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后来沈苫离开了那片冰冷的大陆,一下子掉进法兰西共和国的首都,与之前生活的地方相比,巴黎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热闹,人群、鲜花、埃菲尔铁塔、街上五花八门的广告招贴画……他感觉自己好像一下子从寒冷的待机状态被激活重启了,但说实话,这种新奇也只持续了十五分钟就消退了。

  环境当然可以造人,但即使后来甚至去到了热带大草原、在时代广场上跟着万千人一起跨年倒计时,沈苫好像也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那片遥远的冰天雪地。

  布达佩斯是他的家吗?

  从世俗意义上讲当然是的。沈苫在那里出生、长大,作为沈嘉映,他在布达佩斯接受了成年前所应接受的所有教育,而尽管他的家人在漫长岁月里几乎只有沈玉汝一人,但外婆教给他的也远远胜过绝大多数寻常家庭所能给予孩子的全部。

  当然,如果还是从世俗的角度出发,沈玉汝绝对不会是那种人人称道的好母亲、好外婆——你甚至可以说她做得有些失败。

  比起称职的大人与监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倒更像是和沈嘉映住在同一屋檐下的邻居阿姊。

  因为先前有过养女儿的经验,沈玉汝照顾小外孙时并不像从前那样手忙脚乱,连换尿布、兑奶粉都要从头学起。可做得熟练与做得好却不是同一件事,兴许是与女儿的别离让沈玉汝终于意识到这两者的差别,即使已经到了为人外婆的年纪,沈玉汝仍然不能自信她教养得出孩子“成功”的一生——这份责任太过沉重啦,上一次她便做得不尽如意,于是这一次便也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画出一个拥有边界的框,而后便是任由小孩在这框内自由成长。

  当然了,这个框大多数时间都显得过于大、也过于漫无边际了。

  小时候沈嘉映在落叶堆里打滚,沈玉汝就背过手站在旁边研究叶脉的纹路。沈嘉映不写作业、完不成钢琴练习被老师致电告状,沈玉汝在家里等回外孙,两人对视后,她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想不想去山上玩?

  沈嘉映说想,他们就真的丢下书包立刻去了。

  很大程度上,沈苫这种说风就是雨的松弛性格也许就来自于从沈玉汝那获得的耳濡目染。

  令人艳羡的教育风格,但弊端也很明显——和沈甯一样,沈嘉映很早熟,也很早就意识到了每个人在这世上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那种“人从家庭中来最终也要归于家庭”的传统观念在他们家中几乎没有存在过的影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独自坐在多瑙河边发呆的沈嘉映就会思索一些远超出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想法,而即使他与沈玉汝亲近如斯,也很少想过要把这些想法与外婆分享。

  这种感觉很难形容。

  毋庸置疑,沈嘉映在这世上最爱自己的外婆,且沈玉汝对他的爱同样不减分毫,但与此同时,多年来他们相视的每一眼似乎也都看穿了对方心底与自己相同的认知,即是终有一日他们将会彻底分离。

  这感觉甚至可能出现得更早——在年轻的沈玉汝于黎明破晓时分从护士怀中接过刚出生的瘦小女儿、初为人母的沈甯在日落黄昏时以相同的姿势接过小儿子、又在午夜降临前将他送到母亲的怀中时……在这三代人一次又一次的第一眼对视中,除了与血缘相伴的爱意,他们都默契地看到了与之伴生的不可抗拒的别离命运。

  但这怪不了沈玉汝,毕竟沈家的小小姐也是这么从小长到大的,在她漫长的人生中,并不知道这世上还有其他的成人路径与家庭关系应当是何种模样。

  在作为沈甯的母亲和沈嘉映的外婆之前,她首先是沈玉汝。人难两全,她既做好了沈玉汝自己,在做妈妈和外婆时,时常便会有些在外人看来的“力不从心”。

  直到Edwin出现,那个来自意大利的男人才一下子填补了沈嘉映成长过程中始终丢失的男性长辈形象空缺。他和善、睿智、幽默,完全符合沈嘉映臆想中的完美大人形象,那个时候,沈嘉映好像的确也是和Edwin要更亲一些,但沈玉汝从来没有对此表达过任何不满,只是淡淡一笑后便退到房间角落,温柔地看着外孙和未婚夫一小一大两个人肩并肩站在窗台旁的阳光下,争论羽毛球的羽毛到底来自哪种鸟禽。

  那段时间里,她好像渐渐从沈嘉映的成长舞台上隐去了身影,又或者她其实从来也没有称职地走上过“监护人”的位置,Edwin离开之后,沈嘉映甚至笨拙地认为这个家接下来要靠他来扛了,但直到沈玉汝在校长办公室里坚定地站到他的身前,他才恍惚发现,不知何时,沈玉汝竟然悄悄地学会了怎么做好一个“大人”。

  教养他、规训他,无数次地指引他,并在最后的最后仍然像最最开始时那样尊重他。

  听说在离家之前,沈甯曾经平和地问过母亲为什么要生下自己,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沈玉汝当时的具体回答沈苫并不知晓,但他知道外婆在那天第一次认真地就此问题向女儿道了歉——如果为人父母者自己都不能证明人生是有意义的,那或许不应该单纯出于自己的意志便将一个孩子、一条生命带到世界上。

  沈苫想,外婆现在应当是自证了的,她不再对不起沈甯了。那沈甯呢?他的妈妈,是否已经证明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有意义的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