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0章
“没错啊,这件事行业里的人都知道。”蒋忠说。
“你有证据吗?”
“这个……”
蒋忠傻眼了,他突然发现,发改委发布关于首台套保险的文件时,还真的没有说过国家补贴这件事。关于这个问题,其实都是行业内的人们互相传的,还有一些财险公司的员工出来说有这么回事。
蒋忠清晰地记得,有一位朋友跟他分析过,财险公司做这个项目是赔本的,因为按照精算师计算的结果,首台套的保险需要达到设备成交价的30%,财险公司才能够保本,而实际上,这些制造企业交的保费只占成交价的2%,中间的这部分,全都是国家进行的补贴。
可是,所有这些信息,在文件上并不存在。财险公司直接推出这样一个险种,发改委要求首台套设备的制造企业必须投保,这就是文件的所有内容。什么国家补贴之类的,只是大家口口相传,到底是不是真的,蒋忠都无法确定。
“这件事,肯定是有的。”蒋忠竭力想用语气来证明自己的诚实,他说:“首台套设备不够成熟,这是谁都知道的。万一设备使用中出了问题,比如说盾构机这件事,万一辰宇公司的产品质量不过关,造成了施工事故,比如把线路打偏了,或者震动了地面上的建筑物,导致建筑物倒塌,这个损失都是非常大的,光赔偿设备款都不够。现在财险公司只收2%的保险,这不明显是亏本的事情吗?如果说这背后没有国家补贴,打死我都不相信。”
海因茨尔耸耸肩膀,说:“蒋先生,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我也完全赞同你的判断。但如果我们找不出证据,光凭这样猜测,媒体是不敢报道的。因为中国政府可以拿着这些报道去控告他们诽谤,我想没有哪家媒体愿意惹上这样的麻烦。”
“可是,这种事情,让我上哪找证据去?”蒋忠苦恼地说。
“有没有亲身参与这件事的人,可以提供一些人证呢?”海因茨尔提醒说。
蒋忠说:“这个太难了。这个险种是国家财险公司推出的,听说是国家发改委参加了设计,还有就是财政部也出了面。可是我上哪给你找发改委和财政部的人去?再说,就算找到他们,他们也不会说出真相来的,除非是……咦,我倒是想起一个人了。”
“什么人?”
“国家社科院的一个教授,叫高教授,名字是什么来着……”蒋忠眼睛里露出了迷茫之色。
海因茨尔问:“你认识这位教授吗?还有,你说这位教授能帮助我们什么?”
蒋忠说:“事情是这样的。上个月,我们公司请了这位高教授到公司来给大家做报告,他在报告里批评了发改委的这个首台套政策。他还说,国家为这个政策补贴了十多个亿,就是为了扶持那些技术不过关的国产装备,目的是为了给领导脸上贴金。他还说,你们欧美国家从来都不会给企业补贴,只有像我们这样的落后国家才喜欢搞补贴……”
“呃……”海因茨尔的脸上有些尬。这特喵都是什么教授啊,居然说出欧美国家从来不给企业补贴的话来。远的不说,光是为了补贴空中客车,欧盟就差点破产了,还和美国人打了十多年的官司。当然,美国也不是好东西,一边指责欧盟补贴空客,一边大把大把地补贴波音。这些事地球人都知道啊,蒋忠说的这位高教授,莫非刚从火星回来?
第八百三十一章 良心学者高教授
“我刚从美国回来。”
社科院的一间办公室里,教授高磊态度矜持地对面前的两名外国记者说道。
已经60岁的高磊精神健旺,衣冠楚楚,油亮的头发夹杂着一些银丝,却正显出一副学术精英的派头。
80年代中期,高磊因为提出国际大协作理论而名噪一时,后来这一理论受到学术界和商界的一致质疑,认为把一个十多亿人口大国的经济完全嫁接在世界经济链条上,不仅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世界经济也无法承载。再往后,中央一些领导人在内部谈话中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批评,高磊因之而陷入了长达近十年的沉寂期。
在这段时间里,高磊在社科院的位置并没有受到影响,他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依然能够顺利进行。鉴于在国内很难找到发声的机会,高磊开始寻求在国际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观点,并逐渐受到关注,达到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效果。
到90年代后期,高磊在国际学术界已经闯下了偌大的名声,国外的多个机构给他授予了一系列的头衔,诸如什么“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百人提名”、“芝加哥大学年度10大思想家”、“克莱登大学终身荣誉教授”等等。
头衔有了,研究经费也随之而来。欧美的若干个学术基金会争相向他提供研究基金,帮助他在中国开展学术研究。在其他学者苦哈哈地为着国内几万块钱的社科基金穷经皓首的时候,高磊账上的美元已经多到花不出去的地步。
在中国的学术机构里,头衔和经费都是硬通货,尤其是你得到的头衔还是国外授予的,那又比国内的什么荣誉含金量要高得多。许多研究机构都希望高磊能够到他们那里去挂个名字,这样他们就可以声称自己的机构里拥有什么样级别的学者。几十所国内高校给高磊发了聘书,聘请他担任客座教授,每年只需要去开一次讲座,就能够获得数万元的客座教授津贴。
“你有证据吗?”
“这个……”
蒋忠傻眼了,他突然发现,发改委发布关于首台套保险的文件时,还真的没有说过国家补贴这件事。关于这个问题,其实都是行业内的人们互相传的,还有一些财险公司的员工出来说有这么回事。
蒋忠清晰地记得,有一位朋友跟他分析过,财险公司做这个项目是赔本的,因为按照精算师计算的结果,首台套的保险需要达到设备成交价的30%,财险公司才能够保本,而实际上,这些制造企业交的保费只占成交价的2%,中间的这部分,全都是国家进行的补贴。
可是,所有这些信息,在文件上并不存在。财险公司直接推出这样一个险种,发改委要求首台套设备的制造企业必须投保,这就是文件的所有内容。什么国家补贴之类的,只是大家口口相传,到底是不是真的,蒋忠都无法确定。
“这件事,肯定是有的。”蒋忠竭力想用语气来证明自己的诚实,他说:“首台套设备不够成熟,这是谁都知道的。万一设备使用中出了问题,比如说盾构机这件事,万一辰宇公司的产品质量不过关,造成了施工事故,比如把线路打偏了,或者震动了地面上的建筑物,导致建筑物倒塌,这个损失都是非常大的,光赔偿设备款都不够。现在财险公司只收2%的保险,这不明显是亏本的事情吗?如果说这背后没有国家补贴,打死我都不相信。”
海因茨尔耸耸肩膀,说:“蒋先生,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我也完全赞同你的判断。但如果我们找不出证据,光凭这样猜测,媒体是不敢报道的。因为中国政府可以拿着这些报道去控告他们诽谤,我想没有哪家媒体愿意惹上这样的麻烦。”
“可是,这种事情,让我上哪找证据去?”蒋忠苦恼地说。
“有没有亲身参与这件事的人,可以提供一些人证呢?”海因茨尔提醒说。
蒋忠说:“这个太难了。这个险种是国家财险公司推出的,听说是国家发改委参加了设计,还有就是财政部也出了面。可是我上哪给你找发改委和财政部的人去?再说,就算找到他们,他们也不会说出真相来的,除非是……咦,我倒是想起一个人了。”
“什么人?”
“国家社科院的一个教授,叫高教授,名字是什么来着……”蒋忠眼睛里露出了迷茫之色。
海因茨尔问:“你认识这位教授吗?还有,你说这位教授能帮助我们什么?”
蒋忠说:“事情是这样的。上个月,我们公司请了这位高教授到公司来给大家做报告,他在报告里批评了发改委的这个首台套政策。他还说,国家为这个政策补贴了十多个亿,就是为了扶持那些技术不过关的国产装备,目的是为了给领导脸上贴金。他还说,你们欧美国家从来都不会给企业补贴,只有像我们这样的落后国家才喜欢搞补贴……”
“呃……”海因茨尔的脸上有些尬。这特喵都是什么教授啊,居然说出欧美国家从来不给企业补贴的话来。远的不说,光是为了补贴空中客车,欧盟就差点破产了,还和美国人打了十多年的官司。当然,美国也不是好东西,一边指责欧盟补贴空客,一边大把大把地补贴波音。这些事地球人都知道啊,蒋忠说的这位高教授,莫非刚从火星回来?
第八百三十一章 良心学者高教授
“我刚从美国回来。”
社科院的一间办公室里,教授高磊态度矜持地对面前的两名外国记者说道。
已经60岁的高磊精神健旺,衣冠楚楚,油亮的头发夹杂着一些银丝,却正显出一副学术精英的派头。
80年代中期,高磊因为提出国际大协作理论而名噪一时,后来这一理论受到学术界和商界的一致质疑,认为把一个十多亿人口大国的经济完全嫁接在世界经济链条上,不仅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世界经济也无法承载。再往后,中央一些领导人在内部谈话中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批评,高磊因之而陷入了长达近十年的沉寂期。
在这段时间里,高磊在社科院的位置并没有受到影响,他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依然能够顺利进行。鉴于在国内很难找到发声的机会,高磊开始寻求在国际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观点,并逐渐受到关注,达到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效果。
到90年代后期,高磊在国际学术界已经闯下了偌大的名声,国外的多个机构给他授予了一系列的头衔,诸如什么“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百人提名”、“芝加哥大学年度10大思想家”、“克莱登大学终身荣誉教授”等等。
头衔有了,研究经费也随之而来。欧美的若干个学术基金会争相向他提供研究基金,帮助他在中国开展学术研究。在其他学者苦哈哈地为着国内几万块钱的社科基金穷经皓首的时候,高磊账上的美元已经多到花不出去的地步。
在中国的学术机构里,头衔和经费都是硬通货,尤其是你得到的头衔还是国外授予的,那又比国内的什么荣誉含金量要高得多。许多研究机构都希望高磊能够到他们那里去挂个名字,这样他们就可以声称自己的机构里拥有什么样级别的学者。几十所国内高校给高磊发了聘书,聘请他担任客座教授,每年只需要去开一次讲座,就能够获得数万元的客座教授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