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再后来慎清公出仕,在江西做通判时,当地几个豪门联手开采铜矿,但是掘地之后始终采不到,于是请了高人算一卦,高人指点说他们还差一位八字里五行俱属金的人加入。
几个豪门苦苦寻找,终于找到了此人,正是慎清公,于是送了慎清公两成干股算是挂名入股。
说来奇怪,慎清公入股之后,那批人一挖一个准,从此之后,银钱压在骡马背上,一队一队的来到了盘鳌乡。
李家从此真正的发达起来。
李君阁掩上书哈哈大笑,这故事家里老人曾跟他讲过,不过现在看到古书上用训雅的文辞写出来,感觉非常的滑稽古怪。
四爷爷说道:“这是李家一位先人写的读书笔记,里面有很多关于盘鳌乡的风俗典故民生的介绍。唉,李家沟的人文底蕴其实是非常丰厚的,只是没有发掘出来。”
“所以我准备写一本书,把这些都收集进去,给族里留下一部家史,你说怎么样?”
李君阁说道:“这是好事啊!必须支持,不过您老岁数大了,身体精神可能吃不消。这事您看这样行不,您呢,就把当这事做消遣,先把大框架组织出来。这不再有俩月娃子们都要放暑假了嘛,到时候把他们都叫到祠堂集中做作业,做完作业就给您干点查找资料,抄抄写写什么的杂活,顺便也管着他们别一天到晚的疯玩。”
他这是顺手就把一村的娃子坑了。
四爷爷说道:“你脑瓜子就是灵,我正愁这事怎么弄,你这个办法好,娃子暑假每天上午来我这里拘着,就当开一个辅导班了。哈哈哈,老头我都九十四了,这回还又干一回老本行。”
四爷爷是四三年从南京教育学院毕业的,在校期间就加入了地下党,毕业后就在南京教书,同时从事地下工作直到南京解放,之后作为知识青年被抽调到刘邓大军参加解放大西南,在团政委位置上转业后一直在蜀都教育系统内打转。所以干教育还真是他老本行。
李君阁说道:“这事情还得给大伯说一说,他是村长,到时候让他大喇叭通知一下。”
四爷爷说道:“干脆现在就去,我也懒得做饭了,就在你大伯家吃午饭。”
爷孙二人溜达出门,不多会来到大伯李思成家门口,大伯正在地里收豇豆,大婶宋广菊出来招呼:“老叔,皮娃,赶紧坐。”一面拉着李君阁说道:“你这孩子都多长时间没回来了,来让大婶好好看看!”
大伯见在地里远远看见家里来了一老一小,知道是四爷爷跟李君阁来了,也停下活计,挑着摘下来的豇豆往家里走。
大婶拿着几张席子出来铺在坝子当中,大伯回来就将豇豆扔到席子上,过来跟爷孙俩打招呼。大婶一边将豇豆铺开晾晒,一边说道:“今年都不让坐船了,没法进城卖菜,只有先晒成菜干,再做几坛子酸菜泡菜什么的。”
四爷爷皱眉说道:“这事还有点麻烦,再过两个月荔枝熟了,那玩意儿树上摘下来放一天就变色,没个出路不好卖啊。”
大伯一边给两人泡茶,一边说道:“可不是吗,前段时间去打听了下政策,说是现在的客船必须吃水二十吨,五十客位以上才让下河,还得要配备管理人员,驾驶人员,还要有各种证件。”
“不光麻烦不说,光这船就得五十多万。现在周边乡镇全通了汽车,还都挺方便的,所以客船也没赚头。但是我们盘鳌乡,隔着一个碧峰山,走旱路又实在困难。”
三人坐下来闲聊,李君阁看大婶在往鸡圈走,连忙说道:“大婶中午就别搞这么复杂了,随便搞几个蔬菜,整盘腊肉就行,我可想大婶家的腊肉了。”
四爷爷也说道:“广菊你就别忙活了,就按皮娃说的来,都是一家人别那么客气。”
大婶眼看着大伯,大伯挥挥手说道:“就按老叔跟皮娃说的办,再煮点豆子花生给我们下酒。”
大婶这才去了。
第10章 大伯
三人坐下喝茶,聊起家常。
大伯李思成今年六十五了,这是他最后一任村长。
大儿子李君伟今年刚四十,跟老婆在县城开了个小饭馆,交通不便也有大半年没有回来了,儿子今年十四岁,在县城读初三。
老二李君安在外打工多年,找了个外地媳妇,得等今年春节才能回家,女儿跟着大哥李君伟,也在县城上小学。
老三李君华还留在村里,不过也分家出去另过了,刚刚大婶也给他打了电话,叫他跟媳妇一起过来吃饭,顺便见见李君阁。
李君阁接上先前的话题问道:“大伯,今年交通不方便,刚刚四爷爷说的还真是个事情啊,不光李家沟,整个盘鳌乡都要受到影响吧?”
荔枝,桂圆跟青橄榄是整个夹川县的特产,也是重要经济作物,因为纬度较高,成熟期比广州福建的要晚熟两到三个月份,因此价格比较好,李家沟好多人家都靠荔枝赚足一年的家用。
大伯说道:“唉,为这事几个乡长村长头发都愁白了啊,往年只要我们把荔枝拉到码头,好些进货的来收,根本不愁卖。”
“今年麻烦了,往年包树的老板全都不来了,如果村里包船,前前后后得弄一个月,这费用也吃不消啊。再说怎么发卖分账也是麻烦事。”
荔枝买卖往年会有城里的老板来看树看花,只要看定之后说好价格,交一部分定金给农户,这棵树就由你包了。
几个豪门苦苦寻找,终于找到了此人,正是慎清公,于是送了慎清公两成干股算是挂名入股。
说来奇怪,慎清公入股之后,那批人一挖一个准,从此之后,银钱压在骡马背上,一队一队的来到了盘鳌乡。
李家从此真正的发达起来。
李君阁掩上书哈哈大笑,这故事家里老人曾跟他讲过,不过现在看到古书上用训雅的文辞写出来,感觉非常的滑稽古怪。
四爷爷说道:“这是李家一位先人写的读书笔记,里面有很多关于盘鳌乡的风俗典故民生的介绍。唉,李家沟的人文底蕴其实是非常丰厚的,只是没有发掘出来。”
“所以我准备写一本书,把这些都收集进去,给族里留下一部家史,你说怎么样?”
李君阁说道:“这是好事啊!必须支持,不过您老岁数大了,身体精神可能吃不消。这事您看这样行不,您呢,就把当这事做消遣,先把大框架组织出来。这不再有俩月娃子们都要放暑假了嘛,到时候把他们都叫到祠堂集中做作业,做完作业就给您干点查找资料,抄抄写写什么的杂活,顺便也管着他们别一天到晚的疯玩。”
他这是顺手就把一村的娃子坑了。
四爷爷说道:“你脑瓜子就是灵,我正愁这事怎么弄,你这个办法好,娃子暑假每天上午来我这里拘着,就当开一个辅导班了。哈哈哈,老头我都九十四了,这回还又干一回老本行。”
四爷爷是四三年从南京教育学院毕业的,在校期间就加入了地下党,毕业后就在南京教书,同时从事地下工作直到南京解放,之后作为知识青年被抽调到刘邓大军参加解放大西南,在团政委位置上转业后一直在蜀都教育系统内打转。所以干教育还真是他老本行。
李君阁说道:“这事情还得给大伯说一说,他是村长,到时候让他大喇叭通知一下。”
四爷爷说道:“干脆现在就去,我也懒得做饭了,就在你大伯家吃午饭。”
爷孙二人溜达出门,不多会来到大伯李思成家门口,大伯正在地里收豇豆,大婶宋广菊出来招呼:“老叔,皮娃,赶紧坐。”一面拉着李君阁说道:“你这孩子都多长时间没回来了,来让大婶好好看看!”
大伯见在地里远远看见家里来了一老一小,知道是四爷爷跟李君阁来了,也停下活计,挑着摘下来的豇豆往家里走。
大婶拿着几张席子出来铺在坝子当中,大伯回来就将豇豆扔到席子上,过来跟爷孙俩打招呼。大婶一边将豇豆铺开晾晒,一边说道:“今年都不让坐船了,没法进城卖菜,只有先晒成菜干,再做几坛子酸菜泡菜什么的。”
四爷爷皱眉说道:“这事还有点麻烦,再过两个月荔枝熟了,那玩意儿树上摘下来放一天就变色,没个出路不好卖啊。”
大伯一边给两人泡茶,一边说道:“可不是吗,前段时间去打听了下政策,说是现在的客船必须吃水二十吨,五十客位以上才让下河,还得要配备管理人员,驾驶人员,还要有各种证件。”
“不光麻烦不说,光这船就得五十多万。现在周边乡镇全通了汽车,还都挺方便的,所以客船也没赚头。但是我们盘鳌乡,隔着一个碧峰山,走旱路又实在困难。”
三人坐下来闲聊,李君阁看大婶在往鸡圈走,连忙说道:“大婶中午就别搞这么复杂了,随便搞几个蔬菜,整盘腊肉就行,我可想大婶家的腊肉了。”
四爷爷也说道:“广菊你就别忙活了,就按皮娃说的来,都是一家人别那么客气。”
大婶眼看着大伯,大伯挥挥手说道:“就按老叔跟皮娃说的办,再煮点豆子花生给我们下酒。”
大婶这才去了。
第10章 大伯
三人坐下喝茶,聊起家常。
大伯李思成今年六十五了,这是他最后一任村长。
大儿子李君伟今年刚四十,跟老婆在县城开了个小饭馆,交通不便也有大半年没有回来了,儿子今年十四岁,在县城读初三。
老二李君安在外打工多年,找了个外地媳妇,得等今年春节才能回家,女儿跟着大哥李君伟,也在县城上小学。
老三李君华还留在村里,不过也分家出去另过了,刚刚大婶也给他打了电话,叫他跟媳妇一起过来吃饭,顺便见见李君阁。
李君阁接上先前的话题问道:“大伯,今年交通不方便,刚刚四爷爷说的还真是个事情啊,不光李家沟,整个盘鳌乡都要受到影响吧?”
荔枝,桂圆跟青橄榄是整个夹川县的特产,也是重要经济作物,因为纬度较高,成熟期比广州福建的要晚熟两到三个月份,因此价格比较好,李家沟好多人家都靠荔枝赚足一年的家用。
大伯说道:“唉,为这事几个乡长村长头发都愁白了啊,往年只要我们把荔枝拉到码头,好些进货的来收,根本不愁卖。”
“今年麻烦了,往年包树的老板全都不来了,如果村里包船,前前后后得弄一个月,这费用也吃不消啊。再说怎么发卖分账也是麻烦事。”
荔枝买卖往年会有城里的老板来看树看花,只要看定之后说好价格,交一部分定金给农户,这棵树就由你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