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怎么布景,怎么调度灯光,镜头怎么走,演员该在什么位置上,林子轩不去管这些杂事,副导演就是干这个的。

  等一切准备好了,正式开拍。

  “林总,你看行么?”这一段演完,副导演征询道。

  “再来一遍吧,看着不怎么对劲。”林子轩回应道。

  林子轩不是瞎说,和那么多导演合作过,看了那么多部电影,他可能不懂怎么调度,不懂怎么和演员说戏,但基本的欣赏水准还是有的。

  就这么拍了一天戏,无论是演员还是工作人员都很认真,谁也不想撞到老板的枪口上。

  冯小刚或许只会骂上两句,林子轩却可以直接开除他们。

  “你比小刚有艺术追求,这么拍咱们明年能拿奥斯卡了。”葛优调侃道。

  “我就没想过当导演,做人不能太过分,总得给那些导演留口饭吃。”林子轩玩笑道。

  这是大实话,人不是万能的。

  再说,导演这个职业太辛苦,没看冯小刚都住院了么。

  几天后,冯小刚迫不及待的出院,他真担心林子轩把这部戏给导砸了。

  看过拍摄的素材,他松了口气,虽然和他设想的多少有点出入,不过应该不用重拍了。

  第五百三十章 人心的问题

  在这三部电影里,最让林子轩操心的还是《渴望》的续集。

  这部电影就叫做《渴望》,林子轩没有给它起一个像是《新渴望》或者《渴望一九九九》等诸如此类的名字,那么做有点画蛇添足。

  既然《渴望》的电视剧那么受欢迎,说明观众认可这个名字。

  这两个字在观众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再说,这可是用八百万买来的,不能浪费了。

  《渴望》续集经过前期的艰难筹备,已经在影视基地开机拍摄了。

  整个过程一言难尽。

  林子轩认为以后这类备受社会关注的主旋律影片还是由华影集团主导的好,只有华影集团才能承受的住各方面的压力。

  好梦公司还是走商业片和文艺片相结合的路线,少碰主旋律的题材。

  这部戏需要还原九十年代各个时期的生活场景,都要在影视基地的摄影棚里搭建。

  光是搭建这些场景就需要至少三百万。

  当年,五十集长度的《渴望》总投资只有一百万人民币,照样在摄影棚里真实还原了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连细节都尽可能的做到逼真。

  《渴望》被称为国内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是有原因的,它的绝大部分剧情都发生在室内。

  不是剧组不想拍外景,而是拍外景要花钱,租场地、开车、工作人员的食宿都是开销。

  但那时候的人工作认真,即便条件再艰苦,也会想方设法的做到最好。

  举个例子,观众在现在的电视剧里时常会看到穿帮的镜头,历史剧里都能出现简体字和电子手表,可在那些老电视剧里就很难找到类似的镜头。

  这是一个创作态度的问题。

  如今要拍《渴望》的电影,资金充裕了,更不能马虎大意,要精益求精才行。

  除了场景的搭建,演员的心态同样发生了变化。

  《渴望》的热播的确捧红了一批演员,像张凯丽和李雪建都早已成名成腕,不过剧中其他演员的命运则不大相同。

  比如扮演王沪生的演员,王沪生这个角色不讨人喜欢,播出的时候被观众痛骂。

  他后来虽然还在演戏,却一直不温不火。

  也有人离开了演艺圈,去过自己的生活,十年后大家再次相聚,继续扮演过去的角色,要说心态上还能保持平衡那是假话。

  看看各人的片酬就知道了。

  张凯丽出演《渴望》的时候是一百二十块一集,演了半年戏总共到手的也就几千块钱,如今拍电影版本拿到了八十万的片酬。

  其他二三线的演员只能拿到十万或者二十万的片酬。

  以前演员的片酬差距很小,一集也就差个十几块的样子,现在则是越来越大了。

  金钱虽然不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可也是标准之一,这就造成了演员心态上的异样。

  老演员经历的多,不太在乎这个,能够泰然处之,青年演员就没有那么的淡定了。

  他们或者自卑,或者自负,或者带着一点的不甘心。

  这种情绪难免带入到表演之中,让表演不够真诚自然。

  林晓玲注意到这种情况,和演员交谈过,效果不大,说到底,这是人心的问题。

  要么继续做思想工作,要么演员自己进行调整,想通了就行了。

  林子轩没有太好的办法,这就是用原班人马拍摄续集的难处,一旦换了演员,观众就找不到怀旧的感觉了。

  想要原汁原味,就只能克服眼前的困难。

  不过这部戏里还是有不少新加盟的演员,比如刘小芳的扮演者。

  刘小芳是刘慧芳收养的孩子,在电视剧里,小芳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却由于一场意外身体瘫痪,最后经过医治,恢复了健康。

  剧中的这个角色曾经让无数观众感动落泪。

  看着那么乖巧的孩子遭受生活的折磨,谁能忍心呢。

  刘小芳原本的扮演者不愿意出演,经过试镜选了一位叫做高园园的女演员。

  高园园出身广告圈,拍过不少商业广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