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从全国各地调集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用了10年的时间,制造出了两架P15大飞机,一架用于做地面的静力实验,另一架则用于试飞。也就在P15试飞成功之际,浦海飞机制造厂得到了国家计委的通知,宣布后续的投资将全部冻结,浦飞非但没有继续研制第三架样机的资金,甚至连全厂1000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工资都成了问题。
这个情况的出现,与整个国家的大方向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P15立项的年代里,国家投资算的是政治账,而非经济账,P15的研制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商业用途,仅仅是希望能够成为一张国家名片,造出一两架来证明中国具有这方面的实力。
而到1978年之后,国家开始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所有的工作首先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不是虚幻的政治形象。P15的经济性被当作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并成为决定P15生死存亡的关键。国家民航部门在分析了P15的经济指标之后,表示不愿意接受这种飞机用于民用航空,而军方则声称暂时没有足够的资金装备这种级别的大型运输机,更惶论加油机、预警机之类的奢侈品。
没有了需求,P15的研制就没有意义了。加上国家出于国民经济调整的要求,大力压缩基建项目,连浦江钢铁厂的二期建设都被推迟了,P15这种爹不亲、娘不爱的项目就更不用提了。
浦海飞机制造厂当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做了10年的一个项目就这样终结,更何况P15一旦下马,浦飞的存在意义也就消失了,这家厂子将会被关闭,所有的职工都会被分流到其他企业去,这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浦飞的领导干部开始向各部委进行游说,P15的研发团队也同样全体动员起来,试图挽回P15覆灭的命运。张鲁彬作为副总设计师,自然也在积极地联系各方面的关系,希望能够给P15以一线生机。他找到了过去的老领导,老领导又把他推荐给了孟凡泽,请孟凡泽帮忙。
孟凡泽虽然在工业系统里颇有一些影响力,但煤炭与航空毕竟还是隔着一座山,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忙才好。为难之下,他心念一动,想起了智计百出的冯啸辰,这才以参观技师学校为名,把冯啸辰约了过来,向他问计。
“张总工,你们的想法是什么呢?”
冯啸辰听完事情的前后经过,平静地向张鲁彬问道。其实,在冯啸辰前世的记忆中,对于P15的事情已经了解得很多了,也知道P15最终并没有逃过灭亡的命运。现在,他需要了解的是张鲁彬作为一个当事人的想法,以及对方希望自己做的事情。
“P15是我们的心血,我们希望能够把它做下去。”张鲁彬沉重地说道。
冯啸辰道:“如果要做下去,你们需要什么条件?”
“5000万元的拨款。”张鲁彬不假思索地说道。
这段时间,整个浦飞都在跑这件事,目标就是谋求5000万元的追加拨款,这笔钱原本应当由国家计委划拨过来,在计委表示不能追加拨款之后,浦飞寻求的是从其他部门来获得这笔钱,比如说军队、航空部或者别的什么对口单位。
在张鲁彬看来,找重装办要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重装办只是一家协调机构,本身并没有拨款的权力,而且大飞机也并不在重装办协调的重大项目之列,重装办是不可能狗拿耗子来管这件闲事的。
当然,孟凡泽非要带他来,他也不能拒绝,只能无望做有望,过来探探虚实。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孟凡泽并没有带他去见重装办的负责人罗翔飞,却来到这个位于京郊偏僻位置的学校,见了这样一位年轻得不像话的副处长,这就让张鲁彬更不理解了。
刚才,听说冯啸辰一个点子就让薛暮苍赚到了8万港币,张鲁彬倒是有些动心。不过转念一想,又觉得这类点子与浦飞离得太远,大飞机项目不可能靠几个这样的点子来救活。
听到张鲁彬的话,冯啸辰微微笑了一下,问道:“如果有了5000万,你们能够做到哪一步呢?”
“我们能够把第三架样机制造出来,进行后续的试飞。”张鲁彬道。
“然后呢?”冯啸辰追问道。
“然后……”张鲁彬磕巴了一下,说道:“进行了试飞之后,我们的飞机就可以初步定型了,只要民航部门有订货,我们就可以继续生产。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还可以出口到亚非拉国家去……”
他的话归这样说,声音却是越来越弱,显然自己都没有足够的底气。作为一名资深的飞机设计师,他岂能不知道飞机的试飞是一件漫长而费钱的事情。5000万的追加拨款,只够浦飞再造出一架样机来,连试飞的油料都买不起,还不用说在试飞过程中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维护。
浦飞的想法,是先把项目保留下来,然后一边造样机,一边再寻求新的投资,走一步算一步。最乐观的情况,是民航部门突然良心发作,下几个订单,这样浦飞就完全活过来了。
那么,民航会这样做吗?
张鲁彬心里比谁都没底。
第二百二十五章 该放手就得放手
冯啸辰从张鲁彬的语调中已经听出了他内心的彷徨,于是平静地说道:“张总工,你觉得,P15还有希望吗?”
“如果民航……”张鲁彬说了几个字,便说不下去了。
冯啸辰没有绕弯子,而是直截了当地说道:“事实上,您心里也非常清楚。即便是民航愿意接受P15,P15也不会有前途。民航一年的订货也就是两三架,即便是考虑到国家经济水平提高,未来对飞机的需求量增大,在未来十年中,民航能够采购的飞机也不会超过50架。仅仅凭着50架飞机的订单,你们能做到什么程度?”
这个情况的出现,与整个国家的大方向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P15立项的年代里,国家投资算的是政治账,而非经济账,P15的研制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商业用途,仅仅是希望能够成为一张国家名片,造出一两架来证明中国具有这方面的实力。
而到1978年之后,国家开始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所有的工作首先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不是虚幻的政治形象。P15的经济性被当作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并成为决定P15生死存亡的关键。国家民航部门在分析了P15的经济指标之后,表示不愿意接受这种飞机用于民用航空,而军方则声称暂时没有足够的资金装备这种级别的大型运输机,更惶论加油机、预警机之类的奢侈品。
没有了需求,P15的研制就没有意义了。加上国家出于国民经济调整的要求,大力压缩基建项目,连浦江钢铁厂的二期建设都被推迟了,P15这种爹不亲、娘不爱的项目就更不用提了。
浦海飞机制造厂当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做了10年的一个项目就这样终结,更何况P15一旦下马,浦飞的存在意义也就消失了,这家厂子将会被关闭,所有的职工都会被分流到其他企业去,这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浦飞的领导干部开始向各部委进行游说,P15的研发团队也同样全体动员起来,试图挽回P15覆灭的命运。张鲁彬作为副总设计师,自然也在积极地联系各方面的关系,希望能够给P15以一线生机。他找到了过去的老领导,老领导又把他推荐给了孟凡泽,请孟凡泽帮忙。
孟凡泽虽然在工业系统里颇有一些影响力,但煤炭与航空毕竟还是隔着一座山,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忙才好。为难之下,他心念一动,想起了智计百出的冯啸辰,这才以参观技师学校为名,把冯啸辰约了过来,向他问计。
“张总工,你们的想法是什么呢?”
冯啸辰听完事情的前后经过,平静地向张鲁彬问道。其实,在冯啸辰前世的记忆中,对于P15的事情已经了解得很多了,也知道P15最终并没有逃过灭亡的命运。现在,他需要了解的是张鲁彬作为一个当事人的想法,以及对方希望自己做的事情。
“P15是我们的心血,我们希望能够把它做下去。”张鲁彬沉重地说道。
冯啸辰道:“如果要做下去,你们需要什么条件?”
“5000万元的拨款。”张鲁彬不假思索地说道。
这段时间,整个浦飞都在跑这件事,目标就是谋求5000万元的追加拨款,这笔钱原本应当由国家计委划拨过来,在计委表示不能追加拨款之后,浦飞寻求的是从其他部门来获得这笔钱,比如说军队、航空部或者别的什么对口单位。
在张鲁彬看来,找重装办要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重装办只是一家协调机构,本身并没有拨款的权力,而且大飞机也并不在重装办协调的重大项目之列,重装办是不可能狗拿耗子来管这件闲事的。
当然,孟凡泽非要带他来,他也不能拒绝,只能无望做有望,过来探探虚实。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孟凡泽并没有带他去见重装办的负责人罗翔飞,却来到这个位于京郊偏僻位置的学校,见了这样一位年轻得不像话的副处长,这就让张鲁彬更不理解了。
刚才,听说冯啸辰一个点子就让薛暮苍赚到了8万港币,张鲁彬倒是有些动心。不过转念一想,又觉得这类点子与浦飞离得太远,大飞机项目不可能靠几个这样的点子来救活。
听到张鲁彬的话,冯啸辰微微笑了一下,问道:“如果有了5000万,你们能够做到哪一步呢?”
“我们能够把第三架样机制造出来,进行后续的试飞。”张鲁彬道。
“然后呢?”冯啸辰追问道。
“然后……”张鲁彬磕巴了一下,说道:“进行了试飞之后,我们的飞机就可以初步定型了,只要民航部门有订货,我们就可以继续生产。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还可以出口到亚非拉国家去……”
他的话归这样说,声音却是越来越弱,显然自己都没有足够的底气。作为一名资深的飞机设计师,他岂能不知道飞机的试飞是一件漫长而费钱的事情。5000万的追加拨款,只够浦飞再造出一架样机来,连试飞的油料都买不起,还不用说在试飞过程中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维护。
浦飞的想法,是先把项目保留下来,然后一边造样机,一边再寻求新的投资,走一步算一步。最乐观的情况,是民航部门突然良心发作,下几个订单,这样浦飞就完全活过来了。
那么,民航会这样做吗?
张鲁彬心里比谁都没底。
第二百二十五章 该放手就得放手
冯啸辰从张鲁彬的语调中已经听出了他内心的彷徨,于是平静地说道:“张总工,你觉得,P15还有希望吗?”
“如果民航……”张鲁彬说了几个字,便说不下去了。
冯啸辰没有绕弯子,而是直截了当地说道:“事实上,您心里也非常清楚。即便是民航愿意接受P15,P15也不会有前途。民航一年的订货也就是两三架,即便是考虑到国家经济水平提高,未来对飞机的需求量增大,在未来十年中,民航能够采购的飞机也不会超过50架。仅仅凭着50架飞机的订单,你们能做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