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是这一次不行,如果洗风城被突破,真让帛室国大军打到了彭山和丈人山隘口,少务就必须投入国中全部的后备精锐,且恐怕也要开始准备和谈了。

  这一天,帛室国前线领军的镇国大将军帛树丙接到战报,洗风城的军民并未像以前那样尽数撤入城廓,当地驻军也没有后撤,反而从野凉城方向又来了一支增援队伍,应该是运送军需辎重的。看来翰雄是无法再退了,不得不硬着头皮守住洗风城,而且不仅仅是守住城廓。

  帛室国大军能驱使飞禽侦查地形,这些飞禽也是帛让花了很大代价、托众兽山豢养训练的,每一只都非常珍贵,只用在前线最重要的场合,它们可以追踪敌人的动向,(、)传递简单的消息。根据飞禽侦查,从野凉城来的这支增援队伍,规模约有五百人,运送了约五十辆车的物资。

  帛树丙当即下令,出动灵兽骑兵,同时另派十支军阵协同配合,务必将对方一举歼灭,将能用的物资都抢过来,不方便运输的物资就地焚毁。

  灵兽骑兵的数量并不算太多,满打满算也不过编成三支完整的军阵,但就是这三支军阵,往往就能改变战场的态势。加上配合作战的十支军阵,帛室国派出了近七百人前去阻击。当他们赶到战场时,却发现巴室国军队并没有像往常那样闻风而退,而是已摆好作战队形严阵以待。

  这绝不是普通的后勤辎重队伍,看将士们的精气神,绝对是巴室国最精锐的军阵,面对凶悍的灵兽骑兵,他们不仅毫无惧色,而且在短时间内就选好了战场摆开了阵形。更令帛室国领兵将军惊讶的是,对面军中竖起了一杆大旗,竟是巴室国镇南大将军翰雄的旗帜!

  只有五百多人、十支军阵在野外列阵,镇南大将军竟然就在其中。这本是很不寻常的情况,但帛室国的将军已被功勋冲昏了头脑,一看到翰雄的旗帜就两眼放光,假如在这里能斩杀或擒获对方的主将,那可是开战以来所立下的最大战功!

  翰雄熟悉兵法,他选择的阵地依托了一座小山,在山坡上居高临下列阵,很显然就是为了延缓灵兽骑兵的冲击速度。这支队伍里不仅有运送物资的牛车,还有二十辆战车,一字排开摆在战阵的最前列;而那些运送辎重的车辆,皆隐藏在山丘的后方。

  以战车对付灵兽骑兵,正面的冲击力勉强可以匹敌,但是战车相对比较笨重,尤其是列阵时很难转向,机动性远远不如灵兽骑兵。若是战败溃阵,战车是很难撤退的;而灵兽骑兵就算大军战败,也可以很从容地脱离战场、避免自身的损失。

  看这支队伍,仅有二十辆战车,数量还是太少了。帛室国将军下令,灵兽骑兵出击,尽管对付这些战车不成问题,但为了尽量避免损失,还是让灵兽骑兵分为左右两路,从侧面冲上山坡攻击对方军阵的侧翼。

  在以往的交战中,不是没有碰到过巴室国的战车阵,这是灵兽骑兵最擅长的战术,迂回插入对方军阵的侧翼或后方,正面大军同时展开强攻,便能将敌军一举击溃。

  翰雄站在战车上,身旁军士高举旗帜,他手中提着那柄如剑胚般的石质宝剑,紧抿嘴唇目色凝重。他也是刚刚接到国君少务的命令,要吸引对方的灵兽骑兵出战,并将灵兽骑兵消灭在此地。为此少务终于动用了早就准备好的后手,直至今日,翰雄才得知主君已准备了多年。

  在野战中对付灵兽骑兵的冲击,翰雄其实也想过不少办法,甚至还试过将大型弩砲装在战车上。但弩砲这种东西向来都是安放在固定的地点,比如城楼上,用以防范个别高手,用在野战中很笨重且很难机动。

  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翰雄甚至还想过动用噬魂烟。那是孟盈丘高人炼制的秘宝,派四境以上的修士顺风祭出,可以实现大面积的杀伤。可是少务却告诉他,坚决不能动用噬魂烟,不仅因为此物太过凶残,而且也是赤望丘的要求。

  国战刚刚开启不久,少务就派使者去了赤望丘,表达了崇敬之意,并供奉了很多珍贵的礼物。白煞当然没有现身,主持宗门事务的星煞接见了少务的使者。少务派使者无非是表明态度,无论巴原上的国战结果如何,皆不会影响到赤望丘的地位以及白额氏族人的处境。

  若是巴室国获胜,仍然会恭谨供奉赤望丘。少务这么做,主要目的就是不希望星耀派玄衣铁卫上战场。而星耀也派人问过帛让,需不需要派玄衣铁卫领军?帛让亦说不需要。

  帛室国本就占据了优势,帛让本人也是有野心的,他也不希望玄衣铁卫插手。玄衣铁卫的厉害之处主要并不在于直接杀敌,而在于指挥军阵协同配合。从私心角度,帛让也不想帛室国的大军落入玄衣铁卫的控制中。既然巴室国与帛室国皆不希望玄衣铁卫上阵,那么星耀也就没有理由派玄衣铁卫插手。

  但星耀也通过使者向少务明确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不得在作战时使用噬魂烟。其理由也很正当,此秘宝太过歹毒,用之有伤天和。巴原国战是宗室间的兄弟之争,将士皆为巴国子民,赤望丘不忍见他们受此毒害。

  星耀当然知道孟盈丘是支持少务的,而孟盈丘炼制的秘宝噬魂烟最适合战阵中的大规模杀伤。噬魂烟这种秘宝数量毕竟有限,而且使用时又有气象条件的限制,或许并不能改变一场大规模的国战结果。但将它用在最关键的战斗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而且可以用来克制灵兽骑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