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蔡易笑道:“你们老师刚才所说的这些东西,其实是一种已经登堂入室的BOSS终极技,只有像我们这种快入土的老家伙才能领悟出这种终极技,你们这些甚至连一个精英怪还没混上的小屁孩,又怎么能明白你们老师的这种终极技?”
众人一块哄笑了起来。
刘老对小赵说道:“我看你还是不明白,那我问你,你说大齐通宝现在一共发现了几枚?最早的一枚出现在什么时候?”
小赵愣了一下,随即醒悟过来这是老师在考究自己,于是镇了镇神说道:“老师,根据史料记载,大齐通宝自清朝以来,一共发现了三枚真品,第一枚真品就是那枚传说中的缺角大齐,最早见于翁树培所著的《古泉汇考》一书,上面记载了这枚古泉最早是属于仁和(杭城)戴氏所有。”
顿了顿,小赵继续说道:“《古泉汇考》上说,‘此钱仁和戴氏所藏,轮有微缺,铜质颇古,字亦拙滞’。这枚缺角大齐是当年戴氏得赠于一个酒徒,一百多个古钱,其中只有两个出众好钱,一个‘铁宝庆’,一个‘缺角大齐’,当时杭城泉家吴逸庵,看到两个钱十分喜欢,便提出用数方汉印与之交换,戴氏只把宝庆割爱给他,留‘缺角大齐’珍藏,吴逸庵便做‘缺角大齐’拓片数十张,大家才得见其真容。这是大齐通宝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出现。”
“后来戴氏将大齐给了他的儿子戴熙,戴熙,字醇士,谥号文节,工诗书,善绘画,喜金石。他将‘缺角大齐’钱拓本首次在其泉学大作《古泉丛话》中予以披露,后世诸谱中‘缺角大齐’均出于此,此泉也一直藏于戴熙手中。”
“不过据说1860年2月太平军攻破沪海后,家住沪海的戴熙身为清臣,投水尽忠,死前将自己珍爱的古钱悉数埋于地下,其中包括大齐通宝这样的稀世珍品。有位古玩商为得到这枚‘缺角大齐’,高价买下戴氏住宅,然后挖地三尺,穷搜苦觅,怎奈翻遍宅院,掘地数次,终无所获。另有些古玩商人还不死心,又几经周折转卖,重拆重挖,泥土过筛寸土不落,把整个宅院翻了个底朝天,结果还是一无所获,这枚‘缺角大齐’从此和他的主人一样,永远谜一般地长眠地下了。”
第150章 传奇古泉(下)
小赵不愧是专业学文保的硕士生,对这些历史上记载的东西那是了若指掌,信手拈来。
刘老满意的点了点头,示意小赵继续说下去。
小赵继续说道:“至于第二枚大齐通宝,就是那枚堪称传奇的‘四眼大齐’了。1920年前后我国钱币收藏研究之风复兴,1926年南方泉币收藏爱好者,自发创办古泉学社,创办期刊《古泉》杂志,泉学兴盛之风就此开始。学社创立的前一年,1925年4月2日戴葆庭与朱克壮在赣省鄱阳得‘四眼大齐’,风格与第一枚缺角大齐同范,风格一致,为开门见山大珍品,足可撼动泉坛。‘戴君得此摩挲未久即归藏钱名家张叔驯氏’,也就是很快便转手卖给了当时财力宏富、藏泉冠绝世界的钱币大王张叔驯,他就是古泉学社的发起者,时有‘南张北方巴蜀罗’中‘南张’之誉,张先生得此‘四眼大齐’之后,藏之密室,从不示人,更是因而自号‘齐斋’,足见张先生对此古泉的是多么的喜爱了。”
听到小赵说起这个,杨靖的记忆中也不由的想起了有关于这个钱币大王张叔驯的一些资料。
张叔驯先生生于湖州南浔张氏家族,这个家族可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豪门望族,世代收藏宏富,在华夏近现代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张叔驯可以说是华夏钱币收藏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币收藏研究之风可谓极盛一时,“南张北方”鼎立于泉届,后方若(方药雨)泉币藏品全部归沪海陈仁涛,后部分藏品归于张叔驯,自此之后南北所见珍泉大多流入其手中,那个时代,无论是藏品、财力,还是泉识、魄力,都可谓“称霸泉坛”,得到了泉届同仁的敬佩。
张先生的藏品也是令人感叹,珍品无数,孤品如云。据说战国齐六字刀币,他竟然收藏16枚之多。此“四眼大齐”珍泉归于张叔驯可能也是一个必然,“齐斋”和“四眼大齐”一并声喝泉坛,既成就了张先生的名气,同时也铸造了大齐通宝“传奇古泉名珍”的名号。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齐通宝在古泉界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名气,就是因为张叔驯张先生;同样,张先生能够成为钱币大王,也与这枚传奇的“四眼大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边小赵接着说道:“其实有关于这枚‘四眼大齐’,还有一个错误的说法。世人都认为戴葆庭先生得到的这枚‘四眼大齐’是从一个踢毽子的孩童那里买来的,因为那个孩童用这枚‘四眼大齐’做毽子,因此才从上面钻了四个眼,这就是‘四眼大齐’上那四个眼的来历,但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戴葆庭先生在得到‘四眼大齐’十年后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大齐通宝则系于四月二日下午得于某杂货摊商人之手。’,由此可见,这枚‘四眼大齐’并不是从踢毽子的孩子手里买来的。从文中‘得于某杂货商人、泉钻以小眼四个、归诸原串中’等信息中,可猜此泉应是泉届一大‘漏’。此泉得来不久便以五百大洋归于张叔驯先生,五百块大洋在当时大约可以折合成四万斤大米,是一个一般家庭的两三年的开销,但这何尝不是‘漏’,甚至可谓是‘泉界第一大漏’,只是这种‘漏’只会眷顾那些勤奋刻苦的有心之人,比如说戴葆庭先生。”
众人一块哄笑了起来。
刘老对小赵说道:“我看你还是不明白,那我问你,你说大齐通宝现在一共发现了几枚?最早的一枚出现在什么时候?”
小赵愣了一下,随即醒悟过来这是老师在考究自己,于是镇了镇神说道:“老师,根据史料记载,大齐通宝自清朝以来,一共发现了三枚真品,第一枚真品就是那枚传说中的缺角大齐,最早见于翁树培所著的《古泉汇考》一书,上面记载了这枚古泉最早是属于仁和(杭城)戴氏所有。”
顿了顿,小赵继续说道:“《古泉汇考》上说,‘此钱仁和戴氏所藏,轮有微缺,铜质颇古,字亦拙滞’。这枚缺角大齐是当年戴氏得赠于一个酒徒,一百多个古钱,其中只有两个出众好钱,一个‘铁宝庆’,一个‘缺角大齐’,当时杭城泉家吴逸庵,看到两个钱十分喜欢,便提出用数方汉印与之交换,戴氏只把宝庆割爱给他,留‘缺角大齐’珍藏,吴逸庵便做‘缺角大齐’拓片数十张,大家才得见其真容。这是大齐通宝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出现。”
“后来戴氏将大齐给了他的儿子戴熙,戴熙,字醇士,谥号文节,工诗书,善绘画,喜金石。他将‘缺角大齐’钱拓本首次在其泉学大作《古泉丛话》中予以披露,后世诸谱中‘缺角大齐’均出于此,此泉也一直藏于戴熙手中。”
“不过据说1860年2月太平军攻破沪海后,家住沪海的戴熙身为清臣,投水尽忠,死前将自己珍爱的古钱悉数埋于地下,其中包括大齐通宝这样的稀世珍品。有位古玩商为得到这枚‘缺角大齐’,高价买下戴氏住宅,然后挖地三尺,穷搜苦觅,怎奈翻遍宅院,掘地数次,终无所获。另有些古玩商人还不死心,又几经周折转卖,重拆重挖,泥土过筛寸土不落,把整个宅院翻了个底朝天,结果还是一无所获,这枚‘缺角大齐’从此和他的主人一样,永远谜一般地长眠地下了。”
第150章 传奇古泉(下)
小赵不愧是专业学文保的硕士生,对这些历史上记载的东西那是了若指掌,信手拈来。
刘老满意的点了点头,示意小赵继续说下去。
小赵继续说道:“至于第二枚大齐通宝,就是那枚堪称传奇的‘四眼大齐’了。1920年前后我国钱币收藏研究之风复兴,1926年南方泉币收藏爱好者,自发创办古泉学社,创办期刊《古泉》杂志,泉学兴盛之风就此开始。学社创立的前一年,1925年4月2日戴葆庭与朱克壮在赣省鄱阳得‘四眼大齐’,风格与第一枚缺角大齐同范,风格一致,为开门见山大珍品,足可撼动泉坛。‘戴君得此摩挲未久即归藏钱名家张叔驯氏’,也就是很快便转手卖给了当时财力宏富、藏泉冠绝世界的钱币大王张叔驯,他就是古泉学社的发起者,时有‘南张北方巴蜀罗’中‘南张’之誉,张先生得此‘四眼大齐’之后,藏之密室,从不示人,更是因而自号‘齐斋’,足见张先生对此古泉的是多么的喜爱了。”
听到小赵说起这个,杨靖的记忆中也不由的想起了有关于这个钱币大王张叔驯的一些资料。
张叔驯先生生于湖州南浔张氏家族,这个家族可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豪门望族,世代收藏宏富,在华夏近现代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张叔驯可以说是华夏钱币收藏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币收藏研究之风可谓极盛一时,“南张北方”鼎立于泉届,后方若(方药雨)泉币藏品全部归沪海陈仁涛,后部分藏品归于张叔驯,自此之后南北所见珍泉大多流入其手中,那个时代,无论是藏品、财力,还是泉识、魄力,都可谓“称霸泉坛”,得到了泉届同仁的敬佩。
张先生的藏品也是令人感叹,珍品无数,孤品如云。据说战国齐六字刀币,他竟然收藏16枚之多。此“四眼大齐”珍泉归于张叔驯可能也是一个必然,“齐斋”和“四眼大齐”一并声喝泉坛,既成就了张先生的名气,同时也铸造了大齐通宝“传奇古泉名珍”的名号。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齐通宝在古泉界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名气,就是因为张叔驯张先生;同样,张先生能够成为钱币大王,也与这枚传奇的“四眼大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边小赵接着说道:“其实有关于这枚‘四眼大齐’,还有一个错误的说法。世人都认为戴葆庭先生得到的这枚‘四眼大齐’是从一个踢毽子的孩童那里买来的,因为那个孩童用这枚‘四眼大齐’做毽子,因此才从上面钻了四个眼,这就是‘四眼大齐’上那四个眼的来历,但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戴葆庭先生在得到‘四眼大齐’十年后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大齐通宝则系于四月二日下午得于某杂货摊商人之手。’,由此可见,这枚‘四眼大齐’并不是从踢毽子的孩子手里买来的。从文中‘得于某杂货商人、泉钻以小眼四个、归诸原串中’等信息中,可猜此泉应是泉届一大‘漏’。此泉得来不久便以五百大洋归于张叔驯先生,五百块大洋在当时大约可以折合成四万斤大米,是一个一般家庭的两三年的开销,但这何尝不是‘漏’,甚至可谓是‘泉界第一大漏’,只是这种‘漏’只会眷顾那些勤奋刻苦的有心之人,比如说戴葆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