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章
冯啸辰说:“这就对了。人们常说,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咱们技术不如欧美日,要求着人家卖给咱们设备,所以人家就不用考虑售后服务的问题。而咱们把设备卖到国外去,哪怕是卖到非洲去,也得做好售后,让人家满意。因为人家如果觉得不满意,就会转去买欧洲、日本的设备,咱们的市场就丢掉了。”
“我明白了!”刘旺这回真的理解冯啸辰的意思了,“咱们的订单都是好不容易从欧洲人、日本人那里抢来的,再加上咱们的技术比人家差,品牌也没人家响,如果服务再比不上人家,那么那些老黑凭什么买咱们的东西?”
“没错,就是这个道理。咱们事不宜迟,赶紧干起来吧!”冯啸辰说。
第六百九十四章 我只是猜测
冯啸辰说欧洲、日本的装备企业不在中国设立售后服务中心,这话其实也不对。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各国的装备制造商非但纷纷在中国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有些甚至连研发中心都迁过来了,目的就是要及时掌握中国企业的需求,以便开发出最适合中国市场的装备产品。
说到底,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这是永恒的市场法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不发达,本土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低,国外装备制造商根本不用担心中国企业不买他们的设备,所以屡屡端着架子,价钱没商量,售后服务全凭心情,一台设备趴窝半年都得不到维修的情况,并不罕见。有些中国企业因为等对方来修设备等得太久,牙一咬心一横,自己把设备大卸八块,结果居然也修好了,而且从此对进口设备的那么一点神秘感也荡然无存了。
进入新世纪,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工业装备的需求与日俱增,各种设备的销售量几乎占到了全球的六七成。此外,中国本土的装备制造业也已经崛起,许多国产装备的水平与国外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劣势。国外装备制造商如果还敢像过去那样傲慢,中国企业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他们,转而使用国产装备。而一家企业如果失去了中国市场,离破产也就没有多远了。
于是,原来眼高过顶的那些跨国公司,也就一个个变得无比“亲民”了。许多公司的CEO到中国来访问,从下飞机那一刻起就开始傻笑卖萌,动辄说什么顾客就是上帝之类,说穿了不就是看中了中国市场上的真金白银吗?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个时间点上,中国市场的影响力还没有那么大,而中国装备制造业要走出国门还非常艰难,这个时候肯定不能像西方企业那样耍大牌,而是必须放下身段,尽最大努力去为客户提供方便。其实又岂止是企业在这样做,整个国家的外交方针都是韬光养晦,做一只安静可爱、人畜无害的小白兔。
还在慕尼黑工程机械展的时候,冯啸辰脑子里就闪过在海外建立售后服务中心的念头,只是因为这件事似乎还不紧迫,他也就没有认真地去思考,更遑论将其付诸实施。林重这一次的事情,给他提了一个醒,让他意识到建立全球售后服务体系的事情应当纳入日程了。时下国内出口到海外的装备还不多,但增长的势头是有目共睹的。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售后服务体系,需要好几年的时间,现在开始做,也相当于是未雨绸缪了。
单凭林重一家,在海外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既没有必要,也难以办到。这种事情,由装备工业公司来牵头,是最为合适的。冯啸辰想明白了这一点,并没耽搁,他从林北返回京城,马上召集相关人员进行讨论,接着又与各家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沟通,最终确定了具体的方案。
按照设计,装备工业公司将在海外建立10个售后服务中心,分别位于欧洲、非洲、西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南美、北美等地,其中有些地区幅员辽阔,需要建立两三个售后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的人员由各家装备制造企业选派,这些人将接受几个月的专门培训,此外还要去各家企业学习,掌握各企业出口装备的技术细节,最终成为多面手。当然,了解的领域多了,对每个领域就不可能都精通,这些人的主要职责就是当出口到本地的装备发生故障的时候,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然后在国内对应厂商专业人员的远程指导下,确定故障的原因,对于那些简单的故障,能够及时排除,对于那些较为复杂的故障,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使问题不再扩大,等待国内派出专业人员前来维修。
售后服务中心除了承担设备维修的任务之外,在平时还可以帮助宣传一下中国的装备产品,了解当地客户的需求,这自不必说了。
冯啸辰在忙着推动中国装备走向世界,那头内田悠与赵辛未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十几轮,私底下的会见也有几十次,赵辛未自己已经隐隐感觉到事情有些蹊跷,内田悠作为一条老狐狸,心中的疑惑就更强烈了。
“赵先生,你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池谷制作所中国区的办公室里,内田悠虎着脸向赵辛未质问道。他们刚刚结束了一场谈判,当着外贸部、装备公司等机构的人,内田悠当然不便直接向赵辛未问这个问题,他只能等到谈判结束之后再来发问。
“我感觉,冯啸辰似乎是真的在拖延时间,而不是假装。”赵辛未讷讷地应道。
“我明白了!”刘旺这回真的理解冯啸辰的意思了,“咱们的订单都是好不容易从欧洲人、日本人那里抢来的,再加上咱们的技术比人家差,品牌也没人家响,如果服务再比不上人家,那么那些老黑凭什么买咱们的东西?”
“没错,就是这个道理。咱们事不宜迟,赶紧干起来吧!”冯啸辰说。
第六百九十四章 我只是猜测
冯啸辰说欧洲、日本的装备企业不在中国设立售后服务中心,这话其实也不对。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各国的装备制造商非但纷纷在中国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有些甚至连研发中心都迁过来了,目的就是要及时掌握中国企业的需求,以便开发出最适合中国市场的装备产品。
说到底,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这是永恒的市场法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不发达,本土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低,国外装备制造商根本不用担心中国企业不买他们的设备,所以屡屡端着架子,价钱没商量,售后服务全凭心情,一台设备趴窝半年都得不到维修的情况,并不罕见。有些中国企业因为等对方来修设备等得太久,牙一咬心一横,自己把设备大卸八块,结果居然也修好了,而且从此对进口设备的那么一点神秘感也荡然无存了。
进入新世纪,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工业装备的需求与日俱增,各种设备的销售量几乎占到了全球的六七成。此外,中国本土的装备制造业也已经崛起,许多国产装备的水平与国外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劣势。国外装备制造商如果还敢像过去那样傲慢,中国企业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他们,转而使用国产装备。而一家企业如果失去了中国市场,离破产也就没有多远了。
于是,原来眼高过顶的那些跨国公司,也就一个个变得无比“亲民”了。许多公司的CEO到中国来访问,从下飞机那一刻起就开始傻笑卖萌,动辄说什么顾客就是上帝之类,说穿了不就是看中了中国市场上的真金白银吗?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个时间点上,中国市场的影响力还没有那么大,而中国装备制造业要走出国门还非常艰难,这个时候肯定不能像西方企业那样耍大牌,而是必须放下身段,尽最大努力去为客户提供方便。其实又岂止是企业在这样做,整个国家的外交方针都是韬光养晦,做一只安静可爱、人畜无害的小白兔。
还在慕尼黑工程机械展的时候,冯啸辰脑子里就闪过在海外建立售后服务中心的念头,只是因为这件事似乎还不紧迫,他也就没有认真地去思考,更遑论将其付诸实施。林重这一次的事情,给他提了一个醒,让他意识到建立全球售后服务体系的事情应当纳入日程了。时下国内出口到海外的装备还不多,但增长的势头是有目共睹的。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售后服务体系,需要好几年的时间,现在开始做,也相当于是未雨绸缪了。
单凭林重一家,在海外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既没有必要,也难以办到。这种事情,由装备工业公司来牵头,是最为合适的。冯啸辰想明白了这一点,并没耽搁,他从林北返回京城,马上召集相关人员进行讨论,接着又与各家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沟通,最终确定了具体的方案。
按照设计,装备工业公司将在海外建立10个售后服务中心,分别位于欧洲、非洲、西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南美、北美等地,其中有些地区幅员辽阔,需要建立两三个售后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的人员由各家装备制造企业选派,这些人将接受几个月的专门培训,此外还要去各家企业学习,掌握各企业出口装备的技术细节,最终成为多面手。当然,了解的领域多了,对每个领域就不可能都精通,这些人的主要职责就是当出口到本地的装备发生故障的时候,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然后在国内对应厂商专业人员的远程指导下,确定故障的原因,对于那些简单的故障,能够及时排除,对于那些较为复杂的故障,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使问题不再扩大,等待国内派出专业人员前来维修。
售后服务中心除了承担设备维修的任务之外,在平时还可以帮助宣传一下中国的装备产品,了解当地客户的需求,这自不必说了。
冯啸辰在忙着推动中国装备走向世界,那头内田悠与赵辛未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十几轮,私底下的会见也有几十次,赵辛未自己已经隐隐感觉到事情有些蹊跷,内田悠作为一条老狐狸,心中的疑惑就更强烈了。
“赵先生,你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池谷制作所中国区的办公室里,内田悠虎着脸向赵辛未质问道。他们刚刚结束了一场谈判,当着外贸部、装备公司等机构的人,内田悠当然不便直接向赵辛未问这个问题,他只能等到谈判结束之后再来发问。
“我感觉,冯啸辰似乎是真的在拖延时间,而不是假装。”赵辛未讷讷地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