师,重工业工厂的厂长或者技术人员,他们被学生们的热情感染,也临时加开了演讲,虽然讲话不专业,但是内容都是贴近实际生产的。
这个时候,教室里面就得先给本市工厂和企业前来听讲的人让地方,毕竟很多学生离实践还差的有点远。
黎阳连追着一个拖拉机厂的工程师许多天,他都认得了黎阳的脸,还找黎阳提问过问题,俩人用蹩脚的英语交流,旁边的翻译是个很可爱的小姑娘,笑的十分矜持。
大着胆子,黎阳向这位工程师要了联系的方式,他大三以后就有时间实习了,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能去这个工程师所在的工厂去学习。
黎阳学校所在的城市也有好几个拖拉机厂,但是那里的生产线不少都很老旧的,和外面的已经有了明显的代差,他想尽可能的学习更先进的。
这位工程师非常友善,同意了黎阳的请求,黎阳拿着一张纸条,上面是他看不懂文字,高兴万分,回去之后,让涂林给他翻译成了中文。
当天,如愿的黎阳就给海城打电话,给谭帅留言,他要看看苏联的拖拉机和谭帅当年见到的,有什么不同。
当然,他也想看看其他的,通过翻译的介绍,黎阳知道那边的工厂也是成片建造,如果能去更多的地方参观学习,那也是一件幸事。
工厂、学校、企业热情邀请交流团,交流团的演讲场次远远超过了刚开始订制的计划数量,所有人的热情都很高涨。
这天,演讲的地点在本市的礼堂,因为是关于“汽车与拖拉机工程”项目,里面坐着的人是本市第一大汽车企业的人员以及各个学校汽车专业的老师和优秀学生。
声音经过扩音器传出来,黎阳和宿舍几个人缩在棉衣里面正听着,突然感觉后面好像有了骚动。
黎阳回头,先看到是杨帆老师,立刻靠到了一边,想要把位置让出来。
杨帆老师却摆了摆手手,没有往前走,示意周围的同学们继续听,他转头跟旁边的人说了一句话。
他身边的人个子不高但也不矮,看上去三四十岁的样子,头发翘起一撮,眼睛周围有明显的长期熬夜留下的痕迹,相貌不是那种特别好看的,但是看着特别的舒服。
在B市和球队里的其他人汇合,黎阳踏上了继续北上的旅途。
列车越往北走,天气越冷,透过车窗看到外面的冰天雪地,大家伙都想着,下车的时候可要多穿几件,终点站的冬天和海城以及B市的完全不同。
到了火车站,一行人坐车直奔学校,别人从B市买了些纪念品,黎阳左右两只手拎着两捆子报纸,即便不在海城,他也想通过这种方式了解那里的变化。
到了学校,还没进宿舍,黎阳先在电话亭往海城打电话,把自己平安到达的消息传达过去。
离开了一段时间,黎阳发现自己的床已经被涂林霸占了,进屋的时候,他正顶着一个鸡窝头在戳电脑,那样子比考试还认真。
黎阳这次回来,宿舍人在屋子给他煮了一锅挂面接风洗尘,因为学校食堂还没有卖饭,他已经饿的忍受不了了。
重新回到了学校,黎阳又恢复了从前的吃饭、睡觉、学习的状态,不久后,他们收到了两个消息。
一个是苏联著名机械研究实验室来到本市和本校来交流,另外就是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学校决定将期末考试提前,让学生们能够早点放寒假。
前者让机械系的学生们振奋,后者牵动着全校所有师生的心,熬夜看书复习的人更多了,谁也不想考试不及格,都想早点回家。
黎阳的学业并不紧张,他从杨帆老师那里打听到了苏联交流人员的行程,一直跟着他们跑着听演讲。
这次来交流的有八十人之多,其中包括两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是苏联运输机械、传统动力学科的创始人,学术著作都是全世界机械人学习研究的,能听到他们演讲,机会十分的宝贵。
这个消息早就刊登在报纸上,其他省市的学生和老师也冒着风雪北上,黎阳算是占了个地利的便宜。
徐国华也来了,他学的自动化也是这个实验室主要研究的,他是请假过来的,只有站票,到了地方,累的整个人看着都变形了。
跟他一起来的是他们学校机器人专业的学生,这块国内的储备比较薄弱,有机会能学到更多,他们整个专业连老师都来了。
徐国华住进了黎阳的宿舍,跟他睡一个被窝,其他人就得挤招待所。
徐国华跟着黎阳吃食堂,为了省钱,他的其他同学就在招待所自己煮饭,书包里都带着咸菜,煮挂面加一个鸡蛋营养差不多就够了。
黎阳知道附近的菜市场,听完讲会去买白菜给他们,适当的补充维生素。
交流团走到哪里,都有大批的学生跟着听讲,屋子里面容不下,很多人就在门口听,所有人都珍惜来之不惜的机会。
为了照顾这么多学生,演讲的门都是敞开的,热气拢不住,屋子里和外面温度几乎一样,无论是演讲的人还是学生,都丝毫没有怨言。
黎阳做为大二的学生,半条腿算是跨进了机械这个大门,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们现在所学的,和人家研究的,差的太多了,这种差距令人沮丧,但是同时也催促着所有人继续努力学习。
交流团里不单有学者,还有很多工程师,重工业工厂的厂长或者技术人员,他们被学生们的热情感染,也临时加开了演讲,虽然讲话不专业,但是内容都是贴近实际生产的。
这个时候,教室里面就得先给本市工厂和企业前来听讲的人让地方,毕竟很多学生离实践还差的有点远。
黎阳连追着一个拖拉机厂的工程师许多天,他都认得了黎阳的脸,还找黎阳提问过问题,俩人用蹩脚的英语交流,旁边的翻译是个很可爱的小姑娘,笑的十分矜持。
大着胆子,黎阳向这位工程师要了联系的方式,他大三以后就有时间实习了,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能去这个工程师所在的工厂去学习。
黎阳学校所在的城市也有好几个拖拉机厂,但是那里的生产线不少都很老旧的,和外面的已经有了明显的代差,他想尽可能的学习更先进的。
这位工程师非常友善,同意了黎阳的请求,黎阳拿着一张纸条,上面是他看不懂文字,高兴万分,回去之后,让涂林给他翻译成了中文。
当天,如愿的黎阳就给海城打电话,给谭帅留言,他要看看苏联的拖拉机和谭帅当年见到的,有什么不同。
当然,他也想看看其他的,通过翻译的介绍,黎阳知道那边的工厂也是成片建造,如果能去更多的地方参观学习,那也是一件幸事。
工厂、学校、企业热情邀请交流团,交流团的演讲场次远远超过了刚开始订制的计划数量,所有人的热情都很高涨。
这天,演讲的地点在本市的礼堂,因为是关于“汽车与拖拉机工程”项目,里面坐着的人是本市第一大汽车企业的人员以及各个学校汽车专业的老师和优秀学生。
声音经过扩音器传出来,黎阳和宿舍几个人缩在棉衣里面正听着,突然感觉后面好像有了骚动。
黎阳回头,先看到是杨帆老师,立刻靠到了一边,想要把位置让出来。
杨帆老师却摆了摆手手,没有往前走,示意周围的同学们继续听,他转头跟旁边的人说了一句话。
他身边的人个子不高但也不矮,看上去三四十岁的样子,头发翘起一撮,眼睛周围有明显的长期熬夜留下的痕迹,相貌不是那种特别好看的,但是看着特别的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