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你对咱们国家目前的经济体制是怎么看的?”
见冯啸辰一脸懵懂的样子,沈荣儒微微一笑,换了一个问题。事实上,张主任在向他推荐冯啸辰的时候,除了介绍过冯啸辰在重装办的一些工作成绩之外,特别强调的就是冯啸辰对于国家经济政策颇有一些独到见解,显示出了很强的理论敏感。张主任认为,像冯啸辰这样对经济政策有着深入思考的年轻人,如果能够得到名师指点,不难成为有见地的理论家,今后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还是回到实践部门去从事管理工作,都能够做出重大的贡献。
沈荣儒向冯啸辰提示了半天,冯啸辰也没有领悟到自己真正的优势所在,看来这个年轻人并不知道自己的那些理论见解是如何惊世骇俗,而这又足以说明他的见解是发自内心的,并无造作之意。
冯啸辰的确没觉得自己在理论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在此前与罗翔飞、孟凡泽这些人交流的时候,的确提出过许多让人惊艳的见解,但这些见解不过是后世的一些经济常识而已,也就是在80年代初的这个时间节点上显得标新立异罢了。听到沈荣儒问他对经济体制的看法,他想了想,说道:
“目前的体制,应当还是一种过渡体制吧。企业和地方政府自主权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地位也还没有得到认可,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不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很难有长足的发展。”
“市场经济?”沈荣儒皱了皱眉头,“你觉得中国应当搞市场经济吗?”
“是的,中国最终肯定会走向市场经济。”冯啸辰答道。这就是穿越者的福利了,别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他看来是千真万确的。时下国内无论是决策层还是理论界,都还没有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这个时候说中国必然要走向市场经济,往轻里说是立场不够坚定,受到资本主义思想的诱惑,往重里说,那就是大逆不道,因言获罪也是可能的。
不过,冯啸辰觉得在沈荣儒面前说这番话并不要紧,因为沈荣儒是一位思想非常开放的学者,即便在今天他还不曾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在几年后他将会变成一名市场经济理论的坚定推行者。冯啸辰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很多就是出自于沈荣儒在后世的著述。
果然,听到冯啸辰的回答,沈荣儒并没有如一些思想僵化的老学者那样暴跳如雷,而是用一种探究的口吻说道:“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搞市场经济呢?目前国家的政策取向是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核心还是计划经济,只是引入一些商品经济的机制而已。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水火不容的,难道你认为我们应当放弃计划经济吗?”
“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并不成熟,强行地采取计划经济模式,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在过去30年中,我们的计划体制不断地重复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循环,就是这个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国家只是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参与经济活动,让市场成为调配资源的最主要手段。”
冯啸辰索性把自己所了解的经济理论都说出来了,或许这些思想能够给沈荣儒一些启示,让他更早地转向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进而促进中国的经济体制更快地实现转变,这也算是冯啸辰为这个平行时空所做的贡献吧?
第三百九十章 关于计划经济
“你说咱们国家搞计划经济的条件并不成熟,理由是什么呢?”
沈荣儒很认真地问道。对于这个由张主任推荐给自己的关门弟子,他的兴趣越来越大了。关于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争论,在时下颇为时髦,冯啸辰能够说出几句来,也并不奇怪。但冯啸辰一张嘴就认为计划经济的条件不成熟,这可算是一个新观点了,新到让沈荣儒都觉得需要好好地听一听。
关于这个问题,冯啸辰在前一世是曾经与一些学者讨论过的,因此此时并不紧张,从容不迫地说道:
“计划经济的思想,源于马克思。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在于希望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两大部类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进而彻底消除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这种思想,经过列宁的实践成为一种现实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并在苏联和我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应用。
然而,无论是马克思的设想,还是列宁的设想,计划经济都必须建立在纯粹的公有制基础上,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各个经济主体完全服从于计划当局的调度,不会因为追求私利而干扰计划的执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有制,而且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是计划经济制度的基础。”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破坏了这种基础?”沈荣儒问道。
冯啸辰摇摇头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认为,即使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也不曾存在过纯粹的公有制。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是被分割成不同的层次,由数以万计的地方和企业各自占有的。”
沈荣儒琢磨了一下,笑道:“这个提法有点意思,莫非你认为只有让国家把所有的权力都收到中央去,才能算是纯粹的公有制吗?”
“的确如此。”冯啸辰道,“沈老师,我给您举个例子。去年这个时候,我到明州省去处理过一个案子。这个案子很简单,就是乐城市政府在暗地里纵容,甚至是指使当地农民阻挠大乙烯项目的施工,以此要挟国家经委批准他们上马一家电视机厂。
见冯啸辰一脸懵懂的样子,沈荣儒微微一笑,换了一个问题。事实上,张主任在向他推荐冯啸辰的时候,除了介绍过冯啸辰在重装办的一些工作成绩之外,特别强调的就是冯啸辰对于国家经济政策颇有一些独到见解,显示出了很强的理论敏感。张主任认为,像冯啸辰这样对经济政策有着深入思考的年轻人,如果能够得到名师指点,不难成为有见地的理论家,今后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还是回到实践部门去从事管理工作,都能够做出重大的贡献。
沈荣儒向冯啸辰提示了半天,冯啸辰也没有领悟到自己真正的优势所在,看来这个年轻人并不知道自己的那些理论见解是如何惊世骇俗,而这又足以说明他的见解是发自内心的,并无造作之意。
冯啸辰的确没觉得自己在理论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在此前与罗翔飞、孟凡泽这些人交流的时候,的确提出过许多让人惊艳的见解,但这些见解不过是后世的一些经济常识而已,也就是在80年代初的这个时间节点上显得标新立异罢了。听到沈荣儒问他对经济体制的看法,他想了想,说道:
“目前的体制,应当还是一种过渡体制吧。企业和地方政府自主权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地位也还没有得到认可,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不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很难有长足的发展。”
“市场经济?”沈荣儒皱了皱眉头,“你觉得中国应当搞市场经济吗?”
“是的,中国最终肯定会走向市场经济。”冯啸辰答道。这就是穿越者的福利了,别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他看来是千真万确的。时下国内无论是决策层还是理论界,都还没有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这个时候说中国必然要走向市场经济,往轻里说是立场不够坚定,受到资本主义思想的诱惑,往重里说,那就是大逆不道,因言获罪也是可能的。
不过,冯啸辰觉得在沈荣儒面前说这番话并不要紧,因为沈荣儒是一位思想非常开放的学者,即便在今天他还不曾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在几年后他将会变成一名市场经济理论的坚定推行者。冯啸辰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很多就是出自于沈荣儒在后世的著述。
果然,听到冯啸辰的回答,沈荣儒并没有如一些思想僵化的老学者那样暴跳如雷,而是用一种探究的口吻说道:“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搞市场经济呢?目前国家的政策取向是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核心还是计划经济,只是引入一些商品经济的机制而已。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水火不容的,难道你认为我们应当放弃计划经济吗?”
“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并不成熟,强行地采取计划经济模式,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在过去30年中,我们的计划体制不断地重复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循环,就是这个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国家只是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参与经济活动,让市场成为调配资源的最主要手段。”
冯啸辰索性把自己所了解的经济理论都说出来了,或许这些思想能够给沈荣儒一些启示,让他更早地转向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进而促进中国的经济体制更快地实现转变,这也算是冯啸辰为这个平行时空所做的贡献吧?
第三百九十章 关于计划经济
“你说咱们国家搞计划经济的条件并不成熟,理由是什么呢?”
沈荣儒很认真地问道。对于这个由张主任推荐给自己的关门弟子,他的兴趣越来越大了。关于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争论,在时下颇为时髦,冯啸辰能够说出几句来,也并不奇怪。但冯啸辰一张嘴就认为计划经济的条件不成熟,这可算是一个新观点了,新到让沈荣儒都觉得需要好好地听一听。
关于这个问题,冯啸辰在前一世是曾经与一些学者讨论过的,因此此时并不紧张,从容不迫地说道:
“计划经济的思想,源于马克思。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在于希望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两大部类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进而彻底消除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这种思想,经过列宁的实践成为一种现实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并在苏联和我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应用。
然而,无论是马克思的设想,还是列宁的设想,计划经济都必须建立在纯粹的公有制基础上,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各个经济主体完全服从于计划当局的调度,不会因为追求私利而干扰计划的执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有制,而且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是计划经济制度的基础。”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破坏了这种基础?”沈荣儒问道。
冯啸辰摇摇头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认为,即使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也不曾存在过纯粹的公有制。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是被分割成不同的层次,由数以万计的地方和企业各自占有的。”
沈荣儒琢磨了一下,笑道:“这个提法有点意思,莫非你认为只有让国家把所有的权力都收到中央去,才能算是纯粹的公有制吗?”
“的确如此。”冯啸辰道,“沈老师,我给您举个例子。去年这个时候,我到明州省去处理过一个案子。这个案子很简单,就是乐城市政府在暗地里纵容,甚至是指使当地农民阻挠大乙烯项目的施工,以此要挟国家经委批准他们上马一家电视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