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
134、真约
14、真约
方外图志记载的“琴高台”,在当地原住民眼是整个世界,他们将这里称之为“天国”,这个称呼显然带着当年太平天国的影子。 但外界太平天国的历史早已模糊,甚至只是已久远难以考证的神话传,他们在这里已生息繁衍了万年。
丁齐对三名弟子讲的那个“无忧乡”的故事,竟然得到了某种巧合式的印证。琴高台与外面的世界时间流逝速度确实不同,外面只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而已。
丁齐等师徒四人被当地原住民称为天兄,他们来到的地方叫东大营,总共包含四个村庄,居民有七百余人,可见每个村庄的规模都不大。整个天国内共有东、西、南、北、五个大营,分布在五片适合聚居的平原,每个大营的人口都差不多,这个世界的总人口有四千三百人左右。
如果从生物学角度,这也是一个勉强能维持基因多样性、使种群不退化的数量。
整个世界的地域是有限的,假如以太阳升起的方向为东,从东到西约有一百二十里,从南到北约有一百里,粗略估算一下,琴高台或者天国的面积在三百平方公里左右。丁齐他们很不走运,首先到达的地方已接近于这个世界的最东端。
假如他们当初朝东走,翻山越岭后,几公里之外可以到达世界的边缘,那里的景象像未知的迷雾。天国的东部很大一片区域都是崇山峻岭,他们所走过的绝大部分地方,已有三千年人迹罕至。
由于黑夜的原因,原住民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的活动范围,都限制在白天能够往返或到达之地,这已经是在历史传统形成的习惯。整个天国,像那样远离村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方还有好几片,丁齐他们所到达的地域是其最大的一片。
这种地方甚至在天国地图特意被画了出来,被当地律法规定为“保留地”。有意思的是,保留地这个称呼撞车了。想当年的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大陆,将好地方都占据了、印第安人杀得都快绝种了,最后在荒山野岭划了几块地方给还剩下的印第安土著部落。这种地方翻译成汉语,恰好也是保留地。
但两者的含义和形成的原因是不一样的,而且在天国的籍,保留地的“保”字还写错了。汉字的保是单人旁加个呆,呆是口下木,而这里使用的汉字保,右边是口下十,少了一撇一捺那两笔。
几名弟生分析这个“错字”是怎么形成的?当初避入此地的太平军肯定有识字的,所以这里才有字流传下来,假如当初留下字的人把保字给写错了,那么以讹传讹,后代人会一直使用这个字。
但丁齐告诉弟子,在最早的甲骨,保字是这么写的,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口加个十字,看去也像一个张长手臂的人。所以这个保字可能是汉字在此地流传经历了再简化,当然了,也有可能是最早的人写错了。
在当地的籍使用的很多还是繁体汉字,但也有不少字经过了简化,而且大部分跟如今外界使用的简化字几乎一样。太平天国时代可没有经历过简化字运动,大陆推行简化字是在新国成立之后,伴随着扫盲运动展开的。
有不少人可能有误解,认为简化字是在那个年代强行生造汉字,其实不然。汉字的简写古已有之,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其后的两千多年间伴随着法的发展不断有简化字体出现,新国成立后的简化字运动是在历史基础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总结。
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化字,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古人的草。国法艺术的发展早已登峰造极,草绝不是信手涂鸦,它有内在的艺术表达范式,也形成了很多约定俗成的字体,然后又成为民间所使用简化字体的来源。
汉字在这个世界已经流传了万年,必然经过了一定的演化,有趣的是,大部分简化的是外界所使用的简化字。
还有少数已改变的字体,虽然和现在的简化字或原先的繁体字不太一样,但对于熟悉汉字的人而言很容易能认出来,通过其字形以及在章出现的位置,不难判断出它原先对应的是哪个汉字。
它们有可能经过了简化,或者是当初写错了,但只要整个语言字体系传承了下来,它们在这里是正确的汉字,而且一眼能看懂,这也许是汉字的独特之处吧。
这里有籍,当然有纸张,而且也有印刷技术。只有少数几本经典使用了雕板印刷,其他大部分籍都是手写的,因为人口少,不需要发行那么多,刻板主要是为了保存内容。这里的纸张有两种,一种是竹纸,较厚,另一种是桑皮纸,质地类似于生宣。
泾阳县是古时重要的产纸地,当地应该也有造纸匠人加入了太平军,后来跟随残部来到了这里,把造纸工艺也带进来了。等的宣纸是用青檀树的皮制作的,而下等的宣纸也可以用桑树皮制作。
这里显然没有足够的青檀皮,但工匠仍能以桑皮造纸。纸张在这里的产量当然不高,是很珍贵的物资,而桑皮纸竹纸更是珍贵得多,连同籍一起保存在专门的地方,原住民家只有竹纸。
丁齐等人是坐着轿子被迎进东大营的,途还经过了一个村庄,直接到达了最央的那个大村庄,住进了村修得最漂亮、最舒适的一栋三层楼。这里是东大营最高的建筑,也是原住民的神祠,是供神与藏所在。
134、真约
14、真约
方外图志记载的“琴高台”,在当地原住民眼是整个世界,他们将这里称之为“天国”,这个称呼显然带着当年太平天国的影子。 但外界太平天国的历史早已模糊,甚至只是已久远难以考证的神话传,他们在这里已生息繁衍了万年。
丁齐对三名弟子讲的那个“无忧乡”的故事,竟然得到了某种巧合式的印证。琴高台与外面的世界时间流逝速度确实不同,外面只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而已。
丁齐等师徒四人被当地原住民称为天兄,他们来到的地方叫东大营,总共包含四个村庄,居民有七百余人,可见每个村庄的规模都不大。整个天国内共有东、西、南、北、五个大营,分布在五片适合聚居的平原,每个大营的人口都差不多,这个世界的总人口有四千三百人左右。
如果从生物学角度,这也是一个勉强能维持基因多样性、使种群不退化的数量。
整个世界的地域是有限的,假如以太阳升起的方向为东,从东到西约有一百二十里,从南到北约有一百里,粗略估算一下,琴高台或者天国的面积在三百平方公里左右。丁齐他们很不走运,首先到达的地方已接近于这个世界的最东端。
假如他们当初朝东走,翻山越岭后,几公里之外可以到达世界的边缘,那里的景象像未知的迷雾。天国的东部很大一片区域都是崇山峻岭,他们所走过的绝大部分地方,已有三千年人迹罕至。
由于黑夜的原因,原住民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的活动范围,都限制在白天能够往返或到达之地,这已经是在历史传统形成的习惯。整个天国,像那样远离村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方还有好几片,丁齐他们所到达的地域是其最大的一片。
这种地方甚至在天国地图特意被画了出来,被当地律法规定为“保留地”。有意思的是,保留地这个称呼撞车了。想当年的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大陆,将好地方都占据了、印第安人杀得都快绝种了,最后在荒山野岭划了几块地方给还剩下的印第安土著部落。这种地方翻译成汉语,恰好也是保留地。
但两者的含义和形成的原因是不一样的,而且在天国的籍,保留地的“保”字还写错了。汉字的保是单人旁加个呆,呆是口下木,而这里使用的汉字保,右边是口下十,少了一撇一捺那两笔。
几名弟生分析这个“错字”是怎么形成的?当初避入此地的太平军肯定有识字的,所以这里才有字流传下来,假如当初留下字的人把保字给写错了,那么以讹传讹,后代人会一直使用这个字。
但丁齐告诉弟子,在最早的甲骨,保字是这么写的,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口加个十字,看去也像一个张长手臂的人。所以这个保字可能是汉字在此地流传经历了再简化,当然了,也有可能是最早的人写错了。
在当地的籍使用的很多还是繁体汉字,但也有不少字经过了简化,而且大部分跟如今外界使用的简化字几乎一样。太平天国时代可没有经历过简化字运动,大陆推行简化字是在新国成立之后,伴随着扫盲运动展开的。
有不少人可能有误解,认为简化字是在那个年代强行生造汉字,其实不然。汉字的简写古已有之,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其后的两千多年间伴随着法的发展不断有简化字体出现,新国成立后的简化字运动是在历史基础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总结。
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化字,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古人的草。国法艺术的发展早已登峰造极,草绝不是信手涂鸦,它有内在的艺术表达范式,也形成了很多约定俗成的字体,然后又成为民间所使用简化字体的来源。
汉字在这个世界已经流传了万年,必然经过了一定的演化,有趣的是,大部分简化的是外界所使用的简化字。
还有少数已改变的字体,虽然和现在的简化字或原先的繁体字不太一样,但对于熟悉汉字的人而言很容易能认出来,通过其字形以及在章出现的位置,不难判断出它原先对应的是哪个汉字。
它们有可能经过了简化,或者是当初写错了,但只要整个语言字体系传承了下来,它们在这里是正确的汉字,而且一眼能看懂,这也许是汉字的独特之处吧。
这里有籍,当然有纸张,而且也有印刷技术。只有少数几本经典使用了雕板印刷,其他大部分籍都是手写的,因为人口少,不需要发行那么多,刻板主要是为了保存内容。这里的纸张有两种,一种是竹纸,较厚,另一种是桑皮纸,质地类似于生宣。
泾阳县是古时重要的产纸地,当地应该也有造纸匠人加入了太平军,后来跟随残部来到了这里,把造纸工艺也带进来了。等的宣纸是用青檀树的皮制作的,而下等的宣纸也可以用桑树皮制作。
这里显然没有足够的青檀皮,但工匠仍能以桑皮造纸。纸张在这里的产量当然不高,是很珍贵的物资,而桑皮纸竹纸更是珍贵得多,连同籍一起保存在专门的地方,原住民家只有竹纸。
丁齐等人是坐着轿子被迎进东大营的,途还经过了一个村庄,直接到达了最央的那个大村庄,住进了村修得最漂亮、最舒适的一栋三层楼。这里是东大营最高的建筑,也是原住民的神祠,是供神与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