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这也是王宪老师教你们的吗?”姜元感兴趣地蹲了下来,仔细观察江有粮扒拉洋芋的手法。
“这还用老师教?咱们郎山世代都这么挖洋芋的!”
江有粮指了指旁边一块地的红薯道——
“不光是洋芋,红薯我们也是这么吃的,还没到能收的时候,家里没吃的了,就把下面的土扒拉开,找几个大的挖出来吃,剩下的还留在土里继续长,没了大的,小的长起来还快些呢。”
姜元暗暗点头,默默记下了这个小细节。
新挖出来的洋芋,表皮是好看的洋红色,因为改良后的品种表皮光滑且薄,所以这种刚挖出来的新洋芋,村里人都是不削皮的,洗干净之后直接连皮拿来做菜。
这又是一个能打动人心的细节了。
郎山人民的穷苦,真的是刻在了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里。
毕竟现在城里人吃土豆,谁不削皮啊?
姜元怕细节太多记不住,干脆拿出手机备忘录记了下来,准备晚上回去丰富一下角色画像,给主角设计一些小的细节转变。
洋芋挖回来了,接下来的主场就交到了江小满手里。
孙哲远和郎兴国热情邀请大明星到江家的客厅休息一下,没想到姜元却摆了摆手,表示他既然是来体验生活的,那农村经典场景——厨房是肯定不能偷懒的。
于是,他屁颠屁颠地跟着江小满进了厨房。
当初造房子的时候,考虑到这个厨房要兼顾给楼上的客人提供三餐服务,所以厨房就做的比一般人家大了点。
而且还做了隔间,左边是烧饭的灶间,右边是一个能容纳十几个人吃饭的餐厅,两边有一道门,关起门来,厨房的油烟就飘不过去了。
听说姜元要扮演的就是那位曾经在郎山大力推广高产红皮洋芋的扶贫干部,江小满肃然起敬,决定就用这个红皮洋芋,给姜元做一桌洋芋宴。
主食就做本地人最爱的腊肉洋芋饭。
江小满一边做,一边给姜元解释为什么这道主食在本地这么受欢迎。
“入秋后山里人都挺忙的,要把菜园子翻耕一下,及时种上冬天要吃的菜。”
“地里的苞谷也要抓紧收回来,秸秆也要砍断背回来喂牛,接下来还有红薯、洋芋等着收,经常忙的饭都顾不上吃。”
“所以我们就偷个懒,把腊肉、洋芋切丁,跟做煲仔饭一样,先把大米洗干净下锅煮一下,捞出来,米汤留着做汤喝。然后热油锅,加蒜末、干辣椒翻炒一下,倒入腊肉煸炒,最后倒入洋芋,翻炒一下,加一勺盐就够了,然后倒入米饭,加水焖熟就行了。”
“这样做出来的一锅腊肉洋芋饭,拿芭蕉叶包起来,里面还可以卷一点自家做的泡菜或者糟辣椒,拿到地里去,放凉了也很好吃,要是不爱吃凉的,生一堆火,弄点炭火烤着吃也好吃。”
姜元看得跃跃欲试,忍不住问道:“当年王宪老师也经常吃这种腊肉洋芋饭吗?”
“这我可不知道,你得问我爹。”江小满笑着把他爹给叫了进来。
江有粮还真的招待过王宪他们这批扶贫干部,并且顺手帮他们纠正了一点——
其实当年来郎山扶贫的不止有王宪,还有好几个扶贫干部,基本上都是从各大农业院校出来的,当年各大高校都有对口支援扶贫攻坚项目,分到他们郎山的就有好几个。
这些农学专家的到来,也确实给郎山带来了很多改变。
不止是为郎山带来了高产的红皮洋芋,还有品质更好、能进入超市卖场的红薯品种,口感更糯更甜的苞谷,甚至就连他们现在种的魔芋,都是扶贫干部们引进的高产品种……
这帮扶贫干部也没有什么专家教授的架子,到他们郎山来扶贫,有时候就干脆住在农民家里,卷起裤管,赤着脚,和当地农民一起下地干活。
吃的也不讲究,农户吃什么,他们也跟着吃什么。
有时候看到农民家里吃不起肉,上山的时候,还自己掏钱在集市上买点新鲜猪肉,或者两条鱼什么的带过去一起加餐。
姜元没有说话,旁边的经纪人和摄影师已经感动得眼圈都红了。
这才是真正被老百姓尊重爱戴的扶贫干部吧?他们不求回报,不怕吃苦,用生命为祖国的脱贫攻坚战一次次的冲锋在最前线,有的甚至为此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你们哭啥?”江有粮诧异地看着眼圈通红好像一窝大兔子的众人,大大咧咧道——
“别看咱们郎山穷,人家王老师都说啦,他这辈子最开心的就是在咱们郎山这几年。”
“听说你们城里人压力都大得很,王老师说他就爱呆在咱们郎山,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农家菜,就跟他老家差不多。”
“我听王老师说,自从来了咱们郎山,他多少年的失眠症和脱发症都好了嘞!”
众人感动的泪水憋了回去。
姜元若有所思地拉住了江有粮:“有粮叔,您能多跟我说说当年王老师他们在郎山扶贫的事儿吗?”
“不用特别感人的,您就捡自己记得住的说就行,想到什么说什么。”
搞文艺创作的,有时候靠的就是那种“灵光一闪”的灵感。
就在方才,姜元突然察觉到了被他们所忽视的,也被编剧和记者们忽略的一点——
“这还用老师教?咱们郎山世代都这么挖洋芋的!”
江有粮指了指旁边一块地的红薯道——
“不光是洋芋,红薯我们也是这么吃的,还没到能收的时候,家里没吃的了,就把下面的土扒拉开,找几个大的挖出来吃,剩下的还留在土里继续长,没了大的,小的长起来还快些呢。”
姜元暗暗点头,默默记下了这个小细节。
新挖出来的洋芋,表皮是好看的洋红色,因为改良后的品种表皮光滑且薄,所以这种刚挖出来的新洋芋,村里人都是不削皮的,洗干净之后直接连皮拿来做菜。
这又是一个能打动人心的细节了。
郎山人民的穷苦,真的是刻在了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里。
毕竟现在城里人吃土豆,谁不削皮啊?
姜元怕细节太多记不住,干脆拿出手机备忘录记了下来,准备晚上回去丰富一下角色画像,给主角设计一些小的细节转变。
洋芋挖回来了,接下来的主场就交到了江小满手里。
孙哲远和郎兴国热情邀请大明星到江家的客厅休息一下,没想到姜元却摆了摆手,表示他既然是来体验生活的,那农村经典场景——厨房是肯定不能偷懒的。
于是,他屁颠屁颠地跟着江小满进了厨房。
当初造房子的时候,考虑到这个厨房要兼顾给楼上的客人提供三餐服务,所以厨房就做的比一般人家大了点。
而且还做了隔间,左边是烧饭的灶间,右边是一个能容纳十几个人吃饭的餐厅,两边有一道门,关起门来,厨房的油烟就飘不过去了。
听说姜元要扮演的就是那位曾经在郎山大力推广高产红皮洋芋的扶贫干部,江小满肃然起敬,决定就用这个红皮洋芋,给姜元做一桌洋芋宴。
主食就做本地人最爱的腊肉洋芋饭。
江小满一边做,一边给姜元解释为什么这道主食在本地这么受欢迎。
“入秋后山里人都挺忙的,要把菜园子翻耕一下,及时种上冬天要吃的菜。”
“地里的苞谷也要抓紧收回来,秸秆也要砍断背回来喂牛,接下来还有红薯、洋芋等着收,经常忙的饭都顾不上吃。”
“所以我们就偷个懒,把腊肉、洋芋切丁,跟做煲仔饭一样,先把大米洗干净下锅煮一下,捞出来,米汤留着做汤喝。然后热油锅,加蒜末、干辣椒翻炒一下,倒入腊肉煸炒,最后倒入洋芋,翻炒一下,加一勺盐就够了,然后倒入米饭,加水焖熟就行了。”
“这样做出来的一锅腊肉洋芋饭,拿芭蕉叶包起来,里面还可以卷一点自家做的泡菜或者糟辣椒,拿到地里去,放凉了也很好吃,要是不爱吃凉的,生一堆火,弄点炭火烤着吃也好吃。”
姜元看得跃跃欲试,忍不住问道:“当年王宪老师也经常吃这种腊肉洋芋饭吗?”
“这我可不知道,你得问我爹。”江小满笑着把他爹给叫了进来。
江有粮还真的招待过王宪他们这批扶贫干部,并且顺手帮他们纠正了一点——
其实当年来郎山扶贫的不止有王宪,还有好几个扶贫干部,基本上都是从各大农业院校出来的,当年各大高校都有对口支援扶贫攻坚项目,分到他们郎山的就有好几个。
这些农学专家的到来,也确实给郎山带来了很多改变。
不止是为郎山带来了高产的红皮洋芋,还有品质更好、能进入超市卖场的红薯品种,口感更糯更甜的苞谷,甚至就连他们现在种的魔芋,都是扶贫干部们引进的高产品种……
这帮扶贫干部也没有什么专家教授的架子,到他们郎山来扶贫,有时候就干脆住在农民家里,卷起裤管,赤着脚,和当地农民一起下地干活。
吃的也不讲究,农户吃什么,他们也跟着吃什么。
有时候看到农民家里吃不起肉,上山的时候,还自己掏钱在集市上买点新鲜猪肉,或者两条鱼什么的带过去一起加餐。
姜元没有说话,旁边的经纪人和摄影师已经感动得眼圈都红了。
这才是真正被老百姓尊重爱戴的扶贫干部吧?他们不求回报,不怕吃苦,用生命为祖国的脱贫攻坚战一次次的冲锋在最前线,有的甚至为此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你们哭啥?”江有粮诧异地看着眼圈通红好像一窝大兔子的众人,大大咧咧道——
“别看咱们郎山穷,人家王老师都说啦,他这辈子最开心的就是在咱们郎山这几年。”
“听说你们城里人压力都大得很,王老师说他就爱呆在咱们郎山,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农家菜,就跟他老家差不多。”
“我听王老师说,自从来了咱们郎山,他多少年的失眠症和脱发症都好了嘞!”
众人感动的泪水憋了回去。
姜元若有所思地拉住了江有粮:“有粮叔,您能多跟我说说当年王老师他们在郎山扶贫的事儿吗?”
“不用特别感人的,您就捡自己记得住的说就行,想到什么说什么。”
搞文艺创作的,有时候靠的就是那种“灵光一闪”的灵感。
就在方才,姜元突然察觉到了被他们所忽视的,也被编剧和记者们忽略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