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边城却很自然:“好啊。”

  小船晃晃悠悠地漂着,远远的湖岸有一大片荷田,船不知不觉漂了过去,已经九月初,过了荷花最盛的季节,只剩下光秃秃的快要凋谢的莲蓬,荷叶却还茂盛。

  船在荷田边打着转,荷叶特有的,被阳光晒过的灼热清香扑面而来,童瞳突然玩心大起,从船上探出身去,看看四周没有管理员,伸手折了两片荷叶,转身就把其中一片盖在了边城头上。

  “干嘛?”边城躲闪不及,被扣了头。

  童瞳把另外一片顶在了自己头上:“来,我们拍个合影。”

  “喂这也太搞了吧……”边城觉得太傻了,捂住了脸。

  “快点啊,来来来。”童瞳掰开边城的手,一边拿出相机调成自拍:“一会管理员看到要罚钱的,就现在,快快。”

  荷叶下的两只人头看起来像两只动物,边城僵硬地比了个“耶”,童瞳却笑得眼睛都没了,大头照撑**整个屏幕。

  “突突突突……”刚按下一张,身后就响起了巡查船的靠近声。

  “来了来了,我们快走。”两人忍着笑互相扯掉对方的荷叶塞到座位下,边城坐回对方,一起拼命蹬船桨,往相反的方向划去。

  巡查船在背后紧追不舍,还用喇叭喊着:“前面的游客,游船不许靠近荷花田,知道吗?”

  “知道了,知道了!”童瞳探头出去大声道歉:“不好意思啊!”

  巡查船追了一小段,掉头走了,童瞳已经蹬出了一身汗,瘫在了位子上。

  两人慢慢蹬回到岸边,上了岸,童瞳走了几步:“我去,竟然腿有点酸,你酸不酸?”

  边城原地蹦了两下:“没感觉,你不行啊,明显缺乏锻炼,这么几下就酸了。”

  童瞳找补:“就刚刚被巡查船追,那几下蹬猛了。”

  边城看着他:“还能走不?要不我背?”

  呀!童瞳心虚地看看四周,再看看边城,这人脸上正经得很,不像开玩笑,他摆摆手:“大庭广众地……人还以为我残了。”

  “那一会我开车吧,你歇会儿。”

  “行。”

  童瞳指着路,带边城去了先锋书店,标志性的大黑十字架上写着“大地上的异乡者”,童瞳说:“我很喜欢这句话,也一直都很喜欢异乡人这三个字。”

  “什么是异乡人?”边城问。

  “我觉得吧……在外面漂泊的人,最后故乡成了异乡的那些人。”童瞳想了想。

  “你是吗?”

  童瞳沉默了会,点了点头:“有时候我觉得我是。”

  “为什么是有时候?”边城又问。

  “那几年,就是,一直没有回宜江的那几年,我都觉得我是。”

  “现在呢?”边城看着童瞳的眼睛。

  “我不知道,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了。”童瞳坦白:“我说不清楚。”

  “南京待的久了,也不是没有感情,有时候觉得两边都是故乡。"他想了想又说。

  地库里的书店很凉爽,沿着缓坡向上,书店中间的休息区正在举办一个小型座谈会,在讲历年来获奖的奥斯卡纪录片。

  童瞳和边城站在人群后,听了会,边城碰碰他胳膊:“你的专业哎。”

  童瞳轻声说:“嘘—我才一个新人。”

  主讲人看起来像一个教授或学者,他讲到了《花边国王》、《伍德斯托克》,又讲了当年引起巨大媒体舆论的《寻找小糖人》,他说:“当年马利克·本德让劳尔拍这片子的时候经费非常紧张,影片的后半部分基本是用手机拍完的,但完全不影响它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说明什么,说明对纪录片来说,想法和意义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表现手法,我最近发现一部系列记录短片这方面做得很好,国内的,名字叫《吟唱者》,大家可以去视频平台上搜一下,据说这个团队的经费也是捉襟见肘,摄制组一共才五六个人,但做出来的片子质量非常高。”

  骤然听到《吟唱者》的名字,童瞳楞了下,边城却攥紧了他胳膊,明显比他还要兴奋。

  底下有同学举手:“老师,您说的这个片子我看过,最近才知道,一口气刷完了12集,真的非常感动,拍得很质朴,但就是很感动。”

  又有同学说:“这片子的导演是沈沉,是拿过国际大奖的,他不是玩技术那类,就是很走心,之前拿奖那片子也是,拍了十年,都把我看哭了。”

  中间的主讲老师连连点头:“我很赞同大家的观点,做社会人文类的纪录片要祛除那些花哨的东西,要有这个意识,技术和表现手法的东西需要懂,但懂了之后要把它抛弃掉,要走心,对纪录片来说,真诚比什么都重要。”

  ……

  讲座还继续着,童瞳跟边城挑了一些书,付完账往外走,无意间撞见自己的作品被专业人士作为正面例子提及,童瞳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先锋书店不远就是五台山的工作室,童瞳问:“要不要过去坐会儿?不过这几天大部分人都在上海,不知道工作室有没有人。”

  “是你搭档的那个工作室吧?”边城遥遥往童瞳指的方向看了眼,问道。

  “是的。”

  “不去了吧。”边城直接说,却没说为什么。

  童瞳也没问,他看了看时间,傍晚了:“那咱们吃东西去吧,去夫子庙怎么样,我计划的是带你逛夜市,晚上去吃避风塘或者珍宝舫,也都江南一带的口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