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林子轩对此没什么意见,既然当了作协的副主席,就要做点实事,也能落个好名声。
研讨会在京城丰台区的京丰宾馆举行,这儿经常举行政府部门的会议。
林子轩和京城作协的主席一起走进宾馆的会议室,会议室内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从刚开始被作家们批判到现在被接受用了十年的时间。
他看到会议室里坐着的一位老人,赶忙上前握手打招呼。
此人正是《京城文学》的原主编周天涯,《顽主》正是在周天涯的力荐下才得以发表。
这便是知遇之恩。
第五百二十四章 研讨会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得到一些人的帮助,也会帮助到一些人。
对林子轩来说,周天涯就是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或许当初周天涯更多的是看慕致远的面子,但这份人情林子轩要记在心里。
这些年,两人的交往不多,林子轩没有继续在《京城文学》上发表小说,周天涯也没有什么事麻烦到林子轩。
老一辈人做事讲究,觉得提携新人是应该的,不会去求什么回报。
不过周天涯还是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以后无论林子轩的名气有多大,提到林子轩的第一部小说,就会提到《京城文学》和他周天涯。
大家会说是他发掘了林子轩,这是文坛上的一桩佳话。
京城作协把退休的周天涯请过来,就有这个意思,伯乐和千里马,十年后畅谈当年往事,展现了京城文坛的优良风气,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林子轩和周天涯寒暄一番,表达了后辈对前辈的尊重。
今天是研讨会的第一天,主要是介绍众人认识,互相交流,拉近关系。
国内的学术研讨会大多流于形式,实质性的内容不多。
就像这次的“林子轩作品十年研讨会”,说是一个礼拜,其实只有四天的时间做讨论,其他时间都是吃喝玩乐。
所以一般研讨会的举办地要么是风景名胜,要么是高档酒店。
说白了,就是公款吃喝。
那些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并不是真的对林子轩的作品感兴趣,即便是有兴趣,也是觉得林子轩现在很火,研究林子轩能够提高自身的名气。
他们觉得吹捧林子轩两句,拉近彼此的关系,兴许能够获得好处。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如今的文艺圈早已经走向了庸俗,或者说一直都很庸俗,只是以前庸俗的不是那么明显。
当然,和影视圈相比,文艺圈还有着一块遮羞布。
林子轩同样是这个圈子里的人,知道所谓的研讨会是个什么样子,但他没有故作清高的拒绝,而是选择参与进去。
既然在社会上讨生活,就不能自绝于圈子。
京城作协这么做是在给他捧场,他要是拒绝,就是不知好歹,以后在作协很难混的下去。
介绍完毕,有人请周天涯说说当年《顽主》发表前后的故事,他是怎么慧眼识珠,发现了《顽主》,并决定发表一位新人作家的小说。
谁都知道《顽主》发表后被批判成大毒草,认为是在抹黑社会。
敢于坚持发表出来,需要很大的勇气,还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这是此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文学编辑对新人作家的扶持正是作协一贯的主张。
周天涯没有提及慕姗姗给他打电话的事情,只是说起《京城文学》需要改革,《顽主》的出现让他眼前一亮。
这篇小说形式新颖,京味十足,讽刺了不良的社会现象,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编辑部对《顽主》的争论相当激烈,认为这是痞子文学和地摊文学,不能刊登到正规的文学刊物上,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小说。
在座的众人听着十年前的故事,那个时代已经相当遥远。
九十年代初期和九十年代末期虽然只相差十年,可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过了几十年一样。
周天涯讲完,众人纷纷称赞他思想开明,开京城文坛风气之先,给后辈做出了好的榜样。
林子轩再次感谢周天涯当年的扶持,为他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
一时间,研讨会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有意思的是,《顽主》里有一段情节正是讽刺文坛的。
小说里为一位地摊文学作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奖的颁发仪式,对文坛的形式主义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林子轩想看看明天这帮人讨论《顽主》的时候会有什么感想。
上午的会议结束,他和周天涯一起坐了坐,私下聊了聊。
《京城文学》属于京城文联主办的刊物,周天涯退休后享受的是正处级待遇,生活上很悠闲,偶尔参加一些老年文化活动。
“作协的老刘找到我,我本来不想来,可抹不开情面,只好凑凑热闹。”周天涯解释道,“你现在的成绩是自己努力来的,我做的很有限。”
“周叔,您能过来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林子轩真切道。
“算了吧,这个研讨会估计你也不稀罕,都是形式化的东西,不比以前了,以前大家虽说思想上不够开放,可对文艺还是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周天涯感慨道。
两人随意说起了文坛上发生的故事和一些作家的新作品。
周天涯对这一块还很关心,经常读书看报,这是作主编时候养成的习惯。
研讨会在京城丰台区的京丰宾馆举行,这儿经常举行政府部门的会议。
林子轩和京城作协的主席一起走进宾馆的会议室,会议室内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从刚开始被作家们批判到现在被接受用了十年的时间。
他看到会议室里坐着的一位老人,赶忙上前握手打招呼。
此人正是《京城文学》的原主编周天涯,《顽主》正是在周天涯的力荐下才得以发表。
这便是知遇之恩。
第五百二十四章 研讨会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得到一些人的帮助,也会帮助到一些人。
对林子轩来说,周天涯就是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或许当初周天涯更多的是看慕致远的面子,但这份人情林子轩要记在心里。
这些年,两人的交往不多,林子轩没有继续在《京城文学》上发表小说,周天涯也没有什么事麻烦到林子轩。
老一辈人做事讲究,觉得提携新人是应该的,不会去求什么回报。
不过周天涯还是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以后无论林子轩的名气有多大,提到林子轩的第一部小说,就会提到《京城文学》和他周天涯。
大家会说是他发掘了林子轩,这是文坛上的一桩佳话。
京城作协把退休的周天涯请过来,就有这个意思,伯乐和千里马,十年后畅谈当年往事,展现了京城文坛的优良风气,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林子轩和周天涯寒暄一番,表达了后辈对前辈的尊重。
今天是研讨会的第一天,主要是介绍众人认识,互相交流,拉近关系。
国内的学术研讨会大多流于形式,实质性的内容不多。
就像这次的“林子轩作品十年研讨会”,说是一个礼拜,其实只有四天的时间做讨论,其他时间都是吃喝玩乐。
所以一般研讨会的举办地要么是风景名胜,要么是高档酒店。
说白了,就是公款吃喝。
那些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并不是真的对林子轩的作品感兴趣,即便是有兴趣,也是觉得林子轩现在很火,研究林子轩能够提高自身的名气。
他们觉得吹捧林子轩两句,拉近彼此的关系,兴许能够获得好处。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如今的文艺圈早已经走向了庸俗,或者说一直都很庸俗,只是以前庸俗的不是那么明显。
当然,和影视圈相比,文艺圈还有着一块遮羞布。
林子轩同样是这个圈子里的人,知道所谓的研讨会是个什么样子,但他没有故作清高的拒绝,而是选择参与进去。
既然在社会上讨生活,就不能自绝于圈子。
京城作协这么做是在给他捧场,他要是拒绝,就是不知好歹,以后在作协很难混的下去。
介绍完毕,有人请周天涯说说当年《顽主》发表前后的故事,他是怎么慧眼识珠,发现了《顽主》,并决定发表一位新人作家的小说。
谁都知道《顽主》发表后被批判成大毒草,认为是在抹黑社会。
敢于坚持发表出来,需要很大的勇气,还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这是此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文学编辑对新人作家的扶持正是作协一贯的主张。
周天涯没有提及慕姗姗给他打电话的事情,只是说起《京城文学》需要改革,《顽主》的出现让他眼前一亮。
这篇小说形式新颖,京味十足,讽刺了不良的社会现象,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编辑部对《顽主》的争论相当激烈,认为这是痞子文学和地摊文学,不能刊登到正规的文学刊物上,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小说。
在座的众人听着十年前的故事,那个时代已经相当遥远。
九十年代初期和九十年代末期虽然只相差十年,可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过了几十年一样。
周天涯讲完,众人纷纷称赞他思想开明,开京城文坛风气之先,给后辈做出了好的榜样。
林子轩再次感谢周天涯当年的扶持,为他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
一时间,研讨会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有意思的是,《顽主》里有一段情节正是讽刺文坛的。
小说里为一位地摊文学作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奖的颁发仪式,对文坛的形式主义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林子轩想看看明天这帮人讨论《顽主》的时候会有什么感想。
上午的会议结束,他和周天涯一起坐了坐,私下聊了聊。
《京城文学》属于京城文联主办的刊物,周天涯退休后享受的是正处级待遇,生活上很悠闲,偶尔参加一些老年文化活动。
“作协的老刘找到我,我本来不想来,可抹不开情面,只好凑凑热闹。”周天涯解释道,“你现在的成绩是自己努力来的,我做的很有限。”
“周叔,您能过来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林子轩真切道。
“算了吧,这个研讨会估计你也不稀罕,都是形式化的东西,不比以前了,以前大家虽说思想上不够开放,可对文艺还是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周天涯感慨道。
两人随意说起了文坛上发生的故事和一些作家的新作品。
周天涯对这一块还很关心,经常读书看报,这是作主编时候养成的习惯。