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8章
会安是个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沿海城市,身家过亿的民营企业家就有几十位,像阮福根这种成功的企业家,身家已经有十几亿了。但饶是如此,朱菊兰的出现,还是让会安市政府倍感兴奋与惶恐。当听说朱总此行的目的是想在会安投资做一个名为“黄金滩”的大型地产项目,总投资高达上百亿的时候,会安市政府当即做出决定,所有部门的工作全部对“黄金滩”项目开绿灯,任何阻碍黄金滩项目的人和事,一律强制扫除。
朱菊兰对市政府的态度表示了高度的满意,随即让手下人给市政府送去了项目的总体规划。官员们兴冲冲地打开这份规划,当看到规划位置的时候,就一个个都傻眼了,原来整个规划区域的中心,是一颗特大号的钉子,那就是十年前由国家装备工业公司牵头在会安兴建的极限制造基地。
当年,借着国家在海东建设大型乙烯项目的机会,冯啸辰力主由多家装备制造企业联合在会安兴建了这个极限制造基地,专门用于为大型乙烯这样的项目制造超大、超重部件。极限制造基地的选址曾经有过几个方案,那时候的会安市政府花了不小的力气,才把这个基地争到了手。
考虑到超大、超重部件的运输问题,极限制造基地被布置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当时那里只是一片荒地,会安市几乎是半卖半送地把几千亩地划给了极限基地,使极限基地能够很迅速地建立起来。
极限基地的建设,对会安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极限基地的存在,许多原来缺乏大型部件制造能力的企业能够找到外包协作机构,也就有能力去承接各种大型项目了。像阮福根的全福机械公司,这些年能够快速发展,与极限基地的助力也是不无关系的。
装备企业的兴起,又带动了一大批配套企业的出现。本地工人不够用了,大量内地农民工纷纷涌入会安,又促进了会安的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极限制造基地是会安经济发展的一颗种子,在前些年,大家谈起这个基地时,无不盛赞前任领导目光远大,做出了最英明的决策。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十年时间过去,会安的城市规模扩大了五倍不止,原来极限制造基地所在的荒滩,如今已经与城市连为一体。沿着极限基地为运输大型部件而修建的公路两侧,一片片住宅、商铺和写字楼拔地而起,地价也像坐了火箭一般飚升。当年以几百元一亩划拨给极限制造基地的地皮,现在的价格已经涨到了几万元。极限制造基地几经扩充,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近8000亩,光地皮的价值就已经达到了4亿以上。
如果仅仅是4亿元的地皮,会安市倒也不会过于心疼,毕竟会安的财政也还不缺这区区4亿元。关键是如果能够把这些地皮开发成房地产,其价值起码能够升值10倍,这个利益就不是任何人能够无视的了。
在会安市政府内部,开始有人公开抨击当年的领导,说那些人鼠目寸光,怎么能够把这样一片黄金地皮拿来建什么极限基地呢?会安市有这么大的面积,随便什么地方找不到一片荒山野岭,想建极限基地,到那些地方去建不是更好吗?
这些人当然是在用穿越者的视角看待问题了。10年前,有谁会想到会安的建城区能够扩展得这么快。在当年,这里的确就是他们口中的荒山野岭。极限制造基地开工建设的时候,有多少人在心里偷笑,说市政府把一堆垃圾卖了个黄金价,几千亩连草都不长的荒地居然卖了好几百万,那个什么国家装备公司真是个顶级冤大头。
可谁曾想,当年的垃圾,如今真的成了黄金。
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类似于垃圾变成黄金的事情,在中国是最常见不过了。谁能想到,当年8分钱的一张猴票30年后能够价值上万?谁能想到,一个破破烂烂的四合院转眼就变成了过亿?相比之下,会安当年把一片土地以几百元的单价卖给极限制造基地,真不算是什么缺乏远见了。
更何况,如果没有极限制造基地,会安的经济恐怕也发展不到今天的水平,地价也不会涨到这样的程度。极限制造基地为会安创造的价值,早就超过了几亿的规模,可以说,人家占这块地并不是白占的,人家已经几十倍、上百倍地给予了回报。
但是,能够摸着良心说话的,能有几个呢?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这才是人之常情,而且还往往是能够博得一片喝彩的。
嘀咕归嘀咕,会安的官员们也知道极限制造基地不是那么容易搬迁的,所以在朱菊兰到来之前,并没有人去找过极限基地的麻烦。因为基地占地面积大,又有一些噪音影响,会安本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都自觉地绕开了这个区域,在基地周围只有一些农民的自建房,租给基地以及邻近工厂的职工居住,形成了一些后世说的棚户区。
朱菊兰的兰苑地产正是看中了这块区域,打算把它全部拿下,进行整体开发。兰苑地产的规划师们进行过研究,认为如果能够把极限制造基地迁走,拿到这8000亩土地,再加上周围农民自建房的区域,可以开发成一个高端地产项目。
这里离海比较近,但又不是直接面对大海,不会受到海风的侵袭。其位置处于会安市区的边缘,没有城市的喧闹与拥堵,前往市中心去工作或消费的距离又不是特别遥远。此外,原先极限基地为了运输超大部件,修建了一条非常宽阔的公路,直通海边,路面等级也很高,这无疑也是一个极好的卖点。要知道,能够住在高端小区里的居民,都是有车一族,对道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朱菊兰对市政府的态度表示了高度的满意,随即让手下人给市政府送去了项目的总体规划。官员们兴冲冲地打开这份规划,当看到规划位置的时候,就一个个都傻眼了,原来整个规划区域的中心,是一颗特大号的钉子,那就是十年前由国家装备工业公司牵头在会安兴建的极限制造基地。
当年,借着国家在海东建设大型乙烯项目的机会,冯啸辰力主由多家装备制造企业联合在会安兴建了这个极限制造基地,专门用于为大型乙烯这样的项目制造超大、超重部件。极限制造基地的选址曾经有过几个方案,那时候的会安市政府花了不小的力气,才把这个基地争到了手。
考虑到超大、超重部件的运输问题,极限制造基地被布置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当时那里只是一片荒地,会安市几乎是半卖半送地把几千亩地划给了极限基地,使极限基地能够很迅速地建立起来。
极限基地的建设,对会安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极限基地的存在,许多原来缺乏大型部件制造能力的企业能够找到外包协作机构,也就有能力去承接各种大型项目了。像阮福根的全福机械公司,这些年能够快速发展,与极限基地的助力也是不无关系的。
装备企业的兴起,又带动了一大批配套企业的出现。本地工人不够用了,大量内地农民工纷纷涌入会安,又促进了会安的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极限制造基地是会安经济发展的一颗种子,在前些年,大家谈起这个基地时,无不盛赞前任领导目光远大,做出了最英明的决策。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十年时间过去,会安的城市规模扩大了五倍不止,原来极限制造基地所在的荒滩,如今已经与城市连为一体。沿着极限基地为运输大型部件而修建的公路两侧,一片片住宅、商铺和写字楼拔地而起,地价也像坐了火箭一般飚升。当年以几百元一亩划拨给极限制造基地的地皮,现在的价格已经涨到了几万元。极限制造基地几经扩充,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近8000亩,光地皮的价值就已经达到了4亿以上。
如果仅仅是4亿元的地皮,会安市倒也不会过于心疼,毕竟会安的财政也还不缺这区区4亿元。关键是如果能够把这些地皮开发成房地产,其价值起码能够升值10倍,这个利益就不是任何人能够无视的了。
在会安市政府内部,开始有人公开抨击当年的领导,说那些人鼠目寸光,怎么能够把这样一片黄金地皮拿来建什么极限基地呢?会安市有这么大的面积,随便什么地方找不到一片荒山野岭,想建极限基地,到那些地方去建不是更好吗?
这些人当然是在用穿越者的视角看待问题了。10年前,有谁会想到会安的建城区能够扩展得这么快。在当年,这里的确就是他们口中的荒山野岭。极限制造基地开工建设的时候,有多少人在心里偷笑,说市政府把一堆垃圾卖了个黄金价,几千亩连草都不长的荒地居然卖了好几百万,那个什么国家装备公司真是个顶级冤大头。
可谁曾想,当年的垃圾,如今真的成了黄金。
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类似于垃圾变成黄金的事情,在中国是最常见不过了。谁能想到,当年8分钱的一张猴票30年后能够价值上万?谁能想到,一个破破烂烂的四合院转眼就变成了过亿?相比之下,会安当年把一片土地以几百元的单价卖给极限制造基地,真不算是什么缺乏远见了。
更何况,如果没有极限制造基地,会安的经济恐怕也发展不到今天的水平,地价也不会涨到这样的程度。极限制造基地为会安创造的价值,早就超过了几亿的规模,可以说,人家占这块地并不是白占的,人家已经几十倍、上百倍地给予了回报。
但是,能够摸着良心说话的,能有几个呢?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这才是人之常情,而且还往往是能够博得一片喝彩的。
嘀咕归嘀咕,会安的官员们也知道极限制造基地不是那么容易搬迁的,所以在朱菊兰到来之前,并没有人去找过极限基地的麻烦。因为基地占地面积大,又有一些噪音影响,会安本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都自觉地绕开了这个区域,在基地周围只有一些农民的自建房,租给基地以及邻近工厂的职工居住,形成了一些后世说的棚户区。
朱菊兰的兰苑地产正是看中了这块区域,打算把它全部拿下,进行整体开发。兰苑地产的规划师们进行过研究,认为如果能够把极限制造基地迁走,拿到这8000亩土地,再加上周围农民自建房的区域,可以开发成一个高端地产项目。
这里离海比较近,但又不是直接面对大海,不会受到海风的侵袭。其位置处于会安市区的边缘,没有城市的喧闹与拥堵,前往市中心去工作或消费的距离又不是特别遥远。此外,原先极限基地为了运输超大部件,修建了一条非常宽阔的公路,直通海边,路面等级也很高,这无疑也是一个极好的卖点。要知道,能够住在高端小区里的居民,都是有车一族,对道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