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众人都放下了手里的吃食,认真地等着丁士宽说话。班上原本有两个做学问的同学,自从祁瑞仓去榆北挂职之后,做学问的就只剩下丁士宽一个了,大家也想听听理论界的一些见解。
丁士宽道:“第一点,我认为在整个80年代,国企承担了整个改革的成本。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有国企在支撑着整个国民经济,而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赞成!”几个同学参差不齐地说道。
80年代的改革,大家都是亲历者,自然知道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像阮福根的全福公司,平时养不起高级技工和工程师,遇到有事情的时候,就从国企借人。说是借,其实国企是拿不到一分钱的。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国企在帮私营企业养人,而得利的却是私营企业。
到80年代后期,职工下海越来越多,而能够下海的往往都是技术过硬的人才。国企成了一个包吃包住的培训学校,学得好的学员就毕业去私企赚大钱了,学得不好的则由国企养着。民营经济不需要付出培训费用,却能够获得最优秀的人才,这就是它们能够迅速成长的原因。
至于说到民营企业通过各种不法手段撬国企墙角的事情,就不值一提了。近的例子就如榆重锻压机床车间那种情况,单位出钱派业务员去拉业务,拉回来的业务却被撬到私人企业去了,这也是国企承担的改革成本之一。
“改革初期,如果没有国企来承担这些成本,民营经济是不可能成长起来的。可以这样说,国企是为我们的市场经济做出了牺牲。”丁士宽总结道。
祁瑞仓摇了摇头,笑着说道:“老丁,你这个说法,我有点不太能够接受,不过一时也说不出你错在哪。唉,我这半年干的都是些俗事,在芝大学的那些东西全都还给老师去了。”
“哈哈,看来瑞仓是个被招商局长耽误的诺奖得主啊。”冯啸辰打趣道。
“实践出真知,我倒不后悔。”祁瑞仓道,说罢,他又指了指丁士宽,道:“还是让老丁继续说吧,我觉得他总结得有点意思。”
丁士宽于是继续说道:“第二点,那就是国企的社会负担太重了。据我们下去调研得到的数据,大多数国企退休工人和在职工人的比例差不多是1比2,也就是2个在职职工要养1个退休工人。”
“榆北的情况比这还糟,差不多是1个在职的养1个退休的。”祁瑞仓道。
丁士宽点点头,道:“退休职工的负担可不光是工资,还有福利、医药费等等。尤其是医药费负担,差不多就能够把一个厂子拖垮。”
王振斌道:“这是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就是要把国企的社会负担转出来,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把退休工人交给社保系统去负担,这样国企就能够轻装上阵了。”
“幼儿园、托儿所、职工医院等等,也应当转给社会去办,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于蕊补充道。
“第三,”丁士宽又接着说道,“那就是国企本身的机制问题了,大锅饭,人浮于事,企业经营状况与领导的待遇没有关系,这样的企业怎么可能具有竞争力。”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王振斌皱着眉头说道,“国家已经提过不止一次,要改变国企的内部管理机制,至少是需要砸掉铁饭碗的。但现在光是那些停工企业的下岗职工就已经让我们挠头了,如果那些效益好的企业也开始裁撤冗员,整个国家的就业压力该有多大,你们计算过没有?”
“很简单啊,鼓励私人创业,发展小型企业,尤其是服务业企业。这种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是最强的,我在榆北就是搞这个的。”祁瑞仓信心满满地说道。
冯啸辰道:“榆北的经验的确可以借鉴一下。榆重进行分拆之后,大量的冗员都被私营企业吸纳掉了。像海东省的全福机械公司,一下子就从榆重招收了300名工人。这些人对于国企来说是负担,到了他们那里,可都是宝贝呢。”
“也该让这些私营企业做点贡献了。”谢克力说道,“刚才老丁不是说了吗,80年代的改革,是国企承担了成本,帮助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到了90年代,国企也要开始改革了,那么就该让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去承担成本了。”
“老谢说得太好了!”丁士宽一拍手掌,赞道,“各位,这就是我今天特别想向大家谈的一个想法。我发现,中国的改革和前苏联的改革存在着一个非常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中国在进行国企改革之前,先培育起了民营企业这支生力军。这样当国企开始改革的时候,民营企业能够承担起吸纳就业、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作用。
而反过来看前苏联,它也是存在着体制僵化的问题,所以启动了国企改革。但当它的国企开始改革的时候,社会上没有一个强大的民营资本群体能够承担改革的代价,所以前苏联就垮台了,俄罗斯直到现在仍然深陷危机,无法自拔。”
“这个观点有点意思。”祁瑞仓道,“我也思考过苏联改革和中国改革的区别,隐隐约约想到了这么一点,但是不如老丁你总结得这样精确。我觉得,苏联的改革可以称为一种激进的改革,而中国的改革嘛……”
“我把它叫作一种渐进式的改革。”丁士宽道。
“渐进式改革,这个说法不错。”祁瑞仓道,“老丁,我觉得你可以把这个思想再深化一下,写篇文章,应当能够引起轰动的。”
丁士宽道:“第一点,我认为在整个80年代,国企承担了整个改革的成本。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有国企在支撑着整个国民经济,而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赞成!”几个同学参差不齐地说道。
80年代的改革,大家都是亲历者,自然知道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像阮福根的全福公司,平时养不起高级技工和工程师,遇到有事情的时候,就从国企借人。说是借,其实国企是拿不到一分钱的。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国企在帮私营企业养人,而得利的却是私营企业。
到80年代后期,职工下海越来越多,而能够下海的往往都是技术过硬的人才。国企成了一个包吃包住的培训学校,学得好的学员就毕业去私企赚大钱了,学得不好的则由国企养着。民营经济不需要付出培训费用,却能够获得最优秀的人才,这就是它们能够迅速成长的原因。
至于说到民营企业通过各种不法手段撬国企墙角的事情,就不值一提了。近的例子就如榆重锻压机床车间那种情况,单位出钱派业务员去拉业务,拉回来的业务却被撬到私人企业去了,这也是国企承担的改革成本之一。
“改革初期,如果没有国企来承担这些成本,民营经济是不可能成长起来的。可以这样说,国企是为我们的市场经济做出了牺牲。”丁士宽总结道。
祁瑞仓摇了摇头,笑着说道:“老丁,你这个说法,我有点不太能够接受,不过一时也说不出你错在哪。唉,我这半年干的都是些俗事,在芝大学的那些东西全都还给老师去了。”
“哈哈,看来瑞仓是个被招商局长耽误的诺奖得主啊。”冯啸辰打趣道。
“实践出真知,我倒不后悔。”祁瑞仓道,说罢,他又指了指丁士宽,道:“还是让老丁继续说吧,我觉得他总结得有点意思。”
丁士宽于是继续说道:“第二点,那就是国企的社会负担太重了。据我们下去调研得到的数据,大多数国企退休工人和在职工人的比例差不多是1比2,也就是2个在职职工要养1个退休工人。”
“榆北的情况比这还糟,差不多是1个在职的养1个退休的。”祁瑞仓道。
丁士宽点点头,道:“退休职工的负担可不光是工资,还有福利、医药费等等。尤其是医药费负担,差不多就能够把一个厂子拖垮。”
王振斌道:“这是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就是要把国企的社会负担转出来,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把退休工人交给社保系统去负担,这样国企就能够轻装上阵了。”
“幼儿园、托儿所、职工医院等等,也应当转给社会去办,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于蕊补充道。
“第三,”丁士宽又接着说道,“那就是国企本身的机制问题了,大锅饭,人浮于事,企业经营状况与领导的待遇没有关系,这样的企业怎么可能具有竞争力。”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王振斌皱着眉头说道,“国家已经提过不止一次,要改变国企的内部管理机制,至少是需要砸掉铁饭碗的。但现在光是那些停工企业的下岗职工就已经让我们挠头了,如果那些效益好的企业也开始裁撤冗员,整个国家的就业压力该有多大,你们计算过没有?”
“很简单啊,鼓励私人创业,发展小型企业,尤其是服务业企业。这种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是最强的,我在榆北就是搞这个的。”祁瑞仓信心满满地说道。
冯啸辰道:“榆北的经验的确可以借鉴一下。榆重进行分拆之后,大量的冗员都被私营企业吸纳掉了。像海东省的全福机械公司,一下子就从榆重招收了300名工人。这些人对于国企来说是负担,到了他们那里,可都是宝贝呢。”
“也该让这些私营企业做点贡献了。”谢克力说道,“刚才老丁不是说了吗,80年代的改革,是国企承担了成本,帮助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到了90年代,国企也要开始改革了,那么就该让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去承担成本了。”
“老谢说得太好了!”丁士宽一拍手掌,赞道,“各位,这就是我今天特别想向大家谈的一个想法。我发现,中国的改革和前苏联的改革存在着一个非常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中国在进行国企改革之前,先培育起了民营企业这支生力军。这样当国企开始改革的时候,民营企业能够承担起吸纳就业、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作用。
而反过来看前苏联,它也是存在着体制僵化的问题,所以启动了国企改革。但当它的国企开始改革的时候,社会上没有一个强大的民营资本群体能够承担改革的代价,所以前苏联就垮台了,俄罗斯直到现在仍然深陷危机,无法自拔。”
“这个观点有点意思。”祁瑞仓道,“我也思考过苏联改革和中国改革的区别,隐隐约约想到了这么一点,但是不如老丁你总结得这样精确。我觉得,苏联的改革可以称为一种激进的改革,而中国的改革嘛……”
“我把它叫作一种渐进式的改革。”丁士宽道。
“渐进式改革,这个说法不错。”祁瑞仓道,“老丁,我觉得你可以把这个思想再深化一下,写篇文章,应当能够引起轰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