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从酒吧里选歌手怎么看都不靠谱,要真有一副好嗓子早就被音乐公司发掘了,还会在酒吧里厮混,这样的节目有观看愿意看么?会不会遭到观众的抵制?
在节目没有制作出来之前,广告商心里没底,风险太大。
也有广告商看重慕姗姗的名气,以及好梦公司的运作能力,觉得值得一试。
慕姗姗谈妥了三家广告商,总共收到五百万的赞助费。
这些费用对于《华国之声》来说远远不够,租用演播大厅,请音乐导师,为了效果还要购买昂贵的乐器,请乐队现场演奏。
训练学员要有训练场地和录音设备,更别说海选所要动用的人力和物力了。
好在第一期节目只在京城地区进行海选,如果是全国性的海选,那花销就大了去了。
慕姗姗估计第一期节目的录制工作至少需要一千万,这还是邀请的音乐导师比较便宜,都是人情价,但其他硬件上的开销没法节省。
只能公司先把制作费用垫上,后续通过向电视台卖播出版权收回成本。
慕姗姗的公司扩充到五十多人,除了正常的《姗姗访谈录》和《美丽华国》外,其他人手都集中到这档新节目上面来。
《鉴宝》已经由京城电视台全权负责,慕姗姗只收取一定的版权费用。
主持人也换成了马未都,成了一档京城电视台的常规节目。
《华国之声》的海选开始在即,众人严阵以待。
为了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草根歌手参赛,公司除了在京城本地的报纸上打广告外,还找人到京城的各大酒吧和舞厅散发宣传单。
京城的草根歌手大多扎堆在这两个地方,北漂的生活艰辛而无奈。
七月的天气,闷热的很。
在京城郊区的一栋民房里,一个身形不高的青年睁开眼,对面是一台开足马力的小风扇,昨晚在歌厅唱疯了,喝了不少酒,现在头还有点疼。
他来京城好几年了,在不少歌厅酒吧里都唱过。
当初的日子比较辛苦,如今在歌厅有了点名气,日子好过不少。
就像昨晚唱上一场,碰到老板高兴,能赚两千多块,但钱来的快,去的也快,一直没什么积蓄,日子能过下去,可他不想就这么耗着。
生活没有目标,心里彷徨空落,以前的理想早已远去。
他试图转行,朝着演艺圈发展,在剧组跑跑龙套,只是他其貌不扬,注定无法成为主角。
从床上起来,到院子里洗了把脸,青年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知道自己的工作时间到了。
晚上在歌厅唱歌,白天睡觉,这就是他的日常生活。
青年回到屋内,对着镜子整理了头发,拿起廉价的摩丝朝着头上喷了喷,给自己做了一个造型,他本质上还是一个爱美的男人。
锁上门,出了院子,走上一段路就能坐上公交车。
公交车在京城里行驶,他看着偌大的京城,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京城的风景他看过无数次,却从来不曾了解过这座城市,对于他们这些北漂来说,这座城市显得如此的吝啬。
下了公交车,没多远就是一家规模不小的歌厅。
他熟门熟路的走了进去,和迎面的女服务员开了句玩笑,他的状态来了,今晚不醉不归。
在后台,几个同样在歌厅驻唱的歌手围在一起,看着一张花花绿绿的纸。
“嗨,哥几个,看什么呢?要发财啦?有好事可别忘了兄弟啊。”青年熟络的打着招呼。
“黄勃,今儿来的挺早啊。”有人回应道,“歌手大赛,有没有兴趣?”
第五百二十七章 在路上
听到是歌唱比赛,黄勃没有了兴致。
他早年为了出道,参加过不少歌唱比赛,知道那些比赛是什么样子,无论你唱的多好,音乐公司总是会选择那些相貌出众的参赛者。
就算拿到了名次,进入了音乐公司,也得不到太好的资源,只是消磨时光而已。
说到底,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七四年出生的黄勃如今已经二十五岁,他这二十五年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
从八十年代流行歌曲传入大陆,还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时候,他就迷恋上了流行歌曲。
初中刚毕业,十六岁的黄勃到琴岛本地的酒吧驻唱,成为了驻唱歌手。
为此还和家里闹了不小的矛盾,他的家庭条件不错,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思想还算开明,看到实在是管不住儿子,就默许了他去唱歌。
黄勃白天上学,晚上到酒吧唱歌,主要是模仿那些港台歌曲。
像是小虎队和草蜢,节奏明快,适合酒吧的氛围和年轻听众的需求。
他隔一天唱一回,一回能拿到十五块钱,在普通工人每月工资只有一百块左右的年代,这比辛辛苦苦上班挣得多。
每次上完体育课,黄勃请班里的同学吃一毛钱一根的冰棍,享受着同学羡慕的眼光。
九十年代初期,内地流行音乐最为兴盛的地方在南方的花城。
喜欢流行音乐的歌手几乎都南下花城,寻找唱歌或者成名的机会,黄勃也在其中。
在花城,他混进了一家音乐公司,和他同期来花城的一批人,像是毛拧和张莹莹等人,后来大红大紫,他还是一事无成。
在节目没有制作出来之前,广告商心里没底,风险太大。
也有广告商看重慕姗姗的名气,以及好梦公司的运作能力,觉得值得一试。
慕姗姗谈妥了三家广告商,总共收到五百万的赞助费。
这些费用对于《华国之声》来说远远不够,租用演播大厅,请音乐导师,为了效果还要购买昂贵的乐器,请乐队现场演奏。
训练学员要有训练场地和录音设备,更别说海选所要动用的人力和物力了。
好在第一期节目只在京城地区进行海选,如果是全国性的海选,那花销就大了去了。
慕姗姗估计第一期节目的录制工作至少需要一千万,这还是邀请的音乐导师比较便宜,都是人情价,但其他硬件上的开销没法节省。
只能公司先把制作费用垫上,后续通过向电视台卖播出版权收回成本。
慕姗姗的公司扩充到五十多人,除了正常的《姗姗访谈录》和《美丽华国》外,其他人手都集中到这档新节目上面来。
《鉴宝》已经由京城电视台全权负责,慕姗姗只收取一定的版权费用。
主持人也换成了马未都,成了一档京城电视台的常规节目。
《华国之声》的海选开始在即,众人严阵以待。
为了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草根歌手参赛,公司除了在京城本地的报纸上打广告外,还找人到京城的各大酒吧和舞厅散发宣传单。
京城的草根歌手大多扎堆在这两个地方,北漂的生活艰辛而无奈。
七月的天气,闷热的很。
在京城郊区的一栋民房里,一个身形不高的青年睁开眼,对面是一台开足马力的小风扇,昨晚在歌厅唱疯了,喝了不少酒,现在头还有点疼。
他来京城好几年了,在不少歌厅酒吧里都唱过。
当初的日子比较辛苦,如今在歌厅有了点名气,日子好过不少。
就像昨晚唱上一场,碰到老板高兴,能赚两千多块,但钱来的快,去的也快,一直没什么积蓄,日子能过下去,可他不想就这么耗着。
生活没有目标,心里彷徨空落,以前的理想早已远去。
他试图转行,朝着演艺圈发展,在剧组跑跑龙套,只是他其貌不扬,注定无法成为主角。
从床上起来,到院子里洗了把脸,青年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知道自己的工作时间到了。
晚上在歌厅唱歌,白天睡觉,这就是他的日常生活。
青年回到屋内,对着镜子整理了头发,拿起廉价的摩丝朝着头上喷了喷,给自己做了一个造型,他本质上还是一个爱美的男人。
锁上门,出了院子,走上一段路就能坐上公交车。
公交车在京城里行驶,他看着偌大的京城,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京城的风景他看过无数次,却从来不曾了解过这座城市,对于他们这些北漂来说,这座城市显得如此的吝啬。
下了公交车,没多远就是一家规模不小的歌厅。
他熟门熟路的走了进去,和迎面的女服务员开了句玩笑,他的状态来了,今晚不醉不归。
在后台,几个同样在歌厅驻唱的歌手围在一起,看着一张花花绿绿的纸。
“嗨,哥几个,看什么呢?要发财啦?有好事可别忘了兄弟啊。”青年熟络的打着招呼。
“黄勃,今儿来的挺早啊。”有人回应道,“歌手大赛,有没有兴趣?”
第五百二十七章 在路上
听到是歌唱比赛,黄勃没有了兴致。
他早年为了出道,参加过不少歌唱比赛,知道那些比赛是什么样子,无论你唱的多好,音乐公司总是会选择那些相貌出众的参赛者。
就算拿到了名次,进入了音乐公司,也得不到太好的资源,只是消磨时光而已。
说到底,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七四年出生的黄勃如今已经二十五岁,他这二十五年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
从八十年代流行歌曲传入大陆,还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时候,他就迷恋上了流行歌曲。
初中刚毕业,十六岁的黄勃到琴岛本地的酒吧驻唱,成为了驻唱歌手。
为此还和家里闹了不小的矛盾,他的家庭条件不错,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思想还算开明,看到实在是管不住儿子,就默许了他去唱歌。
黄勃白天上学,晚上到酒吧唱歌,主要是模仿那些港台歌曲。
像是小虎队和草蜢,节奏明快,适合酒吧的氛围和年轻听众的需求。
他隔一天唱一回,一回能拿到十五块钱,在普通工人每月工资只有一百块左右的年代,这比辛辛苦苦上班挣得多。
每次上完体育课,黄勃请班里的同学吃一毛钱一根的冰棍,享受着同学羡慕的眼光。
九十年代初期,内地流行音乐最为兴盛的地方在南方的花城。
喜欢流行音乐的歌手几乎都南下花城,寻找唱歌或者成名的机会,黄勃也在其中。
在花城,他混进了一家音乐公司,和他同期来花城的一批人,像是毛拧和张莹莹等人,后来大红大紫,他还是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