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裁判大概每隔十秒会放一个人下去,松软的雪地上留下一道道滑痕,杭峰站在上面看着大自然的美景被破坏,一边觉得有些遗憾,一边又觉得人类果然是最强悍的生物,如此强悍又前仆后继地征服着大自然。
接着,几名外国选手像是抱团一样,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滑道上,杭峰一眼就看出了那三名邀请来的四星选手,确实很不一样。
技巧娴熟,身体放松,而且就像唐隽说的,在其他人都选择绕开障碍物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冲上雪包进行一段飞跃,尽量以直线前行。
杭峰就这样看着,一直看到最后一个的身影都看不见,终于收回目光。
轮到他了。
“可以了。”裁判将放下的手抬起来,杭峰双脚踩着单板,板头往下一压,从旗门滑了出去。
脚感相当陌生。
杭峰不是没有滑过浮雪,但这种为了营造野雪脚感,而特意没有处理过的雪面,确实很不一样。
阻力很大,刚刚站上去他差点儿不会滑雪了,就连转弯都踉跄了一下,也不知道身后的人是个什么表情。
好在适应起来也不算难,在滑出大概五六米远后,杭峰找到了技巧,该用多少力,该怎么用刃,以及回转时候身体的姿势。
作为一名职业,甚至水平极高的非国家队员,他也必须具备职业选手的能力。
等滑出20来米,远离出发点后,他就能够很好地控制方向,绕过前方的障碍物。
同时,在处理脚下和绕开障碍的同时,他脑海里的“地图”也在进行更新和记忆,数据在不断地调整又调整,有时候脑子不够用了,就用身体去记忆。
紧接着,前方出现一处较大的雪包,可以看见有一小节峥嵘的山石裸露在外。
按理来说,这里应该绕过去,但杭峰想到荒冶诚等人滑野雪的处理方法,牙根一咬,硬着头皮就笔直冲了过去。
感觉太奇怪了,还有点心疼。
板底与山石摩擦,发出被剐蹭后的声音,让习惯了爱护装备的杭峰而言,不亚于在自己身上刮了一道口子。
舍不得,却必须忍受。
野雪不一样,对雪板的磕磕碰碰更是正常,不同的运动他必须调整不同的心态。
飞跃的部分倒是很简单,他本身就是一名技巧性的运动员,对飞跃一点都不陌生,平平稳稳地落在地上。
呃!
好像自己突然变重了,陷下去般的感觉。
雪板落在松软的几乎没有被更多人接触过的雪面上,瞬间被压的平实,身体会有一种陌生的反弹感。
滑惯了道内雪的杭峰,这瞬间后背甚至起了一层毛毛汗。
之前还是想的太简单了一点,野雪和道内犁过的雪差距太大了。
重新找回平衡和速度,杭峰并没有回避自己的问题,反而迎难而上,可以飞就绝不绕,哪怕因为有点混乱导致记错地图,飞下去就被前面的树木挡住,但这个过程也依旧珍贵。
只有去经历更多,克服所有,才不会在赛场上出现失误。
障碍的部分大概持续了三分之一的地图,等来到游客能够到达的极限,也就是高山滑雪区的起点后,赛道便也和高山滑雪合并在了一起。
是熟悉的脚感,杭峰的速度很快就提了起来,按照蓝旗的指示,进行各种大回转,以及雪包、波浪段的技巧控制,一直滑到山脚。
3.1公里的赛道,杭峰足足滑了快10分钟。
在滑板速降运动里,杭峰3.8公里的速降最快时间是4分38秒,平均速度达到了90迈。这般对比下来,杭峰的均速不过50迈,那么赛道前三分之一的部分,他的时速可能连30迈都没有。
唐隽让他达到60迈,才能飞跃那处树桩。
就,呵呵。
杭峰挠头,也不气馁,第一次而已,他会更好的。
从山下再坐缆车上山,抵达大厅签录,比赛就算开始了。
野雪挑战只有一次适应的机会。
杭峰没有找到唐隽和郑晔瑜的身影,他们应该是在二楼的观众席看比赛。
这次的比赛明显比滑板速降要气派,超过十架无人机在头顶上飞来飞去,还有一些关键的精彩赛道也架设了摄像机。
坐在观众席里,是可以通过镜头看见选手的表现。
希望自己试滑的表现,没有让他们失望。
杭峰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再多滑几次。
他很相信自己的运动神经,只需要最多三次,就可以掌握这条赛道。
三次的话……
也就是说,从资格赛开始,1/8、1/4赛场,他都必须在一种不熟悉赛道的情况下进行比赛,并且更进一步。
更甚至,半决赛可能也是在适应赛道的过程。
想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却又让人跃跃欲试,极限运动就是挑战极限。
他一定可以做到!
所以在签录后,几乎大部分选手都开始陷入比赛的焦虑,迫切的与同伴交谈分神,甚至吐槽赛道的困难后,杭峰却抱着他的雪板,在角落里进行复盘。
在没有办法更多实地练习的情况下,他只能用这个办法。
而这恰恰也是他擅长的。
喧嚣的大厅与独自坐在角落里的身影有着鲜明的对比,动与静之间碰撞出犹如电影版的张力,像是在无声的描述着一种寂寞。
接着,几名外国选手像是抱团一样,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滑道上,杭峰一眼就看出了那三名邀请来的四星选手,确实很不一样。
技巧娴熟,身体放松,而且就像唐隽说的,在其他人都选择绕开障碍物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冲上雪包进行一段飞跃,尽量以直线前行。
杭峰就这样看着,一直看到最后一个的身影都看不见,终于收回目光。
轮到他了。
“可以了。”裁判将放下的手抬起来,杭峰双脚踩着单板,板头往下一压,从旗门滑了出去。
脚感相当陌生。
杭峰不是没有滑过浮雪,但这种为了营造野雪脚感,而特意没有处理过的雪面,确实很不一样。
阻力很大,刚刚站上去他差点儿不会滑雪了,就连转弯都踉跄了一下,也不知道身后的人是个什么表情。
好在适应起来也不算难,在滑出大概五六米远后,杭峰找到了技巧,该用多少力,该怎么用刃,以及回转时候身体的姿势。
作为一名职业,甚至水平极高的非国家队员,他也必须具备职业选手的能力。
等滑出20来米,远离出发点后,他就能够很好地控制方向,绕过前方的障碍物。
同时,在处理脚下和绕开障碍的同时,他脑海里的“地图”也在进行更新和记忆,数据在不断地调整又调整,有时候脑子不够用了,就用身体去记忆。
紧接着,前方出现一处较大的雪包,可以看见有一小节峥嵘的山石裸露在外。
按理来说,这里应该绕过去,但杭峰想到荒冶诚等人滑野雪的处理方法,牙根一咬,硬着头皮就笔直冲了过去。
感觉太奇怪了,还有点心疼。
板底与山石摩擦,发出被剐蹭后的声音,让习惯了爱护装备的杭峰而言,不亚于在自己身上刮了一道口子。
舍不得,却必须忍受。
野雪不一样,对雪板的磕磕碰碰更是正常,不同的运动他必须调整不同的心态。
飞跃的部分倒是很简单,他本身就是一名技巧性的运动员,对飞跃一点都不陌生,平平稳稳地落在地上。
呃!
好像自己突然变重了,陷下去般的感觉。
雪板落在松软的几乎没有被更多人接触过的雪面上,瞬间被压的平实,身体会有一种陌生的反弹感。
滑惯了道内雪的杭峰,这瞬间后背甚至起了一层毛毛汗。
之前还是想的太简单了一点,野雪和道内犁过的雪差距太大了。
重新找回平衡和速度,杭峰并没有回避自己的问题,反而迎难而上,可以飞就绝不绕,哪怕因为有点混乱导致记错地图,飞下去就被前面的树木挡住,但这个过程也依旧珍贵。
只有去经历更多,克服所有,才不会在赛场上出现失误。
障碍的部分大概持续了三分之一的地图,等来到游客能够到达的极限,也就是高山滑雪区的起点后,赛道便也和高山滑雪合并在了一起。
是熟悉的脚感,杭峰的速度很快就提了起来,按照蓝旗的指示,进行各种大回转,以及雪包、波浪段的技巧控制,一直滑到山脚。
3.1公里的赛道,杭峰足足滑了快10分钟。
在滑板速降运动里,杭峰3.8公里的速降最快时间是4分38秒,平均速度达到了90迈。这般对比下来,杭峰的均速不过50迈,那么赛道前三分之一的部分,他的时速可能连30迈都没有。
唐隽让他达到60迈,才能飞跃那处树桩。
就,呵呵。
杭峰挠头,也不气馁,第一次而已,他会更好的。
从山下再坐缆车上山,抵达大厅签录,比赛就算开始了。
野雪挑战只有一次适应的机会。
杭峰没有找到唐隽和郑晔瑜的身影,他们应该是在二楼的观众席看比赛。
这次的比赛明显比滑板速降要气派,超过十架无人机在头顶上飞来飞去,还有一些关键的精彩赛道也架设了摄像机。
坐在观众席里,是可以通过镜头看见选手的表现。
希望自己试滑的表现,没有让他们失望。
杭峰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再多滑几次。
他很相信自己的运动神经,只需要最多三次,就可以掌握这条赛道。
三次的话……
也就是说,从资格赛开始,1/8、1/4赛场,他都必须在一种不熟悉赛道的情况下进行比赛,并且更进一步。
更甚至,半决赛可能也是在适应赛道的过程。
想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却又让人跃跃欲试,极限运动就是挑战极限。
他一定可以做到!
所以在签录后,几乎大部分选手都开始陷入比赛的焦虑,迫切的与同伴交谈分神,甚至吐槽赛道的困难后,杭峰却抱着他的雪板,在角落里进行复盘。
在没有办法更多实地练习的情况下,他只能用这个办法。
而这恰恰也是他擅长的。
喧嚣的大厅与独自坐在角落里的身影有着鲜明的对比,动与静之间碰撞出犹如电影版的张力,像是在无声的描述着一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