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大型自卸车是露天矿的重要装备,这种车需要有很大的载重量,同时能够在矿山的恶劣路况下行走自如。自卸车的传动方式有两种,即机械传动和电传动,相比前者,电传动的操纵更加灵活,而且传动力量更大,可靠性更强。在电传动方式中,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把驱动电机安装在车的后桥壳内,另一种则是直接安装在车轮里,这就是所谓的电动轮自卸车。
最早的电动轮结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人发明的。这种设计是在车轮的轮毂里融合了电动机、减速机构、制动装置等,省去了传统的离合器、变速器、主减速器、差速器等部件,从而简化了整车结构,还能够提高传动效率。
王伟龙过去所在的中原省罗丘冶金机械厂,是冶金系统的重点企业之一,从50年代开始生产制造电传动矿山设备。60年代末,罗冶试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45吨电动轮自卸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入70年代,随着国家矿石需求量的增加,矿山对于大型采矿装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百吨级以上的电动轮自卸车就是其中之一。
70年代中期,罗冶在机械部等几部委的支持下,开展了120吨电动轮自卸车的研制工作。由于缺乏可借鉴的技术资料,加上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研制这台自卸车所经历的艰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只说一个小小的方面:为了寻找可用于自卸车上的配件,王伟龙这个技术处副处长都不得不亲自去当采购员,脚步踏遍了半个中国。
经过长达三年的努力,第一台120吨电动轮自卸车终于下线,让罗丘的工人和技术人员都为之欢欣鼓舞。报纸也连篇累牍地报道了这条喜讯,用了不少诸如“零的突破”或者“翻开新篇章”之类的煽情表述。
可随之而来的事情,却是大家始料未及的。自卸车造出来了,却找不到一处矿山愿意接受它开展工业实验。整整两年时间,这台长11米,宽6米,高5米的庞然大物,一直都静悄悄地蹲在罗冶的厂区里,无法施展自己的身手。
第九十二章 工业试验
一台新装备在工厂下线,仅仅是装备研制完成的第一步。接下来,装备要送到工作现场去进行试运行,检验装备是否能够适合实际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工业试验。大型装备的工业试验有完整的试验大纲,有些需要分成若干个阶段,包含数以百计的试验项目和性能指标,只有完成所有的试验项目并达到指标要求,这种新装备才能通过验收,转入正式生产。
为了保证装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都能够正常运行,工业试验往往要选择最恶劣的工作场合开展,而且还要设计一些超出正常工作强度要求的试验环节,还要持续足够长的一段时间,以检验设备的可靠性。
以罗翔飞刚刚说到的120吨电动轮自卸车来说,工业试验大纲的初稿已经编制完成,在试验开始之后,还要根据试验现场的情况进行逐步完善。按照目前的工业试验大纲,自卸车需要在花岗岩地貌的矿区连续运转3个月,运载超过25万吨以上的矿石,完成1000次以上的载重下坡,并且要求主要部件不得损坏,否则此前的一切的试验结果清零,从头开始。
这样的试验要求,罗丘冶金机械厂方面是早有思想准备的,以往他们开发过吨位较小的自卸车,工业试验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这种要求对于他们来说并不觉得稀罕。让厂长们抓狂的事情是,两年时间过去,居然找不到一个矿山愿意接受这台自卸车去进行工业试验,而工业试验不做完,车辆就无法定型生产,前期付出的心血就完全白费了。
当初立项研制自卸车,是机械部、冶金部等几个部门联合发起的,全国有十几个矿山都表示了支持,有些矿山的领导还在部里表示过对自卸车的期盼,颇说了一些“望眼欲穿”之类的话。自卸车在罗冶下线的时候,这些矿山也纷纷发来贺电,盛赞罗冶的干部职工为矿山冶金系统又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个时候,正值国内的工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由于自卸车主要用于铁矿、铜矿等金属矿区,所以这个项目划到了经委冶金局的管辖范围之内。负责此事的罗翔飞决定趁热打铁,及时推动自卸车的工业试验,以便发现问题,完善设计,使装备早日定型。他以冶金局的名义,向几家矿山发了函,商讨开展自卸车工业试验的事项。
公函反馈的速度慢得异乎寻常,罗翔飞让手下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反复催了若干次,直到他的耐心快要耗尽了,才陆陆续续地得到了回音。各家矿山的回函相似得几乎像是从后世的网络中拷贝下来的,不外乎先是用好几百字的篇幅陈述电动轮自卸车的重大意义,讴歌罗丘冶金机械厂自力更生造出大型自卸车的丰功伟绩,随后画风突变,开始强调自己的各种困难,或是说生产任务太紧,抽不出时间来开展试验,或是说当地条件过于恶劣,这种粉嫩粉嫩的新产品,是不是先到温暖湿润的地方去锻炼锻炼,别到自己这里来闪了小胳膊小腿。
罗翔飞按着心里的恼火,开始和各家矿山的领导进行沟通,有时候是趁着他们到京城来开会的时候直接去招待所拜访,有些则只能通过长途电话来联系。断断续续地谈了一年多时间,冶金局的电话费花了无数,得到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脱。有些矿山实在拗不过,答应讨论讨论,结果要么是矿长得了鸡眼无法参加会议,要么是书记去现场慰问矿工尚未回来,总之讨论二字就再能拖上一年半载,让罗翔飞恨不得揪着对方的耳朵问问:你们特喵的就从来没有开过一次囫囵会吗?
最早的电动轮结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人发明的。这种设计是在车轮的轮毂里融合了电动机、减速机构、制动装置等,省去了传统的离合器、变速器、主减速器、差速器等部件,从而简化了整车结构,还能够提高传动效率。
王伟龙过去所在的中原省罗丘冶金机械厂,是冶金系统的重点企业之一,从50年代开始生产制造电传动矿山设备。60年代末,罗冶试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45吨电动轮自卸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入70年代,随着国家矿石需求量的增加,矿山对于大型采矿装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百吨级以上的电动轮自卸车就是其中之一。
70年代中期,罗冶在机械部等几部委的支持下,开展了120吨电动轮自卸车的研制工作。由于缺乏可借鉴的技术资料,加上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研制这台自卸车所经历的艰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只说一个小小的方面:为了寻找可用于自卸车上的配件,王伟龙这个技术处副处长都不得不亲自去当采购员,脚步踏遍了半个中国。
经过长达三年的努力,第一台120吨电动轮自卸车终于下线,让罗丘的工人和技术人员都为之欢欣鼓舞。报纸也连篇累牍地报道了这条喜讯,用了不少诸如“零的突破”或者“翻开新篇章”之类的煽情表述。
可随之而来的事情,却是大家始料未及的。自卸车造出来了,却找不到一处矿山愿意接受它开展工业实验。整整两年时间,这台长11米,宽6米,高5米的庞然大物,一直都静悄悄地蹲在罗冶的厂区里,无法施展自己的身手。
第九十二章 工业试验
一台新装备在工厂下线,仅仅是装备研制完成的第一步。接下来,装备要送到工作现场去进行试运行,检验装备是否能够适合实际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工业试验。大型装备的工业试验有完整的试验大纲,有些需要分成若干个阶段,包含数以百计的试验项目和性能指标,只有完成所有的试验项目并达到指标要求,这种新装备才能通过验收,转入正式生产。
为了保证装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都能够正常运行,工业试验往往要选择最恶劣的工作场合开展,而且还要设计一些超出正常工作强度要求的试验环节,还要持续足够长的一段时间,以检验设备的可靠性。
以罗翔飞刚刚说到的120吨电动轮自卸车来说,工业试验大纲的初稿已经编制完成,在试验开始之后,还要根据试验现场的情况进行逐步完善。按照目前的工业试验大纲,自卸车需要在花岗岩地貌的矿区连续运转3个月,运载超过25万吨以上的矿石,完成1000次以上的载重下坡,并且要求主要部件不得损坏,否则此前的一切的试验结果清零,从头开始。
这样的试验要求,罗丘冶金机械厂方面是早有思想准备的,以往他们开发过吨位较小的自卸车,工业试验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这种要求对于他们来说并不觉得稀罕。让厂长们抓狂的事情是,两年时间过去,居然找不到一个矿山愿意接受这台自卸车去进行工业试验,而工业试验不做完,车辆就无法定型生产,前期付出的心血就完全白费了。
当初立项研制自卸车,是机械部、冶金部等几个部门联合发起的,全国有十几个矿山都表示了支持,有些矿山的领导还在部里表示过对自卸车的期盼,颇说了一些“望眼欲穿”之类的话。自卸车在罗冶下线的时候,这些矿山也纷纷发来贺电,盛赞罗冶的干部职工为矿山冶金系统又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个时候,正值国内的工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由于自卸车主要用于铁矿、铜矿等金属矿区,所以这个项目划到了经委冶金局的管辖范围之内。负责此事的罗翔飞决定趁热打铁,及时推动自卸车的工业试验,以便发现问题,完善设计,使装备早日定型。他以冶金局的名义,向几家矿山发了函,商讨开展自卸车工业试验的事项。
公函反馈的速度慢得异乎寻常,罗翔飞让手下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反复催了若干次,直到他的耐心快要耗尽了,才陆陆续续地得到了回音。各家矿山的回函相似得几乎像是从后世的网络中拷贝下来的,不外乎先是用好几百字的篇幅陈述电动轮自卸车的重大意义,讴歌罗丘冶金机械厂自力更生造出大型自卸车的丰功伟绩,随后画风突变,开始强调自己的各种困难,或是说生产任务太紧,抽不出时间来开展试验,或是说当地条件过于恶劣,这种粉嫩粉嫩的新产品,是不是先到温暖湿润的地方去锻炼锻炼,别到自己这里来闪了小胳膊小腿。
罗翔飞按着心里的恼火,开始和各家矿山的领导进行沟通,有时候是趁着他们到京城来开会的时候直接去招待所拜访,有些则只能通过长途电话来联系。断断续续地谈了一年多时间,冶金局的电话费花了无数,得到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脱。有些矿山实在拗不过,答应讨论讨论,结果要么是矿长得了鸡眼无法参加会议,要么是书记去现场慰问矿工尚未回来,总之讨论二字就再能拖上一年半载,让罗翔飞恨不得揪着对方的耳朵问问:你们特喵的就从来没有开过一次囫囵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