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顶云:“贫僧已经看过了,于我等奉三宝之人而言,堪称稀世之珍。丁老师对此毫不居功,更令人感慨敬佩。您能让佛宝重见天日,贫僧特来表示感谢。但出家人不蓄贵货,身无长物,便将随身的一件佛器相赠,请您一定要收下!”
说着话,他解下了腕上缠的一串佛珠,双手递了过来。和尚居然不是来化缘的,反倒是来送礼的,丁齐赶紧起身摆手道:“使不得,发现经卷只是我的工作,怎么能收出家人的东西呢?”
顶云坚持道:“七卷法华经你之手而现世,这就是缘法。有缘自当相谢,请丁老师一定不要推辞。”
一个不收,另一个坚决要送,石不全似是想打个圆场,伸手把佛珠接了过去,随即有些惊讶道:“天台菩提,很有年头的老物件了,不简单啊不简单……丁老师,大师一番心意不好违背,你就收下吧……我帮你先收着好了!”
顶云笑道:“这位施主有眼光,就是气色有些晦涩不明,当多行善事,方能逢凶化吉。”
刚才还说得好好的,怎么转眼话就有些不好听、有点吓唬人的意思了?难道这和尚见谁都是这个套路吗,记得当初他也对田相龙说过类似的话。范仰在一旁笑着摆手道:“大师,你就别和他来这一套了。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您一定还有别的事吧?”
065、你就是神龙
顶云也不兜圈子,开口答道:“贫僧的确还有一事,就是想迎回佛宝经卷于阅江寺供奉……”
丁齐听完之后苦笑不已,说实话,在感情上他是愿意帮忙的,但这件事他根本无权做主。老和尚来找他之前,已经去过境湖大学了,也找过市里有关部门。大家都很给面子、对他都很客气,但事情办不成就是办不成。
顶云甚至找不到究竟是谁负责这件事,皮球踢来踢去,最后居然踢到了丁齐这里。也不知是哪个部门的什么人嘴欠,告诉他经卷的发现者是丁齐,让他来找丁齐商量,看看能不能想到办法?
阅江寺不是赤山寺,从物权归属上没有任何继承关系。但在宗教人士眼中,它们却是一脉相承的,有另一种意义上的传承关系。赤山寺被拆毁后,有很不少和尚到改革开放后还活着,落实宗教政策后,原赤山寺所在已被改造成市民公园,所以有人在江对岸又募资修建了阅江寺。
顶云的师父就是原赤山寺的和尚,也是阅江寺的第一任方丈,如今已圆寂。顶云送出的那串念珠就是师父给他的,也是原赤山寺中的传承佛器。可是这种传承关系在别的场合没有用,谁也不能说原赤山寺的东西就是阅江寺的。
那七卷法华经原是归国华侨捐献给境湖大学图书馆的,如今就是境湖大学图书馆的东西,断没有再捐赠给某家寺庙的道理。公立大学捐东西给寺庙,开什么玩笑,所有的东西都是国家财产,谁能做这个决定,哪位领导敢背这个锅?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万一被人抓住了当话柄,那就太不值得了。
丁齐见过那七卷经文,知道那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精美的艺术品。可是文物之所以称“文”,价值可不在于锁在库房里。假如谁想读法华经,如今甚至都不用去书店,用手机从网上下载就可以,更用不着去境湖大学图书馆去查阅那七卷不能轻易翻动的古籍。
但那七卷古籍却承载了曲折的历史,有它们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本身也是活的,需要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假如不是丁齐,那七卷法华就一直锁在库房里,不知何时才能重现天日。如今就算被发现了,也不过是珍贵馆藏中的一条记录。
有很多特殊的东西,在不同的场合意义不同,对于有生命的经卷而言,丁齐宁愿它们不要被锁在库房里,而是回到本来就应该在的地方去。可他只是境湖大学图书馆的“外聘专家”,哪能做得了这个主呢?就算能找人递个话,也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
丁齐刚要开口说话,朱山闲已经叹了一口气道:“大师,这种事情,恐怕没人能帮忙。哪怕境湖大学就在雨陵区,我替你去找校领导,其实也是没用的。”
但和尚却有和尚的逻辑,顶云摇了摇头道:“这些俗务,贫僧都是明白的。但出家人行事讲究缘法,佛宝经卷既与丁施主有缘,我迎缘法之物,当寻有缘之人。”
石不全把玩着那串念珠,很有些爱不释手的意思,突然抬头道:“大师,我倒有个办法,就看你愿不愿意了。”
顶云:“哦,这位施主有何见教?”
丁齐突然反应过来了,看了阿全一眼,露出笑意道:“只要这位石先生肯帮忙,大师您多少也可以遂了心愿。原件图书馆是不可能捐给阅江寺的,您花钱买都不可能,但这位石先生却可以帮着做一套仿制品,和原件一模一样、几乎看不出任何区别的仿制品。
周小玄教授的名字您听说过吗?我国最著名的文物修复专家,这位石先生就是他的特意门生。”
石不全又说道:“假如是那样,我还得去境湖大学图书馆,仿制品得对照原件现场制作。”
丁齐:“这我可以帮忙打声招呼,再加上顶云大师的面子,校图书馆倒是可以答应的。”
顶云:“当真可与原件无异?”
石不全:“我也见过原件,可以保证,甚至让大师您都分不出来。其实您将它们迎回赤山寺供奉,于佛法的意义是一样的。假以时日,那反而才成了原件。有此经历,久而久之,甚至能更添其灵性。”
说着话,他解下了腕上缠的一串佛珠,双手递了过来。和尚居然不是来化缘的,反倒是来送礼的,丁齐赶紧起身摆手道:“使不得,发现经卷只是我的工作,怎么能收出家人的东西呢?”
顶云坚持道:“七卷法华经你之手而现世,这就是缘法。有缘自当相谢,请丁老师一定不要推辞。”
一个不收,另一个坚决要送,石不全似是想打个圆场,伸手把佛珠接了过去,随即有些惊讶道:“天台菩提,很有年头的老物件了,不简单啊不简单……丁老师,大师一番心意不好违背,你就收下吧……我帮你先收着好了!”
顶云笑道:“这位施主有眼光,就是气色有些晦涩不明,当多行善事,方能逢凶化吉。”
刚才还说得好好的,怎么转眼话就有些不好听、有点吓唬人的意思了?难道这和尚见谁都是这个套路吗,记得当初他也对田相龙说过类似的话。范仰在一旁笑着摆手道:“大师,你就别和他来这一套了。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您一定还有别的事吧?”
065、你就是神龙
顶云也不兜圈子,开口答道:“贫僧的确还有一事,就是想迎回佛宝经卷于阅江寺供奉……”
丁齐听完之后苦笑不已,说实话,在感情上他是愿意帮忙的,但这件事他根本无权做主。老和尚来找他之前,已经去过境湖大学了,也找过市里有关部门。大家都很给面子、对他都很客气,但事情办不成就是办不成。
顶云甚至找不到究竟是谁负责这件事,皮球踢来踢去,最后居然踢到了丁齐这里。也不知是哪个部门的什么人嘴欠,告诉他经卷的发现者是丁齐,让他来找丁齐商量,看看能不能想到办法?
阅江寺不是赤山寺,从物权归属上没有任何继承关系。但在宗教人士眼中,它们却是一脉相承的,有另一种意义上的传承关系。赤山寺被拆毁后,有很不少和尚到改革开放后还活着,落实宗教政策后,原赤山寺所在已被改造成市民公园,所以有人在江对岸又募资修建了阅江寺。
顶云的师父就是原赤山寺的和尚,也是阅江寺的第一任方丈,如今已圆寂。顶云送出的那串念珠就是师父给他的,也是原赤山寺中的传承佛器。可是这种传承关系在别的场合没有用,谁也不能说原赤山寺的东西就是阅江寺的。
那七卷法华经原是归国华侨捐献给境湖大学图书馆的,如今就是境湖大学图书馆的东西,断没有再捐赠给某家寺庙的道理。公立大学捐东西给寺庙,开什么玩笑,所有的东西都是国家财产,谁能做这个决定,哪位领导敢背这个锅?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万一被人抓住了当话柄,那就太不值得了。
丁齐见过那七卷经文,知道那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精美的艺术品。可是文物之所以称“文”,价值可不在于锁在库房里。假如谁想读法华经,如今甚至都不用去书店,用手机从网上下载就可以,更用不着去境湖大学图书馆去查阅那七卷不能轻易翻动的古籍。
但那七卷古籍却承载了曲折的历史,有它们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本身也是活的,需要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假如不是丁齐,那七卷法华就一直锁在库房里,不知何时才能重现天日。如今就算被发现了,也不过是珍贵馆藏中的一条记录。
有很多特殊的东西,在不同的场合意义不同,对于有生命的经卷而言,丁齐宁愿它们不要被锁在库房里,而是回到本来就应该在的地方去。可他只是境湖大学图书馆的“外聘专家”,哪能做得了这个主呢?就算能找人递个话,也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
丁齐刚要开口说话,朱山闲已经叹了一口气道:“大师,这种事情,恐怕没人能帮忙。哪怕境湖大学就在雨陵区,我替你去找校领导,其实也是没用的。”
但和尚却有和尚的逻辑,顶云摇了摇头道:“这些俗务,贫僧都是明白的。但出家人行事讲究缘法,佛宝经卷既与丁施主有缘,我迎缘法之物,当寻有缘之人。”
石不全把玩着那串念珠,很有些爱不释手的意思,突然抬头道:“大师,我倒有个办法,就看你愿不愿意了。”
顶云:“哦,这位施主有何见教?”
丁齐突然反应过来了,看了阿全一眼,露出笑意道:“只要这位石先生肯帮忙,大师您多少也可以遂了心愿。原件图书馆是不可能捐给阅江寺的,您花钱买都不可能,但这位石先生却可以帮着做一套仿制品,和原件一模一样、几乎看不出任何区别的仿制品。
周小玄教授的名字您听说过吗?我国最著名的文物修复专家,这位石先生就是他的特意门生。”
石不全又说道:“假如是那样,我还得去境湖大学图书馆,仿制品得对照原件现场制作。”
丁齐:“这我可以帮忙打声招呼,再加上顶云大师的面子,校图书馆倒是可以答应的。”
顶云:“当真可与原件无异?”
石不全:“我也见过原件,可以保证,甚至让大师您都分不出来。其实您将它们迎回赤山寺供奉,于佛法的意义是一样的。假以时日,那反而才成了原件。有此经历,久而久之,甚至能更添其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