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0章
简单介绍一下中华帝国的治理方式,天子与各部定盟共治天下,偏远之地另有众属国。辖境内有很多城廓,城廓中任命了各级官员,但这些官员基本上都由当地大部族子弟担任。各部族首领俗称君首,受天子正式册封定立盟约之后方可称伯君。
千年之后,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区分,但如今尚不是这种制度,受册封的部族君首皆称伯君。伯君亦有一至五等,类似于巴国的爵位。伯君出身于什么部族,就决定了其等级,比如侯冈氏是三等,而相邻的济丘氏是五等。
这种等级通常是世袭的,比如侯冈之后的下一位伯君,仍是三等。还有一种情况通常不能世袭,比如侯冈因为国立有大功,受册封时被特意擢升为二等伯君,这是属于他个人的地位,待其子孙继位,则仍然是三等伯君。
此时的伯君,和后世的诸侯概念也有所区别,相当于天下各部共认的大部族的首领。而依附于各大部族的分支小部族,其首领自称族长或亦自称君首,却不是中华伯君。初代伯君须经天子册封、定立盟约由天下各部共认,但继位者未必一定要有这个过程。
比如吴回就明确传位给了禄终,而禄终也明确传位给了昆吾,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中华天子还是天下各部,按惯例自然默认禄终与昆吾先后继承了伯君之位。而九黎五位大巫公算是初代伯君,必须有正式的册封仪式;少务、盘瓠、虎娃三人,亦是初代属国之君。
至于侯冈的情况则比较特殊,因为他毕竟“失踪”了十五年,伯君之位虚悬以待,传承缺乏清晰的衔接,所以有必要再次正式册封确认,也算是向各部宣告他的回归。
天下各大势力的首领皆至,没有亲自到场的也派来了代表,却独独缺了一位,便是共工大部的伯君。帝江已死,且在决斗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帝江可能早有预料,若他能在决斗中获胜,则没必要提前指定继承人;若他在决斗中落败,就算指定了恐怕也没用。
就是在这次的天子朝会上,正式决定与宣布了共工大部已不存在。共工,这个从炎帝时代就留下的传承,无论是部族还是官职、尊号,终于彻底成为历史。重华原先的预计,只要帝江一死,共工大部必然陷入内部分裂,不复为患,不料结果比他预想的更彻底。
如果说“共工”的历史还留下了什么痕迹,如今也只在巴原上。巴国的很多制度,如今还带有炎帝时代残存的影子。比如很多有才能的奇人异士,愿意在关键时刻为城廓出力,则享受城廓的供奉,他们被称为城廓共工,甚至还可被尊为国之共工。
这次天下众君齐聚的朝会,没有在大殿中举行,因再加上帝都中官员,人实在有点坐不开,于是就设在了大殿前的皇宫庭院里。所宣布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处罚帝江以及共工氏一族,得到了天下各部的一致拥护。
对共工大部的处罚,其实早在三个月前便已决定并执行了,如今只是正式地公开宣布与确认。罪魁祸首帝江已死,但其族人却躲不过惩处,至少不能再享受高高在上的尊贵地位。
共工大部统御的领地中有七、八万人,再加上周边依附的小部族,总计人丁有十多万人,他们当然不可能都受到处罚。直接受到惩处的只有帝江的本部本族,他们原先大多是中华贵族,受牵连者总计约有一千余人。
想惩处控制了这么大势力的一千余人并不容易,好在重华派去的使者得到了周边各部,尤其是重辰大部、五支黎民大部、缙云大部的支持。帝江身亡后,共工大部的众首领根本就没有反抗的余地,更失去了召集全体族人反抗的大义名份。
这件事是由重华负责的,重华为示天子仁德,从一开始就宣布获罪者只是共工氏本部的一千余人,而与其他众部民无关。共工大部随即就分裂了,各分支势力纷纷自立,原先的很多小部族也趁机摆脱了依附关系。
共工氏“撤封”之后,这些自立的分支部族该怎么对待,也需要商议,很多事情要等洪水过后再说。如今还不清楚大河流域将来的状况,原共工大部的很多地方,也有可能要被洪水淹没,但因为巴原的变数,目前还不好以预计详情。
共工氏所统辖的原有部民,有的自立,有的也依附了周边的其他大部。比如器黎部就趁机将势力范围延伸到了大江以北,重辰部当然也有收获。而获益最大的,或者说吃相最难看的,应是三苗大人为君首的缙云部。
缙云部的领地处于江淮之间,南部与重辰、共工接壤,其北部地域也会受到大河流域的洪水影响,需要迁移安置一部分民众,结果三苗大人就趁机把人迁到原共工部的地盘了。不仅如此,原依附于共工部的很多小部族,又改换门庭趁机依附了缙云部。
照说从地域关系上,重辰部应该得到的好处更多才是,但别忘了重辰与共工本是世仇啊,就算没有了共工氏,共工部原有的很多部民也不愿意依附重辰氏。缙云氏与共工氏同属于炎帝后裔,从感情上则更好接受一些。
这些都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重华大人在这次大型朝会上宣布,获罪的一千余名原共工氏族人,将被“流徙”到北方的幽地。
但重华大人也很仁慈地给了他们一个免罪的机会。原共工部的贵族中,不少人擅长工事尤其是治水,若是愿为治水出力,洪水退后则可免罚;若立有大功,甚至还能重新得到天子封赏。这是共工氏在将来唯一的翻身机会,就看这条鲞能不能翻得过来了。
千年之后,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区分,但如今尚不是这种制度,受册封的部族君首皆称伯君。伯君亦有一至五等,类似于巴国的爵位。伯君出身于什么部族,就决定了其等级,比如侯冈氏是三等,而相邻的济丘氏是五等。
这种等级通常是世袭的,比如侯冈之后的下一位伯君,仍是三等。还有一种情况通常不能世袭,比如侯冈因为国立有大功,受册封时被特意擢升为二等伯君,这是属于他个人的地位,待其子孙继位,则仍然是三等伯君。
此时的伯君,和后世的诸侯概念也有所区别,相当于天下各部共认的大部族的首领。而依附于各大部族的分支小部族,其首领自称族长或亦自称君首,却不是中华伯君。初代伯君须经天子册封、定立盟约由天下各部共认,但继位者未必一定要有这个过程。
比如吴回就明确传位给了禄终,而禄终也明确传位给了昆吾,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中华天子还是天下各部,按惯例自然默认禄终与昆吾先后继承了伯君之位。而九黎五位大巫公算是初代伯君,必须有正式的册封仪式;少务、盘瓠、虎娃三人,亦是初代属国之君。
至于侯冈的情况则比较特殊,因为他毕竟“失踪”了十五年,伯君之位虚悬以待,传承缺乏清晰的衔接,所以有必要再次正式册封确认,也算是向各部宣告他的回归。
天下各大势力的首领皆至,没有亲自到场的也派来了代表,却独独缺了一位,便是共工大部的伯君。帝江已死,且在决斗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帝江可能早有预料,若他能在决斗中获胜,则没必要提前指定继承人;若他在决斗中落败,就算指定了恐怕也没用。
就是在这次的天子朝会上,正式决定与宣布了共工大部已不存在。共工,这个从炎帝时代就留下的传承,无论是部族还是官职、尊号,终于彻底成为历史。重华原先的预计,只要帝江一死,共工大部必然陷入内部分裂,不复为患,不料结果比他预想的更彻底。
如果说“共工”的历史还留下了什么痕迹,如今也只在巴原上。巴国的很多制度,如今还带有炎帝时代残存的影子。比如很多有才能的奇人异士,愿意在关键时刻为城廓出力,则享受城廓的供奉,他们被称为城廓共工,甚至还可被尊为国之共工。
这次天下众君齐聚的朝会,没有在大殿中举行,因再加上帝都中官员,人实在有点坐不开,于是就设在了大殿前的皇宫庭院里。所宣布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处罚帝江以及共工氏一族,得到了天下各部的一致拥护。
对共工大部的处罚,其实早在三个月前便已决定并执行了,如今只是正式地公开宣布与确认。罪魁祸首帝江已死,但其族人却躲不过惩处,至少不能再享受高高在上的尊贵地位。
共工大部统御的领地中有七、八万人,再加上周边依附的小部族,总计人丁有十多万人,他们当然不可能都受到处罚。直接受到惩处的只有帝江的本部本族,他们原先大多是中华贵族,受牵连者总计约有一千余人。
想惩处控制了这么大势力的一千余人并不容易,好在重华派去的使者得到了周边各部,尤其是重辰大部、五支黎民大部、缙云大部的支持。帝江身亡后,共工大部的众首领根本就没有反抗的余地,更失去了召集全体族人反抗的大义名份。
这件事是由重华负责的,重华为示天子仁德,从一开始就宣布获罪者只是共工氏本部的一千余人,而与其他众部民无关。共工大部随即就分裂了,各分支势力纷纷自立,原先的很多小部族也趁机摆脱了依附关系。
共工氏“撤封”之后,这些自立的分支部族该怎么对待,也需要商议,很多事情要等洪水过后再说。如今还不清楚大河流域将来的状况,原共工大部的很多地方,也有可能要被洪水淹没,但因为巴原的变数,目前还不好以预计详情。
共工氏所统辖的原有部民,有的自立,有的也依附了周边的其他大部。比如器黎部就趁机将势力范围延伸到了大江以北,重辰部当然也有收获。而获益最大的,或者说吃相最难看的,应是三苗大人为君首的缙云部。
缙云部的领地处于江淮之间,南部与重辰、共工接壤,其北部地域也会受到大河流域的洪水影响,需要迁移安置一部分民众,结果三苗大人就趁机把人迁到原共工部的地盘了。不仅如此,原依附于共工部的很多小部族,又改换门庭趁机依附了缙云部。
照说从地域关系上,重辰部应该得到的好处更多才是,但别忘了重辰与共工本是世仇啊,就算没有了共工氏,共工部原有的很多部民也不愿意依附重辰氏。缙云氏与共工氏同属于炎帝后裔,从感情上则更好接受一些。
这些都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重华大人在这次大型朝会上宣布,获罪的一千余名原共工氏族人,将被“流徙”到北方的幽地。
但重华大人也很仁慈地给了他们一个免罪的机会。原共工部的贵族中,不少人擅长工事尤其是治水,若是愿为治水出力,洪水退后则可免罚;若立有大功,甚至还能重新得到天子封赏。这是共工氏在将来唯一的翻身机会,就看这条鲞能不能翻得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