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孙老也是连连点头:“这启修公是你李家哪位长辈啊?不光热心公益,而且虑事周祥,害怕自己修的慈善路被后人拿来渔利,还特地立块碑在这里,后人有敢这么做的,那就要被戳脊梁骨。”
李君阁鼓掌大笑:“没毛病,我知道我这一步三看的根子是从哪里传下来的了。这位老祖宗在族谱里真的名声不显,现在看来,也是高人啊。”
阿音也高兴:“要是这水泥路下都是完好的青石板路,我们将老路翻上来盖在新路上,是不是要节约很多成本啊?”
孙老笑道:“小阿音啊,成本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这条路可就真正的有名有实了!明代留存下来的甘棠故径,配上盘鳌乡周边古建和李家沟祠堂,依托这些,那就真的可以恢复出一个宋元到明清的古代村落体系出来,这文化价值,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就远不是一条仿古路能企及的了。”
第353章 古代工科狗的悲哀
李君阁叫梁慧丽取来笔墨,准备将甘棠道碑拓下来给四爷爷研究。
一边拓字,一边还奇怪:“这字好熟悉,总觉得在哪里见过呢?”
一说起这个,梁慧丽,阿音,大师兄和孙老都觉得在哪里见过,一时却又都想不起来。
这时许思和李涵秋也闻讯赶到了,许思一见这字就说道:“咦,这个井字,还有这个三字,跟小广场上那口井两边的字迹差不多呢!”
李君阁他们这才恍然,那口井,看来就是碑中所说的义井了,井边“文章美酒三日醉,心田古井一般清”的对联,估摸着就是这位林举人的手笔!
想到长期搁置在井边的水瓢和粗瓷大碗,李君阁才是既感且佩,虽然当年的人物和典故已经掩埋于悠长的岁月之中,可义井的传统却被乡亲们继承了下来,千年以降,从未改变和忘却!
……
当天晚上,李君阁将拓片带到祠堂,跟四爷爷一起翻阅和李家沟相关的古籍。
启修公的身份已经确定了,正字辈往上,那一代的族长是李方亭公,名声不显,一生都在盘鳌乡李家沟两处打转。
想想也是,光修这条路就花了二十年,古代的人生有几个二十年?
确定了启修公的身份,两人还想把甘棠故径堙没的原因找出来。
四爷爷戴着老花眼镜翻着一本资料说道:“皮娃,你来看这个,原因应该就在这里了。‘永乐壬子年秋,地动,五溪齐涨,漂没屋宇,水去,平淤五尺有奇。’,看来是一场大地震引发了山洪,带来的泥土把甘棠故径埋掉了。”
李君阁想到去安放红外摄像机的时候,捡到山驴子那地方,那是一片垮塌的大山岩。还有寻找羚牛的时候,见到的那道撕裂的山谷和里面的盐碱地。若有所思地点头,看来地震确有其事。
四爷爷继续往下读:“再看啊,‘李氏子清源素惫顽,好大言,不务稼穑,乡人多耻之。’哟,这小子跟你脾性很像啊……”
没有理会李君阁的白眼,四爷爷哈哈大笑,继续往下读:“是时道路淤绝,乡人苦甚。清源请其父曰:‘吾能为之,两百金可立就。’,姑试之,则烧石以为灰,投之淤潦,泥腾如沸,三日可过牛马,期月功成。乡人大奇,歌以诵之,曰‘惫赖子,何成耻,信手为,惠乡梓。’是也。惜其方今已不具。”
李君阁手扶脑门:“这就是古代工科狗的悲哀啊,这明明是一玩混凝土的大拿,结果一句烧石为灰,一句其方不具,当龙门阵摆过就算完事,耽误了多少好东西啊!”
四爷爷摆着手道:“都过去多少年了,你现在在这里纠结有啥用!不过事情算是搞明白了,甘棠故径的埋没是山洪造成的,然后有个本家祖宗叫李清源的,为了速成,在泥地上搞了一把混凝土,直接将故径埋下边了。”
李君阁又摇了摇头,甩开头脑中的遗憾,笑道:“不管怎么说,大好事啊!乌金米收下来卖的钱,我是有大用的。梁丫头赶鸭子上架,挖了个两千万的坑给我填。现在好了,石料可以用原来的石料,最多再修修补补,所费应该少很多了。四爷爷,这是不是就是‘天道酬勤’啊。”
四爷爷一副不想跟小白聊天的样子,挥着手道:“这话的原意是你只能用勤劳来回报上天对你的恩赐!而不是反过来!你是多久不读书了啊?先去把这句词的来历搞清楚,然后写个三千字的文章,明天给我送过来。”
李君阁傻眼了:“四爷爷,不带这样的,我就是顺口一说而已。你看我现在这么多事情,五百字可以不?”
四爷爷点点头:“可以的,五百字的话,那就写骈文吧。”
李君阁狼狈奔逃:“得得,三千就三千,跟你讨价还价就没落过好!”
……
第二天,李君阁将核桃带在肩膀上,去祠堂将作文交给四爷爷。
四爷爷对这小猴子也很喜欢,伸出手指头逗弄它,说道:“小可怜的,还有一个多月才能断奶呢。”
李君阁笑道:“不过天天乌金血米熬的米汤养着,也算因祸得福。”
突然想起池塘后边的老团鱼来,对四爷爷问道:“四爷爷,后边塘里老团鱼应该见得着了吧?”
四爷爷说道:“今年见过几次了,走,去看看吧。”
两人来到祠堂后边,老团鱼正在对岸一块石头上晒太阳,见到李君阁就爬进水里,再浮出来的时候已经到了李君阁面前。
李君阁鼓掌大笑:“没毛病,我知道我这一步三看的根子是从哪里传下来的了。这位老祖宗在族谱里真的名声不显,现在看来,也是高人啊。”
阿音也高兴:“要是这水泥路下都是完好的青石板路,我们将老路翻上来盖在新路上,是不是要节约很多成本啊?”
孙老笑道:“小阿音啊,成本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这条路可就真正的有名有实了!明代留存下来的甘棠故径,配上盘鳌乡周边古建和李家沟祠堂,依托这些,那就真的可以恢复出一个宋元到明清的古代村落体系出来,这文化价值,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就远不是一条仿古路能企及的了。”
第353章 古代工科狗的悲哀
李君阁叫梁慧丽取来笔墨,准备将甘棠道碑拓下来给四爷爷研究。
一边拓字,一边还奇怪:“这字好熟悉,总觉得在哪里见过呢?”
一说起这个,梁慧丽,阿音,大师兄和孙老都觉得在哪里见过,一时却又都想不起来。
这时许思和李涵秋也闻讯赶到了,许思一见这字就说道:“咦,这个井字,还有这个三字,跟小广场上那口井两边的字迹差不多呢!”
李君阁他们这才恍然,那口井,看来就是碑中所说的义井了,井边“文章美酒三日醉,心田古井一般清”的对联,估摸着就是这位林举人的手笔!
想到长期搁置在井边的水瓢和粗瓷大碗,李君阁才是既感且佩,虽然当年的人物和典故已经掩埋于悠长的岁月之中,可义井的传统却被乡亲们继承了下来,千年以降,从未改变和忘却!
……
当天晚上,李君阁将拓片带到祠堂,跟四爷爷一起翻阅和李家沟相关的古籍。
启修公的身份已经确定了,正字辈往上,那一代的族长是李方亭公,名声不显,一生都在盘鳌乡李家沟两处打转。
想想也是,光修这条路就花了二十年,古代的人生有几个二十年?
确定了启修公的身份,两人还想把甘棠故径堙没的原因找出来。
四爷爷戴着老花眼镜翻着一本资料说道:“皮娃,你来看这个,原因应该就在这里了。‘永乐壬子年秋,地动,五溪齐涨,漂没屋宇,水去,平淤五尺有奇。’,看来是一场大地震引发了山洪,带来的泥土把甘棠故径埋掉了。”
李君阁想到去安放红外摄像机的时候,捡到山驴子那地方,那是一片垮塌的大山岩。还有寻找羚牛的时候,见到的那道撕裂的山谷和里面的盐碱地。若有所思地点头,看来地震确有其事。
四爷爷继续往下读:“再看啊,‘李氏子清源素惫顽,好大言,不务稼穑,乡人多耻之。’哟,这小子跟你脾性很像啊……”
没有理会李君阁的白眼,四爷爷哈哈大笑,继续往下读:“是时道路淤绝,乡人苦甚。清源请其父曰:‘吾能为之,两百金可立就。’,姑试之,则烧石以为灰,投之淤潦,泥腾如沸,三日可过牛马,期月功成。乡人大奇,歌以诵之,曰‘惫赖子,何成耻,信手为,惠乡梓。’是也。惜其方今已不具。”
李君阁手扶脑门:“这就是古代工科狗的悲哀啊,这明明是一玩混凝土的大拿,结果一句烧石为灰,一句其方不具,当龙门阵摆过就算完事,耽误了多少好东西啊!”
四爷爷摆着手道:“都过去多少年了,你现在在这里纠结有啥用!不过事情算是搞明白了,甘棠故径的埋没是山洪造成的,然后有个本家祖宗叫李清源的,为了速成,在泥地上搞了一把混凝土,直接将故径埋下边了。”
李君阁又摇了摇头,甩开头脑中的遗憾,笑道:“不管怎么说,大好事啊!乌金米收下来卖的钱,我是有大用的。梁丫头赶鸭子上架,挖了个两千万的坑给我填。现在好了,石料可以用原来的石料,最多再修修补补,所费应该少很多了。四爷爷,这是不是就是‘天道酬勤’啊。”
四爷爷一副不想跟小白聊天的样子,挥着手道:“这话的原意是你只能用勤劳来回报上天对你的恩赐!而不是反过来!你是多久不读书了啊?先去把这句词的来历搞清楚,然后写个三千字的文章,明天给我送过来。”
李君阁傻眼了:“四爷爷,不带这样的,我就是顺口一说而已。你看我现在这么多事情,五百字可以不?”
四爷爷点点头:“可以的,五百字的话,那就写骈文吧。”
李君阁狼狈奔逃:“得得,三千就三千,跟你讨价还价就没落过好!”
……
第二天,李君阁将核桃带在肩膀上,去祠堂将作文交给四爷爷。
四爷爷对这小猴子也很喜欢,伸出手指头逗弄它,说道:“小可怜的,还有一个多月才能断奶呢。”
李君阁笑道:“不过天天乌金血米熬的米汤养着,也算因祸得福。”
突然想起池塘后边的老团鱼来,对四爷爷问道:“四爷爷,后边塘里老团鱼应该见得着了吧?”
四爷爷说道:“今年见过几次了,走,去看看吧。”
两人来到祠堂后边,老团鱼正在对岸一块石头上晒太阳,见到李君阁就爬进水里,再浮出来的时候已经到了李君阁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