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1章
“早就该封了,小的也有十七八,大的都二十出头了,一味留在京师自然容易出事。早在先头仁庙在的时候,就已经定了封地,这都拖了四年了。”
“不过,想想这些封地当中,几乎都是极远的,怪不得皇上从前下不了决心。郑王是凤翔,越王是衢州,襄王是长沙,荆王是建昌,淮王是韶州,梁王是安陆,卫王是怀庆,已故滕王甚至封的还是云南。这一去之后,天知道人什么时候才会奉诏回来。”
“我倒是还听说,这回不是所有藩王都就藩……哎,噤声噤声,张侍郎来了。”
看到那几个窃窃私语的司官瞧见自己就立时避了开来,回司房的回司房,办事的办事,张越也就没作理会。如今兵部没有尚书,但凡议事他都得去,别人猜测的事情,他自然是心里有数。此次就藩的诸王之中,多病的卫王自然不在其中,只是越王竟然也被留下却是难以想到的。想到此前已经直扑太原的京营从那儿抄检出来的违禁衣物摆设等诸多东西,再加上晋藩违例招募的护卫亲勇,还有半死不活的前任晋王世子美圭等人,部阁重臣对晋藩的态度自然都是倾向于严惩。只是,这严惩的幅度如何,眼下却尚未决定。
只不过,最要紧的却是三天后的弘文阁经筵。今日朝会上,英国公张辅已经受命知经筵,而之后的便殿议事上,朱瞻基提出了在经筵讲学外再加上议国事,却是引起了哗然巨波,究竟结果如何就得看三天后了。
第八百九十章 弘文阁
设在思善门的弘文阁是仁宗朝所立,之后虽说在宣德初便罢了弘文阁,但地方终究仍然在。由于昔日的首要目的不仅仅是助益学问,还有广知民事的作用,所以那些一度被选入这里的翰林五经学士,如今都各有各的用场,有的在翰林院,有的在太常寺,甚至还有的在都察院巡查学政,总而言之,弘文阁虽已经不在了,那些曾经在其中呆了几个月的人们,却很喜欢在见人的时候自陈出身。
“想当年,我可是弘文阁的!”
这句豪言壮语原本只有十几二十个人敢说,但如今皇帝将在弘文阁开经筵,并将单纯的讲学变成讨论国事,这个消息一出,首先炸开的就是今科进士,然后是翰林院,最后才轮到都察院六部。那些曾经以为要在翰林院苦熬岁月的新科进士们,那些还在苦苦研读学问的庶吉士们,如今突然有了这么一个舞台,哪怕是旁观的舞台,自然是喜不自胜。然而,朝廷毕竟有律例制度,从前文华殿的经筵尚且要筛了再筛人,更何况如今更小一圈的弘文阁?
于是,当消息传出,说是阁臣和部堂重臣各行荐举的时候,那些往日就门庭若市的地方差点就没被人挤破头,甚至冷冷清清的杜学士胡同亦是如此。张越虽还不是尚书,可他毕竟正管着兵部,虽不至于如会试殿试前满满当当的墨卷,可上门拜访的同乡同年仍是不少,就连兵部的陈镛史安等等亦是领会到了一把狐假虎威的意味。
杨士奇等人都是极其注意人才的人,第二天就把荐举的名单交了上去;张越亦是和其余部堂一样交了自己的——除此之外,他早在几天前就通过王瑾另外递进去了一份,这上头的名字皇帝必定会通过东厂反复审核,这便是所谓的御准。上上下下加在一块,除却部阁重臣之外,此次经筵的讲学官加上特召官,竟是不下于六七十人。
所幸当初弘文阁虽开了没多久,里头的地方比文华殿小,但好在还能容得下这么多人。这天早朝之后,奉诏的官员就都赶到了这里,这时候也没人在乎时辰是不是到了。而由于皇帝又说在京官员皆可旁观,因而哪怕是不少没资格的人,也都撂下事情赶来了。
更诡异的是,往常虽有勋贵知经筵,可这只是一个名头,除却那个不得不来听文官讲学的倒霉蛋之外,别人都不会来,可这一回,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就连定国公徐景昌也过来凑热闹了。而鲁王世子朱泰堪以及祥符王朱有爝的到来,则是让议论纷纷的人们稍稍安静了一会,但也只不过是让那些商量声变成了窃窃私语。
原因很简单,今次的议题除了藩王,还有厘定天下田亩和武举法,宗室文武都涉及到了,谁敢不来看看究竟会有人提出什么样的建议,毕竟,谁也不知道天子会听谁的。
巳时二刻,张越和刚刚接任吏部尚书的郭琎一块进了思善门。两人资历年龄相差甚多,但圣眷上也是相差甚多,郭琎这尚书之位才坐上没多久,就在选官上吃了当头一棒——原先他在署理吏部事务时曾经亲手放掉了三品以上的选官权,如今坐稳了位子,这权力仍是要不回来。他自己倒也罢了,可吏部之内的其他官员却是抱怨连连,所以他刚刚和张越这一路走来,忍不住边走边叹气,又是大倒苦水。
别人乐意找自己诉苦,张越这个听众也颇为称职,嗯嗯啊啊附和一阵,时不时还劝解两句。想想郭琎也是可怜,分明已经熬够了资历年限,可人望两个字偏偏是卡了他多年,如今成了尚书还是战战兢兢。更何况,兵部右侍郎之职无疑是如今吏部最头疼的,郭琎虽不得做主,部阁大佬们也已经各自推选了人,奈何这些人竟是没一个能在皇帝那儿过关的。而且极其古怪的是,往日一个侍郎出缺,人们甚至会明争暗斗打破头,这次候选人自个也热情不高。
“元节,说实话,上头杨阁老他们还以为是我在使绊子,天知道我夹袋里头也多半是些四五品的低品官,你要是自己有人不如知会一声,免得我难做。”
“不过,想想这些封地当中,几乎都是极远的,怪不得皇上从前下不了决心。郑王是凤翔,越王是衢州,襄王是长沙,荆王是建昌,淮王是韶州,梁王是安陆,卫王是怀庆,已故滕王甚至封的还是云南。这一去之后,天知道人什么时候才会奉诏回来。”
“我倒是还听说,这回不是所有藩王都就藩……哎,噤声噤声,张侍郎来了。”
看到那几个窃窃私语的司官瞧见自己就立时避了开来,回司房的回司房,办事的办事,张越也就没作理会。如今兵部没有尚书,但凡议事他都得去,别人猜测的事情,他自然是心里有数。此次就藩的诸王之中,多病的卫王自然不在其中,只是越王竟然也被留下却是难以想到的。想到此前已经直扑太原的京营从那儿抄检出来的违禁衣物摆设等诸多东西,再加上晋藩违例招募的护卫亲勇,还有半死不活的前任晋王世子美圭等人,部阁重臣对晋藩的态度自然都是倾向于严惩。只是,这严惩的幅度如何,眼下却尚未决定。
只不过,最要紧的却是三天后的弘文阁经筵。今日朝会上,英国公张辅已经受命知经筵,而之后的便殿议事上,朱瞻基提出了在经筵讲学外再加上议国事,却是引起了哗然巨波,究竟结果如何就得看三天后了。
第八百九十章 弘文阁
设在思善门的弘文阁是仁宗朝所立,之后虽说在宣德初便罢了弘文阁,但地方终究仍然在。由于昔日的首要目的不仅仅是助益学问,还有广知民事的作用,所以那些一度被选入这里的翰林五经学士,如今都各有各的用场,有的在翰林院,有的在太常寺,甚至还有的在都察院巡查学政,总而言之,弘文阁虽已经不在了,那些曾经在其中呆了几个月的人们,却很喜欢在见人的时候自陈出身。
“想当年,我可是弘文阁的!”
这句豪言壮语原本只有十几二十个人敢说,但如今皇帝将在弘文阁开经筵,并将单纯的讲学变成讨论国事,这个消息一出,首先炸开的就是今科进士,然后是翰林院,最后才轮到都察院六部。那些曾经以为要在翰林院苦熬岁月的新科进士们,那些还在苦苦研读学问的庶吉士们,如今突然有了这么一个舞台,哪怕是旁观的舞台,自然是喜不自胜。然而,朝廷毕竟有律例制度,从前文华殿的经筵尚且要筛了再筛人,更何况如今更小一圈的弘文阁?
于是,当消息传出,说是阁臣和部堂重臣各行荐举的时候,那些往日就门庭若市的地方差点就没被人挤破头,甚至冷冷清清的杜学士胡同亦是如此。张越虽还不是尚书,可他毕竟正管着兵部,虽不至于如会试殿试前满满当当的墨卷,可上门拜访的同乡同年仍是不少,就连兵部的陈镛史安等等亦是领会到了一把狐假虎威的意味。
杨士奇等人都是极其注意人才的人,第二天就把荐举的名单交了上去;张越亦是和其余部堂一样交了自己的——除此之外,他早在几天前就通过王瑾另外递进去了一份,这上头的名字皇帝必定会通过东厂反复审核,这便是所谓的御准。上上下下加在一块,除却部阁重臣之外,此次经筵的讲学官加上特召官,竟是不下于六七十人。
所幸当初弘文阁虽开了没多久,里头的地方比文华殿小,但好在还能容得下这么多人。这天早朝之后,奉诏的官员就都赶到了这里,这时候也没人在乎时辰是不是到了。而由于皇帝又说在京官员皆可旁观,因而哪怕是不少没资格的人,也都撂下事情赶来了。
更诡异的是,往常虽有勋贵知经筵,可这只是一个名头,除却那个不得不来听文官讲学的倒霉蛋之外,别人都不会来,可这一回,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就连定国公徐景昌也过来凑热闹了。而鲁王世子朱泰堪以及祥符王朱有爝的到来,则是让议论纷纷的人们稍稍安静了一会,但也只不过是让那些商量声变成了窃窃私语。
原因很简单,今次的议题除了藩王,还有厘定天下田亩和武举法,宗室文武都涉及到了,谁敢不来看看究竟会有人提出什么样的建议,毕竟,谁也不知道天子会听谁的。
巳时二刻,张越和刚刚接任吏部尚书的郭琎一块进了思善门。两人资历年龄相差甚多,但圣眷上也是相差甚多,郭琎这尚书之位才坐上没多久,就在选官上吃了当头一棒——原先他在署理吏部事务时曾经亲手放掉了三品以上的选官权,如今坐稳了位子,这权力仍是要不回来。他自己倒也罢了,可吏部之内的其他官员却是抱怨连连,所以他刚刚和张越这一路走来,忍不住边走边叹气,又是大倒苦水。
别人乐意找自己诉苦,张越这个听众也颇为称职,嗯嗯啊啊附和一阵,时不时还劝解两句。想想郭琎也是可怜,分明已经熬够了资历年限,可人望两个字偏偏是卡了他多年,如今成了尚书还是战战兢兢。更何况,兵部右侍郎之职无疑是如今吏部最头疼的,郭琎虽不得做主,部阁大佬们也已经各自推选了人,奈何这些人竟是没一个能在皇帝那儿过关的。而且极其古怪的是,往日一个侍郎出缺,人们甚至会明争暗斗打破头,这次候选人自个也热情不高。
“元节,说实话,上头杨阁老他们还以为是我在使绊子,天知道我夹袋里头也多半是些四五品的低品官,你要是自己有人不如知会一声,免得我难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